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育心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jcrazytb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壕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安史之乱期间,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事。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以前上这篇文章,课堂上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翻译上,给学生朗读、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化,特别是对石壕吏的凶横残暴形象认识不深,对作者的感情无法很好地把握。这样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学起来却缺乏积极性。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今年重上这篇文章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尝试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品读、揣摩中增进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此,我在《石壕吏》一文的教学中,以朗读为突破口,分四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在解决课文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全文,整体感知体验文章。教学中,我在介绍了有关背景资料后,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有关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在文中读到了石壕吏的凶暴,有的学生读到了老妇一家的可怜,有的读到了战争的残酷、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读到了诗人的悲愤等等。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得到的体验有深有浅,这其中的每一份体验都是真实的、独特的。这就呈现了阅读的多样性。
  第二步,品读赏析课文,深入体验文章内容。学生初读体验往往是感性的、表层的、零散的。对课文的肤浅粗略的理解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模糊不清、千差万别,这样很容易造成解读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准确的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阅读轨道中去。
  第三步,反复诵读,潜心揣摩,进一步加深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言语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富有音乐美的节奏、丰富多姿的句式、还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等,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诵读、揣摩便可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言语情境,设身处地地去体味角色,反复诵读,读出语感,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感受境界,引起感情共鸣。《石壕吏》一文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这一点单从作者精练的笔墨中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在言语形式的反复玩味、涵咏中,学生渐渐领悟了读前一句时要读出石壕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在读后一句时应读出老妇人的悲苦无奈,“一何”两字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朗读时应以低沉、愤怒的语调,体现了诗人对差吏的极端憎恶和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口诵心悟。当学生能自己读出语气语调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步,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个体体验中的创造潜能。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空白,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象。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将当前的感知对象与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活动。《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得益于诗人构思的巧妙。特别是石壕吏形象的刻画,课文虽明写“妇啼”,然“吏呼”自见。只要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余下的话可能是在呜咽中完成的,但差吏仍不肯罢手,步步紧逼,直到老妇自请服役。同时,我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编自导。这种亲历感受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获得了创造的快乐。
其他文献
目前,学生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题材的套用,语言的雷同,导致内容的空洞,甚至是胡乱地模仿,无病呻吟。看似辞藻华美、情感真挚的背后,恰恰是情感体验的匮乏和个性的缺失。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就追求作文的个性化表达谈一点看法。  一、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新课标中说: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提示我
期刊
语文教学的效率归根结底是出自课堂,没有精心创设、务实求真的课堂,就难以出现语文教学的腾飞和辉煌。那么怎样的课堂效率才是有效的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精”。  第一,精雕细刻,设计教学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责任。怎样上好一节课,我认为要明白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教学环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农村中学很多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谈,即使勉强成文,也是立意不新,缺少独到的见解,缺乏真情实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个性鲜明富有创意的作文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探索及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细致观察,感悟生活,触发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中学
期刊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名著是与文学大师对话,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因人因时而异,制定阅读计划  1.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时间零碎,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  2.根据学段要求推荐不同书目。七年级的学生,可阅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与塑造可谓功高至伟。它既不像数理化那样抽象,又不似其他文综学科的说教。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去接触生活,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说是相伴每个人的一生,它涵盖范围之广,涉猎学科之多,浸溶心灵之深是其他学科所难以达到的。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因为考学的功利性,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脱离了生活
期刊
古代诗歌应该怎么教?如何提高教学成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了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经过仔细的研究,大胆的尝试,以及课后的反馈,我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一、设置预习,激
期刊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初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期刊
课堂如战场,教师犹如指挥者,学生为战士,学习目标即敌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是指挥者面对的问题,也是评价一个指挥者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标。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习成果最大化,但是往往理想很美好,现实很缺憾,如何组织好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就是我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时下教学的低效状况  首先,在教
期刊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三疑三探理论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非常必要。  一、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意义非凡  1.“师生互动”,融洽和谐课堂  在三疑三探教学
期刊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智慧和人性光芒,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