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0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DSA和CTA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精准率,全面评判两种放射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SAH并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一组和二组,一组患者利用CTA方式检查,二组患者使用DSA方案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均较理想,二组为95.45%,一组为88.64%,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SA和CTA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应首将患者血管瘤规格进行全面判定,后择取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总的来讲,DSA方法的检出率较高。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3D DSA;CTA;精准率比较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科疾病的一种,最近几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1】。和其他神经科疾病相比,该疾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治,则会为患者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能够看出,在早期实现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救治率加以提升。3D DSA是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脑部病变的金标准,但该方式为有创检查,价格昂贵,辐射强,因此并未在临床中得以推广。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断层CT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检查SAH的主要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本文从事实的角度论证;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SAH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SAH并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初期,患者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呕吐,头痛等不良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黑蒙情况。在入院初期疑似动脉瘤破裂,对患者行CTA检查,后行DSA检测。两种检查方式间隔时间为11h-4.5d。现随机平均分成一组与二组,每组33例。二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区间为22.5-78.6岁,平均年龄为(41.6±2.8)岁。现随机平均分成一组与二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 。
1.2方法
一组患者行3D-CTA方式进行检测,取仰卧位,利用双源CT进行扫描,范围为颅顶至颅底,在平扫结束后,在患者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80ml,每毫升含有效物质为1300mg,注射速度为3ml/s。设备对造影剂追踪,在触发后自动进行扫描,将检查设备放置在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延迟时长控制在4-5s,域值为100HU.参数条件为:数据收集区间64mm*0.6.球管旋转时长为0.5s,探测准直器规格为32mm*0.6mm。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全面处理,当重建图像传输后,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减影去颅骨,后利用人工的方式将静脉窦和动脉窦去除,进行MIP重建工作。
二组患者使用3D-DSA进行检查,本实验使用日本生产的三维DSA仪器对患者实施检查:5F导管,经过患者双侧股动脉,进行椎动脉和颈动脉的二维检查,在出现动脉瘤的时候,进行三维成像工作。本实验对于二组患者使用的非离子造影剂为300mgI/ml,共注射7 ml.以5ml/s的速度注射,同时进行图像的采集工作。当患者进行三维检查的时候,注射21ml非离子造影剂,速率为3ml/s。首先进行蒙片收集工作,后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在此同时对动脉瘤的造影图像进行收集,后传入到电脑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工作。
两组患者进行完影像学收集工作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工作,同时验证两者影像学结果,依照动脉瘤的规格,统计检出率。
1.3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计算,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的方式计算,当P<0.05时,证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检查的结果上能够看出,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均较理想,二组为95.45%,一组为88.64%,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3.讨论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静脉畸形或者动脉瘤破裂引致出血造成【2】,在以往一般使用DSA对患者进行检查,这种方式得出的检查结果有着高度准确性.利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血管重叠等问题加以克服,全面提升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精准性,另外造影剂的使用量也有所降低,为患者节省救治时间。CTA设备对于患者动脉瘤内钙化灶和血栓规格具有高敏感性,但和其他检查方式相比,其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敏感性较差。CTA仅仅能够将周围颅骨和动脉瘤之间的边界显示出来,但在诊断接近颅底的小规格动脉瘤来讲,效果不佳,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现象,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指出,DSA和CTA两种检查方式均有一定的优越性存在,对于大型病灶患者来讲,推荐使用CTA,而小病灶患者推荐使用DSA,有相关文献指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应该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如果只使用CTA对于阴性进行扫描,则没有办法实现疾病确诊,患者如处于急性发作期,可结合腰穿检查进行确诊,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T造影不足的现象发生,使用DSA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较为公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志敏.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2:50-51.
[2]熊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09-3010.
兰亚 (1980-)女,职称:主治医师,学历:大学本科,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DSA和CTA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精准率,全面评判两种放射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SAH并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一组和二组,一组患者利用CTA方式检查,二组患者使用DSA方案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均较理想,二组为95.45%,一组为88.64%,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SA和CTA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应首将患者血管瘤规格进行全面判定,后择取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总的来讲,DSA方法的检出率较高。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3D DSA;CTA;精准率比较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科疾病的一种,最近几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1】。和其他神经科疾病相比,该疾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治,则会为患者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能够看出,在早期实现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救治率加以提升。3D DSA是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脑部病变的金标准,但该方式为有创检查,价格昂贵,辐射强,因此并未在临床中得以推广。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断层CT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检查SAH的主要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本文从事实的角度论证;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SAH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SAH并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初期,患者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呕吐,头痛等不良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黑蒙情况。在入院初期疑似动脉瘤破裂,对患者行CTA检查,后行DSA检测。两种检查方式间隔时间为11h-4.5d。现随机平均分成一组与二组,每组33例。二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区间为22.5-78.6岁,平均年龄为(41.6±2.8)岁。现随机平均分成一组与二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 。
1.2方法
一组患者行3D-CTA方式进行检测,取仰卧位,利用双源CT进行扫描,范围为颅顶至颅底,在平扫结束后,在患者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80ml,每毫升含有效物质为1300mg,注射速度为3ml/s。设备对造影剂追踪,在触发后自动进行扫描,将检查设备放置在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延迟时长控制在4-5s,域值为100HU.参数条件为:数据收集区间64mm*0.6.球管旋转时长为0.5s,探测准直器规格为32mm*0.6mm。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全面处理,当重建图像传输后,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减影去颅骨,后利用人工的方式将静脉窦和动脉窦去除,进行MIP重建工作。
二组患者使用3D-DSA进行检查,本实验使用日本生产的三维DSA仪器对患者实施检查:5F导管,经过患者双侧股动脉,进行椎动脉和颈动脉的二维检查,在出现动脉瘤的时候,进行三维成像工作。本实验对于二组患者使用的非离子造影剂为300mgI/ml,共注射7 ml.以5ml/s的速度注射,同时进行图像的采集工作。当患者进行三维检查的时候,注射21ml非离子造影剂,速率为3ml/s。首先进行蒙片收集工作,后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在此同时对动脉瘤的造影图像进行收集,后传入到电脑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工作。
两组患者进行完影像学收集工作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工作,同时验证两者影像学结果,依照动脉瘤的规格,统计检出率。
1.3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计算,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的方式计算,当P<0.05时,证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检查的结果上能够看出,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均较理想,二组为95.45%,一组为88.64%,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3.讨论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静脉畸形或者动脉瘤破裂引致出血造成【2】,在以往一般使用DSA对患者进行检查,这种方式得出的检查结果有着高度准确性.利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血管重叠等问题加以克服,全面提升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精准性,另外造影剂的使用量也有所降低,为患者节省救治时间。CTA设备对于患者动脉瘤内钙化灶和血栓规格具有高敏感性,但和其他检查方式相比,其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敏感性较差。CTA仅仅能够将周围颅骨和动脉瘤之间的边界显示出来,但在诊断接近颅底的小规格动脉瘤来讲,效果不佳,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现象,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指出,DSA和CTA两种检查方式均有一定的优越性存在,对于大型病灶患者来讲,推荐使用CTA,而小病灶患者推荐使用DSA,有相关文献指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应该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如果只使用CTA对于阴性进行扫描,则没有办法实现疾病确诊,患者如处于急性发作期,可结合腰穿检查进行确诊,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T造影不足的现象发生,使用DSA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较为公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志敏.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2:50-51.
[2]熊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09-3010.
兰亚 (1980-)女,职称:主治医师,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