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问答式走向对话式,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从教师灌输式走向师生合作式。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效果,教师应注意: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慎选合作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14-03
[作者简介]杨玉奎(197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参与发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领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优化分组
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根据组内成员间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等方面的差异,另外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脾气性格、学生高矮等因素,先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再由教师综合协调,优化分组。
(二)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可适当调换,让大家都能有锻炼的机会。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三是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四是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二、慎选合作学习内容
首先,让合作不流于形式,选择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让每个组员都能参与进去,都有在组内交流汇报的机会,使合作不流于形式,不能看似热闹却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选取什么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大有讲究的:
(一)可合作性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所选的内容不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多数成员个体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当个人认为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光凭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难以独立掌握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学习口语交际“当陌生人敲门时”,首先,在角色上,需要合作;其次,生活中,这里面的情况可能会有许多种,个人的想象有局限,不够全面,合作时,大家可以相互补充介绍,大家再一起交流、讨论对策的可行性。
(二)开放性
学习任务若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它或者有多个结论,或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有多种解题策略,可以很好地激发发散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也较为广阔。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一些开放性的内容时,而个人掌握的知识点不够全面,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共同探索时,比较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如: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中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朱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而文中介绍有限,每个人对朱德的了解也或多或少,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小组交流可以相互补充,多方面介绍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
(一)在小组合作之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所以,合作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如在《槐乡五月》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读槐花特点时,笔者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合作研读的方法和步骤是: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特点;细细品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小组交流补充;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并练读。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后,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当然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二)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评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意见和他人的比较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指责”和“埋怨”别人的看法、说法。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交流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缺乏恰当的引导,有些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各种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活动组织多样性
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作文写景,学生可以一起到校园、郊外参观、游玩等,组织合理的方案。口语交际,学生可以分配角色,探讨表演。某一话题,学生可以先自由写下自己的看法,再交换阅读、发表看法。写一项活动,学生先找自己的伙伴一起去参与这个活动,感受过程后再来写作。去年冬天,在课上,天公突然变脸,下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孩子的心也随之飞舞。于是,笔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下雪。那场雪下得很大,积雪也厚,第二天,笔者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等自由分组,选择一项活动去合作完成,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筑城堡等。
(四)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问答式走向对话式,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从教师灌输式走向师生合作式。“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找到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朱英华,普涛.谈合作学习下的学习指导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14-03
[作者简介]杨玉奎(197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参与发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领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优化分组
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根据组内成员间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等方面的差异,另外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脾气性格、学生高矮等因素,先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再由教师综合协调,优化分组。
(二)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可适当调换,让大家都能有锻炼的机会。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三是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四是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二、慎选合作学习内容
首先,让合作不流于形式,选择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让每个组员都能参与进去,都有在组内交流汇报的机会,使合作不流于形式,不能看似热闹却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选取什么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大有讲究的:
(一)可合作性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所选的内容不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多数成员个体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当个人认为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光凭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难以独立掌握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学习口语交际“当陌生人敲门时”,首先,在角色上,需要合作;其次,生活中,这里面的情况可能会有许多种,个人的想象有局限,不够全面,合作时,大家可以相互补充介绍,大家再一起交流、讨论对策的可行性。
(二)开放性
学习任务若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它或者有多个结论,或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有多种解题策略,可以很好地激发发散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也较为广阔。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一些开放性的内容时,而个人掌握的知识点不够全面,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共同探索时,比较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如: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中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朱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而文中介绍有限,每个人对朱德的了解也或多或少,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小组交流可以相互补充,多方面介绍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
(一)在小组合作之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所以,合作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如在《槐乡五月》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读槐花特点时,笔者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合作研读的方法和步骤是: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特点;细细品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小组交流补充;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并练读。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后,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当然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二)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评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意见和他人的比较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指责”和“埋怨”别人的看法、说法。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交流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缺乏恰当的引导,有些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各种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活动组织多样性
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作文写景,学生可以一起到校园、郊外参观、游玩等,组织合理的方案。口语交际,学生可以分配角色,探讨表演。某一话题,学生可以先自由写下自己的看法,再交换阅读、发表看法。写一项活动,学生先找自己的伙伴一起去参与这个活动,感受过程后再来写作。去年冬天,在课上,天公突然变脸,下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孩子的心也随之飞舞。于是,笔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下雪。那场雪下得很大,积雪也厚,第二天,笔者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等自由分组,选择一项活动去合作完成,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筑城堡等。
(四)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问答式走向对话式,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从教师灌输式走向师生合作式。“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找到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朱英华,普涛.谈合作学习下的学习指导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