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壕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安史之乱期间,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事。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以前上这篇文章,课堂上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翻译上,给学生朗读、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化,特别是对石壕吏的凶横残暴形象认识不深,对作者的感情无法很好地把握。这样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学起来却缺乏积极性。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今年重上这篇文章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尝试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品读、揣摩中增进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此,我在《石壕吏》一文的教学中,以朗读为突破口,分四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在解决课文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全文,整体感知体验文章。教学中,我在介绍了有关背景资料后,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有关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在文中读到了石壕吏的凶暴,有的学生读到了老妇一家的可怜,有的读到了战争的残酷、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读到了诗人的悲愤等等。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得到的体验有深有浅,这其中的每一份体验都是真实的、独特的。这就呈现了阅读的多样性。
第二步,品读赏析课文,深入体验文章内容。学生初读体验往往是感性的、表层的、零散的。对课文的肤浅粗略的理解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模糊不清、千差万别,这样很容易造成解读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准确的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阅读轨道中去。
第三步,反复诵读,潜心揣摩,进一步加深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言语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富有音乐美的节奏、丰富多姿的句式、还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等,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诵读、揣摩便可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言语情境,设身处地地去体味角色,反复诵读,读出语感,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感受境界,引起感情共鸣。《石壕吏》一文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这一点单从作者精练的笔墨中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在言语形式的反复玩味、涵咏中,学生渐渐领悟了读前一句时要读出石壕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在读后一句时应读出老妇人的悲苦无奈,“一何”两字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朗读时应以低沉、愤怒的语调,体现了诗人对差吏的极端憎恶和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口诵心悟。当学生能自己读出语气语调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步,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个体体验中的创造潜能。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空白,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象。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将当前的感知对象与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活动。《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得益于诗人构思的巧妙。特别是石壕吏形象的刻画,课文虽明写“妇啼”,然“吏呼”自见。只要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余下的话可能是在呜咽中完成的,但差吏仍不肯罢手,步步紧逼,直到老妇自请服役。同时,我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编自导。这种亲历感受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获得了创造的快乐。
为此,我在《石壕吏》一文的教学中,以朗读为突破口,分四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在解决课文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全文,整体感知体验文章。教学中,我在介绍了有关背景资料后,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有关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在文中读到了石壕吏的凶暴,有的学生读到了老妇一家的可怜,有的读到了战争的残酷、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读到了诗人的悲愤等等。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得到的体验有深有浅,这其中的每一份体验都是真实的、独特的。这就呈现了阅读的多样性。
第二步,品读赏析课文,深入体验文章内容。学生初读体验往往是感性的、表层的、零散的。对课文的肤浅粗略的理解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模糊不清、千差万别,这样很容易造成解读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准确的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阅读轨道中去。
第三步,反复诵读,潜心揣摩,进一步加深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言语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富有音乐美的节奏、丰富多姿的句式、还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等,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诵读、揣摩便可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言语情境,设身处地地去体味角色,反复诵读,读出语感,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感受境界,引起感情共鸣。《石壕吏》一文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这一点单从作者精练的笔墨中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在言语形式的反复玩味、涵咏中,学生渐渐领悟了读前一句时要读出石壕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在读后一句时应读出老妇人的悲苦无奈,“一何”两字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朗读时应以低沉、愤怒的语调,体现了诗人对差吏的极端憎恶和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口诵心悟。当学生能自己读出语气语调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步,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个体体验中的创造潜能。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空白,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象。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将当前的感知对象与记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活动。《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得益于诗人构思的巧妙。特别是石壕吏形象的刻画,课文虽明写“妇啼”,然“吏呼”自见。只要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余下的话可能是在呜咽中完成的,但差吏仍不肯罢手,步步紧逼,直到老妇自请服役。同时,我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编自导。这种亲历感受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获得了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