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影响农村初中生德育发展的因素既有教育教育方面,也有社会环境方面,还有学校教育方面。要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校要更新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正确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 德育;因素;对策;农村初中生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德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生从小就生长在家庭里,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的特点。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长自身行为不良,言传身教差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农村中学生的家长,由于受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科学文化水平较低,还有相当部分文盲和半文盲,这些人中,有的自身道德修养就很差,表现为行为粗鲁,满口脏话,狭隘自私,欺诈赌博,给孩子提供了不良行为示范,有的家长不但不阻止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怂恿子女损人利己。
教育方法不当,宽严失度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又一个特点。现在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补偿心理作祟,家庭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倾向。一种是娇惯溺爱,放任自流,只养不教,想方设法满足子女要求,不管要求是否正当,有的学生消费超过了教师的工资收人。一种是严格过度,一味提出过高要求,使孩子力所不能及。方法上动辄训斥打骂,信奉“黄荆棍子出好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进而出现问题行为。有的家庭几代同堂,上辈间对孩子要求不一致,常常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这也是使学生形成不良品质和问题行为的原因。
2.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与社会接触日益广泛,各种社会思潮也通过不同渠道反映到学校中来,社会上封建迷信、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拜金主义等现实,学生早已耳濡目染;黄色书刊、不良网络文化也是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贩毒吸毒、走私贩私、制假卖假、偷盗抢劫等现象也对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从主观上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身又不够成熟,加之阅历浅,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都较差,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明辨,还不能完全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由于“幼稚无知”而受到不良影响而产生问题行为。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应该说德育工作还是一些学校的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对学生不良品质和问题行为的形成和滋长负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农村学校既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又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当前,素质教育口号虽然喊得满天响,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学校进行指导、评估时,往往是偏重于智育指标,而轻视了对德育的评估,政府也通常以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考试分数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多,就是好学校,因此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德育工作就形成了喊得响而落实差的局面。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评职晋级也往往以教学质量作为硬指标,只强调“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环节。因此教师,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就只重教学工作而不管教育。本来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达到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目的。但政治课通常也变成了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舍本求末的知识传授课。其他课程要将德育内容渗入课堂更是成了空话。
二、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要矫正学生问题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解决家庭、社会、学校的协调问题。做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工作,做到步调一致,要求统一,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优化整体教育环境。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学校要积极主动,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如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规律,同家长一起探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总结、交流好的教育经验。建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要求,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措施。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向社会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期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
2.学校要更新观念,丰富德育内容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应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精神性的观念。更加注重道德力的提高。面对这一现实,必须更新观念。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倍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学校必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
3.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正确的德育方法
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确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科学的育人观。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别是对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更应该耐心帮助、教育、感化,使之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从教师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不断改正缺点错误。
遵循教育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形成和转化过程。道德认识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要动之以情,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要导之以行,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通过活动来培养和锻炼意志。训练道德行为要持之以恒,经过不断强化,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克服方法单一的做法,除了利用课堂进行知识灌输外,还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把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娅.农村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1,(2).
[2]韦丕剑.农村初中网络德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2).
[3]许学东.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管理,2011,(2).
【关键词】 德育;因素;对策;农村初中生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德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生从小就生长在家庭里,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的特点。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长自身行为不良,言传身教差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农村中学生的家长,由于受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科学文化水平较低,还有相当部分文盲和半文盲,这些人中,有的自身道德修养就很差,表现为行为粗鲁,满口脏话,狭隘自私,欺诈赌博,给孩子提供了不良行为示范,有的家长不但不阻止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怂恿子女损人利己。
教育方法不当,宽严失度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又一个特点。现在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补偿心理作祟,家庭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倾向。一种是娇惯溺爱,放任自流,只养不教,想方设法满足子女要求,不管要求是否正当,有的学生消费超过了教师的工资收人。一种是严格过度,一味提出过高要求,使孩子力所不能及。方法上动辄训斥打骂,信奉“黄荆棍子出好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逆反心理,进而出现问题行为。有的家庭几代同堂,上辈间对孩子要求不一致,常常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这也是使学生形成不良品质和问题行为的原因。
2.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与社会接触日益广泛,各种社会思潮也通过不同渠道反映到学校中来,社会上封建迷信、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拜金主义等现实,学生早已耳濡目染;黄色书刊、不良网络文化也是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贩毒吸毒、走私贩私、制假卖假、偷盗抢劫等现象也对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从主观上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身又不够成熟,加之阅历浅,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都较差,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明辨,还不能完全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由于“幼稚无知”而受到不良影响而产生问题行为。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应该说德育工作还是一些学校的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对学生不良品质和问题行为的形成和滋长负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农村学校既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又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当前,素质教育口号虽然喊得满天响,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学校进行指导、评估时,往往是偏重于智育指标,而轻视了对德育的评估,政府也通常以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考试分数高,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多,就是好学校,因此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德育工作就形成了喊得响而落实差的局面。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评职晋级也往往以教学质量作为硬指标,只强调“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环节。因此教师,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就只重教学工作而不管教育。本来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达到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目的。但政治课通常也变成了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舍本求末的知识传授课。其他课程要将德育内容渗入课堂更是成了空话。
二、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要矫正学生问题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解决家庭、社会、学校的协调问题。做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工作,做到步调一致,要求统一,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优化整体教育环境。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学校要积极主动,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如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规律,同家长一起探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总结、交流好的教育经验。建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要求,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措施。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向社会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期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
2.学校要更新观念,丰富德育内容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应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精神性的观念。更加注重道德力的提高。面对这一现实,必须更新观念。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倍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学校必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
3.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正确的德育方法
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确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科学的育人观。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别是对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更应该耐心帮助、教育、感化,使之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从教师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不断改正缺点错误。
遵循教育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形成和转化过程。道德认识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要动之以情,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要导之以行,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通过活动来培养和锻炼意志。训练道德行为要持之以恒,经过不断强化,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克服方法单一的做法,除了利用课堂进行知识灌输外,还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把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娅.农村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1,(2).
[2]韦丕剑.农村初中网络德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2).
[3]许学东.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