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但也出现材料可信度不高、资助款乱用、缺乏感恩意识、拖欠助学贷款等问题,不仅要构建良好的资助体系,更应在资助中关注育人工作,加强诚信、感恩、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信用、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受资助大学生自立自强,养成健康进取的心态,最终才能成才。
关键字: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资助育人;诚信教育;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受资助的大学生数量、金额在增加,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新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着渠道多,时间紧,过程复杂等问题,在一些环节出现思想教育不到位产生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材料可信度不高
国家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五维一体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助学政策,各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学校全力落实、推进相关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精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校对新生实际情况了解还不够,认定经济困难学生仅凭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情况登记表、学生本人填写的贫困生申请表认定。由于各生源地认定经济困难家庭标准差异很大、不规范,无调查实际情况环节,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消费实际数据与贫困生登记表、证明中相差甚远,收入一项由本人填写,无银行的实际收入数据,证明中无责任人及联系方式,无法及时核对。
(二)乱消费资助款
由于生源地贷款、助学金都不是在学年初发放,一般高职院校采用先办理缓缴手续,等相应的款到后,学生再交纳相关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有的学生借各种理由,将资助款用于请客吃饭、购买昂贵的品牌衣服、高档的手机、笔记本,在追逐时尚潮流,不用于正常的生活、学习消费。如何指导受助学生用好资助资金,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缺乏感恩意识
高职院校在资助学生的时候,重在审核资助学生的经济状况、材料是否符合、齐全,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消费状况,往往忽视了感恩教育。认为被资助是学生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生活、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学校、社会是无关的。国家、学校、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困难学生的目标是为贫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提供帮助。
(四)拖欠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的缺失,违约成本、处罚力度低造成一些大学生到期迟迟不还助学贷款。很多学生意识淡薄诚信观念不强,到期主动还款的不多,违约率居高不下,银行的管理风险很大,银行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虽说银行将记录上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诚信记录留有不良记录,今后在办理信用卡、房贷、车贷等各类贷款时也会有不良影响,但对于很多的大学生在還款期限前不会体验到,没有认识到违约后的代价。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励志、感恩、勤俭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保持“自信不自卑”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积极组织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帮助受资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诚实踏实做人,有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以感恩的心回报国家、学校、企业和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心,培养他们大爱精神。然后加强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整合德育资源,把诚信、励志、感恩、勤俭和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减少国家助学金平均化,探索其他有偿资助育人方式
国家助学金由教育厅、各高校、分院层层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分解金额,在实施操作中,往往根据金额,分解指标,平均化分配,资助效果不理想。如何减少平均化,只有创建不同资助途径、方式,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需求,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国家助学金大部分是无偿的资助,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感恩意识淡薄,也不利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学校受助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与银行、教育厅合作,开展征信知识讲座,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结合高职院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反馈银行,银行根据风险评估,开展后继贷款的业务。高职院校应关注培养贫困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并提供数据平台和考量评价依据;同时,资助信息化平台管理还将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受资助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探索。
(四)建立数据监测点、实施后续管理
对受资助的大学生后续管理中却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力资源负责追踪关注受资助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可依据校园一卡通统计、分析、监督资金的流向和学生实际花费问题;而受资助学生在得到资助金后,相应地生活、思想也有很多的变化。资助工作绝不是一项把资助资金发放给学生的简单工作。更要注重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所以说,建立受资助的大学生消费、品德等数据监测点,这才是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克敏,张欣,侯玉新,刘堂宇;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4):240,127
[2]陈巍;大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中的问题与设想[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2):70-72
[3]陈颖;信用缺失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刍议[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65-168
[4]张红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分析[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79-182
[5]王丽君;国家助学金评审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69-173
[6]肖陆嘉;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现状探究[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236-239
作者简介:冷育荣(1974.12- ),男,40周岁,汉族,江苏丹阳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10023),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字: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资助育人;诚信教育;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受资助的大学生数量、金额在增加,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新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着渠道多,时间紧,过程复杂等问题,在一些环节出现思想教育不到位产生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材料可信度不高
国家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五维一体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助学政策,各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学校全力落实、推进相关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精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校对新生实际情况了解还不够,认定经济困难学生仅凭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情况登记表、学生本人填写的贫困生申请表认定。由于各生源地认定经济困难家庭标准差异很大、不规范,无调查实际情况环节,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消费实际数据与贫困生登记表、证明中相差甚远,收入一项由本人填写,无银行的实际收入数据,证明中无责任人及联系方式,无法及时核对。
(二)乱消费资助款
由于生源地贷款、助学金都不是在学年初发放,一般高职院校采用先办理缓缴手续,等相应的款到后,学生再交纳相关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有的学生借各种理由,将资助款用于请客吃饭、购买昂贵的品牌衣服、高档的手机、笔记本,在追逐时尚潮流,不用于正常的生活、学习消费。如何指导受助学生用好资助资金,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缺乏感恩意识
高职院校在资助学生的时候,重在审核资助学生的经济状况、材料是否符合、齐全,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消费状况,往往忽视了感恩教育。认为被资助是学生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生活、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学校、社会是无关的。国家、学校、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困难学生的目标是为贫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提供帮助。
(四)拖欠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的缺失,违约成本、处罚力度低造成一些大学生到期迟迟不还助学贷款。很多学生意识淡薄诚信观念不强,到期主动还款的不多,违约率居高不下,银行的管理风险很大,银行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虽说银行将记录上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诚信记录留有不良记录,今后在办理信用卡、房贷、车贷等各类贷款时也会有不良影响,但对于很多的大学生在還款期限前不会体验到,没有认识到违约后的代价。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励志、感恩、勤俭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保持“自信不自卑”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积极组织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帮助受资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诚实踏实做人,有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以感恩的心回报国家、学校、企业和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心,培养他们大爱精神。然后加强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整合德育资源,把诚信、励志、感恩、勤俭和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减少国家助学金平均化,探索其他有偿资助育人方式
国家助学金由教育厅、各高校、分院层层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分解金额,在实施操作中,往往根据金额,分解指标,平均化分配,资助效果不理想。如何减少平均化,只有创建不同资助途径、方式,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需求,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国家助学金大部分是无偿的资助,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感恩意识淡薄,也不利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学校受助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与银行、教育厅合作,开展征信知识讲座,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结合高职院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反馈银行,银行根据风险评估,开展后继贷款的业务。高职院校应关注培养贫困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并提供数据平台和考量评价依据;同时,资助信息化平台管理还将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受资助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探索。
(四)建立数据监测点、实施后续管理
对受资助的大学生后续管理中却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力资源负责追踪关注受资助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可依据校园一卡通统计、分析、监督资金的流向和学生实际花费问题;而受资助学生在得到资助金后,相应地生活、思想也有很多的变化。资助工作绝不是一项把资助资金发放给学生的简单工作。更要注重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所以说,建立受资助的大学生消费、品德等数据监测点,这才是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克敏,张欣,侯玉新,刘堂宇;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4):240,127
[2]陈巍;大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中的问题与设想[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2):70-72
[3]陈颖;信用缺失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刍议[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65-168
[4]张红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分析[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79-182
[5]王丽君;国家助学金评审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169-173
[6]肖陆嘉;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现状探究[J];江苏资助育人研究;第三辑:236-239
作者简介:冷育荣(1974.12- ),男,40周岁,汉族,江苏丹阳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10023),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