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 情境 教学
在新课改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的关注和青睐。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以前浓厚多了,一派“这边风景独好”的繁荣景象。但是仔细考察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以下诸多的问题。
1、材料情境设计太多,材料信息过于庞杂。
2、哗众取宠,缺乏深意。
3、避重就轻,结构失衡。
4、角色扮演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平平淡淡。
5、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充当配角。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把重点嚼得很细的“喂”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等着老师告诉我知识的重点和问题的结论。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哪个知识点设计情境、选用哪些历史资料和提出哪些问题都有教师包揽下来;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详细地解读情境中蕴含着的与即将要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历史信息,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问答。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对课堂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反正老师会告诉我重点,我又何苦多费劲。当然,我们反对教师大包大揽,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教师的引领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几点反映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情况,有的属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问题,有的属于备课不充分和准备不足的问题,有的属于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欠火候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呢?通过对多年的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应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体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尽可能地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充分利用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在内的多种资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历史的学习氛围。这要求利用一切合理的社会资源,教育部颁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师应“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三、问题性原则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由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垄断了提出问题的权利,没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
四、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情境创设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二是情境教学的简约性,在一节课中,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历史 情境 教学
在新课改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的关注和青睐。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以前浓厚多了,一派“这边风景独好”的繁荣景象。但是仔细考察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以下诸多的问题。
1、材料情境设计太多,材料信息过于庞杂。
2、哗众取宠,缺乏深意。
3、避重就轻,结构失衡。
4、角色扮演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平平淡淡。
5、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充当配角。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把重点嚼得很细的“喂”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等着老师告诉我知识的重点和问题的结论。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哪个知识点设计情境、选用哪些历史资料和提出哪些问题都有教师包揽下来;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详细地解读情境中蕴含着的与即将要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历史信息,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问答。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对课堂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反正老师会告诉我重点,我又何苦多费劲。当然,我们反对教师大包大揽,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教师的引领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几点反映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情况,有的属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问题,有的属于备课不充分和准备不足的问题,有的属于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欠火候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呢?通过对多年的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应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体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尽可能地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充分利用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在内的多种资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历史的学习氛围。这要求利用一切合理的社会资源,教育部颁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师应“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三、问题性原则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由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垄断了提出问题的权利,没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
四、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情境创设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二是情境教学的简约性,在一节课中,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