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所以,生活化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就其倡导的生活化课程理念所开展的教学进行浅显地分析。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教育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教师引导儿童用观察、感受、体验等活动形式不断内化道德概念外显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儿童实际生活为中心,把教学与当代社会生活相融合,让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主动地去观察与发现,以此来培养儿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终达到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目的。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应当立足生活,通过观察生活、呈现生活、拓展生活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观察生活,形成道德认知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去探究观察周边的事物。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采用课前访谈、查阅资料、拍摄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素材,让小学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另一方面促使了儿童在观察中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
例如:在学习《说了就要做》(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前,教师重点对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四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有时候会出现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的情况。比方说,家长要外出,留孩子单独在家看门,当面他可能答应得非常好,可当大人转身一走,他们很可能会锁上门去找同伴玩耍,这就出现了说和做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张叫“照镜子——说与做一致吗?”的观察记录单(如下表),让儿童对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进而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促使儿童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
通过汇总我们可以发现,儿童自身和同学会出现经常性的说和做不一致的情况,而父母和老师则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和父母是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践行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儿童说与做不相一致的情况进行正确地引导,促使儿童养成“说到就要做到”的良好品德习惯。其实,儿童正确道德认识的形成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
呈现生活,培养道德情感
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应是一种既快乐而又富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获得快乐,享受生活。在实施小学品德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在教学组织上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从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呈现类生活活动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促成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法。
创设情境 在教学《说了就要做》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入曾子杀猪的图片让儿童通过猜测还原当时的情景。在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的3位儿童对此故事已经了解。为此,首先,让不了解此故事的儿童进行猜测;其次,让了解此故事的儿童以表演的形式给其他儿童还原故事的情景;再次,进行提问:曾子的这种做法值吗?为什么?在这种猜测、表演、解答与追问中让儿童认识到诚信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即便是在很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儿童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诚信小故事。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认识到讲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呈现生活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儿童根据教材内容提供生活剧场,也可通过自导自演的形式呈现与同学之间的生活,教师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来呈现儿童的类生活,让儿童再议一议自己与同学之间交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演一演、议一议来促使儿童内部思想道德的转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从小讲诚信的道德情感。
拓展生活,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
儿童课后的拓展生活如一根检验棒,检验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果。课后作业的布置不是教学的结束,相反应当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开始。拓展生活、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是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小学品德课堂结束后需要教师布置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实践作业;作业任务布置后,还需要教师重点对儿童行为实践作业进行检查与反馈。反之,如果这一环节缺失的话,就可能使得儿童正确的道德行为出现后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也就纸上谈兵,失去应有的意义。所以,品德课堂结束后着重检查与反馈儿童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儿童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践行,关系到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的贯彻落实。
再以《说了就要做》为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儿童布置这样的作业:从现在起,把你说到就做到的诚信小事情写下来,并给自己点个赞。然后教师可以每月对儿童的诚信行为进行分享与总结,并表扬、鼓励讲诚信的儿童;在学期结束时,儿童的实践行为可以成为品德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评价项目,还可以是教师向家长汇报、展示儿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种长时间的坚持与反馈,培养了儿童在课后生活中磨炼道德意志、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儿童在小学阶段已有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当儿童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时,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当及时对儿童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如果儿童在生活中出现了说和做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当及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惩罚。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更多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促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小学阶段,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因此,在对小学阶段儿童进行品德教学时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教育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教师引导儿童用观察、感受、体验等活动形式不断内化道德概念外显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儿童实际生活为中心,把教学与当代社会生活相融合,让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主动地去观察与发现,以此来培养儿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终达到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目的。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应当立足生活,通过观察生活、呈现生活、拓展生活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观察生活,形成道德认知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去探究观察周边的事物。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采用课前访谈、查阅资料、拍摄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素材,让小学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另一方面促使了儿童在观察中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
例如:在学习《说了就要做》(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前,教师重点对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四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有时候会出现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的情况。比方说,家长要外出,留孩子单独在家看门,当面他可能答应得非常好,可当大人转身一走,他们很可能会锁上门去找同伴玩耍,这就出现了说和做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张叫“照镜子——说与做一致吗?”的观察记录单(如下表),让儿童对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进而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促使儿童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
通过汇总我们可以发现,儿童自身和同学会出现经常性的说和做不一致的情况,而父母和老师则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和父母是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践行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儿童说与做不相一致的情况进行正确地引导,促使儿童养成“说到就要做到”的良好品德习惯。其实,儿童正确道德认识的形成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
呈现生活,培养道德情感
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应是一种既快乐而又富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获得快乐,享受生活。在实施小学品德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在教学组织上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从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呈现类生活活动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促成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法。
创设情境 在教学《说了就要做》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入曾子杀猪的图片让儿童通过猜测还原当时的情景。在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的3位儿童对此故事已经了解。为此,首先,让不了解此故事的儿童进行猜测;其次,让了解此故事的儿童以表演的形式给其他儿童还原故事的情景;再次,进行提问:曾子的这种做法值吗?为什么?在这种猜测、表演、解答与追问中让儿童认识到诚信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即便是在很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儿童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诚信小故事。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认识到讲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呈现生活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儿童根据教材内容提供生活剧场,也可通过自导自演的形式呈现与同学之间的生活,教师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来呈现儿童的类生活,让儿童再议一议自己与同学之间交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演一演、议一议来促使儿童内部思想道德的转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从小讲诚信的道德情感。
拓展生活,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
儿童课后的拓展生活如一根检验棒,检验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果。课后作业的布置不是教学的结束,相反应当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开始。拓展生活、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是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小学品德课堂结束后需要教师布置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实践作业;作业任务布置后,还需要教师重点对儿童行为实践作业进行检查与反馈。反之,如果这一环节缺失的话,就可能使得儿童正确的道德行为出现后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也就纸上谈兵,失去应有的意义。所以,品德课堂结束后着重检查与反馈儿童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儿童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践行,关系到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的贯彻落实。
再以《说了就要做》为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儿童布置这样的作业:从现在起,把你说到就做到的诚信小事情写下来,并给自己点个赞。然后教师可以每月对儿童的诚信行为进行分享与总结,并表扬、鼓励讲诚信的儿童;在学期结束时,儿童的实践行为可以成为品德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评价项目,还可以是教师向家长汇报、展示儿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种长时间的坚持与反馈,培养了儿童在课后生活中磨炼道德意志、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儿童在小学阶段已有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当儿童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时,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当及时对儿童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如果儿童在生活中出现了说和做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当及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惩罚。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更多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促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小学阶段,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因此,在对小学阶段儿童进行品德教学时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