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教材 建构新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6~7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與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把每份的个数与分成的份数区别开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猴妈妈把一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12]。
  师:这里的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生: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点评】让学生对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师:两只小猴看见只分一个桃,连连说:太少了,太少了!于是,猴妈妈搬来了一盘桃,咱们数一数,有几个?
  生:有6个。
  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
  师:谁来分一分?(一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他是怎样分的,每只小猴分得几个?
  生:他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2份,每只小猴分得3个。
  师:这里,我们把这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的3个桃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你们同意吗?你们怎么想的?
  生:这里的2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2份,1就是其中的一份。
  师:是的,这3个就是其中的几份?这3个呢?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 )。
  师:所以左边这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2],右边这一份也是这个整体的[12],也就是每份是这盘桃的[12](板书)。
  师: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师:[12]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2]。
  师:多么准确的数学语言呀。奖励一个苹果笑脸。谁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学生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基础,除了三年级上学期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还有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知识。因此,在这里教者设计了把6个桃先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份3个。尤其这里的每份3个,也就是3个是其中的一份,对于一个整体中理解份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师:那你们猜一猜,还可以把(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师:请你们猜一猜,画一画 ,再用虚线分一分,最后填一填。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单上的第一题。
  [1.猴妈妈拿来一盘桃,把这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我猜:可以把|(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我做:画○表示桃,再分一分。
  我想:把一盘桃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师:四人小组,把我猜、我做、我想三部分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我猜可以把10个桃看作一个整体,我画了10个桃,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2]。
  师:说得头头是道,真像个小老师。谁愿意像他这样展示自己的作业。
  生2:……
  生3:……
  师:咱们学数学重在比较。让我们比较一下这3盘桃,什么变了?
  生1:桃子总个数变了。
  生2:每份的个数也变了。
  师:什么不变?
  生:平均分成2份。
  生: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如果是7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还可以用[12]表示吗?
  学生讨论。
  生1:老师,7个桃不可以平均分。
  生2:可以平均分,先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再把1个桃从中间平均分,一人一半。
  生3:如果是7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是这盘桃的[12]。
  师:有很多很多的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能用[12]表示吗?你发现什么了?
  生1:不管多少个桃,都可以平均分成2份。
  生2:不管多少个桃,只要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桃的[12]。
  师:总结得真好。你们看,数学家总结出的知识,你们也能总结出来。
  【评析】教师不应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还应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者从教材中6个桃的[12]、4个桃的[12]、8个桃的[12],转变为学生自己猜、做、想,在交流的时候,素材更丰富。学生猜想这盘桃可能几个?那真是丰富多彩呀。第一次比较,学生能够从众多素材中认识到不管多少桃,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这时候经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了解到的素材已经不仅仅是教材上的3个素材,而更多地创造出新的素材。也许这盘桃有7个呢?由此引发学生之间的一次大讨论,这样的生成才是最灵动的。这种转变不只是观念上的变革,同时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从最原始的用教材里的材料教到现在的选择设计适当的材料教,这无疑是一种教学上的创造与发展。这样的经历,有利于学生逐渐明晰“一个整体的[12]”的含义,从而使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三、小组合作,内化新知
  师:我们认识了一盘桃的[12],那么一盘桃的[13]怎么得到呢?
  师:请听要求:先用虚线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涂色表示这盘桃的[13]。完成作业单上的第2题。
  [2.请你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涂一涂,表示出这盘桃的[13]。
  想一想: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
  师:请同桌2人,围绕想一想的3个问题,说一说这盘桃的[13]是怎么表示的?(同桌交流)
  生1: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1份。
  师:说得多好呀!谁来像他这样也说一说。
  生2:……
  师:同样都是6个桃,为什么上图的每份用[12]表示,下图的每份用[13]表示?
  生1:上图是把一盘桃平均分成了2份,下图是把一盘桃平均分成了3份。
  生2: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师:上图平均分成2份,下图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师: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成6份,每份都是这盘桃的( )?
  【评析】教者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为依据,给他们创造出宽松的思索空间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设问“这里的三盘桃都是6个,为什么每份有的用[12]表示,有的用[13]表示,有的又是用[16]来表示”进行二次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师:这盘桃有12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
  打开数学书第77页最上面的试一试,请孩子先用虚线分一分,再填一填。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生1:12个桃,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16]。
  生2:12个桃,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它的[112]。
  师:仔细观察5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总数一样。
  生2: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生3: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生4: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生5:……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评析】教者出示12个桃,让学生自主操作,变换平均分的份数,进而发现整体不变,但是平均分的份数变了,那么表示每份的分数也变了。对于分数分子、分母意义的建构,更有利于分数意义的形成。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内容。一个蛋糕是一个物体,那我们今天学的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个蛋糕是一个物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一些物体。
  师: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生1:可以把教室里所有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
  生2:可以把一把铅笔看作一个整体。
  生3:可以把一摞本子看作一个整体。
  生4:可以把老师带来的笑脸花看作一个整体。
  师:看着这张苹果笑脸,你能想到哪个分数?
  生:[12]。
  【评析】教者呈现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场景图,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一个整体的例子,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有利于分数模型的建立。
  四、当堂检测,深化理解
  1.第2题
  师:你们会根据图写出分数吗?请完成数学书第77页第2题。
  师:会做,还要会比较。请同学们比一比,左边两幅图,同样是[14],有什么不同?
  生:每份的个数不同。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尽管分数相同,总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
  师:下面2幅圖,同样是8个桃,又有什么不同?
  生1:分母不一样。
  生2: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第3题
  师:那根据分数分一分,涂一涂呢?请根据右边的分数先用虚线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涂色。
  师:请你选择一幅图,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全班交流)
  师:无论怎么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3.第4题
  谈话:今天我带来很多苹果笑脸,可惜被一块布挡住了,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个吗?
  师:告诉你们,拿出3个苹果笑脸,正好是这些笑脸的[16],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份正好是3个,那6份就是18个。
  师:如果把这些笑脸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它的( )?
  生:[12]。
  师:如果把这些笑脸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它的( )?
  生:[13]。
  师:如果是你,你想得到这些笑脸的[12],还是[13]?
  生:这些笑脸的[12]。因为[12]多。
  师:这些笑脸的[12],有几个呢?
  生:18÷2=9(个)。
  师:拿走1份,现在的1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呢?
  师:再拿走一份,现在的1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呢?
  师:什么变了?
  【评析】最后的拓展提升环节,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的特点。教者设计开放教学环节,让学生大胆猜测,根据分数的特点,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大家想想,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
  【总评】通透的路要靠孩子自己去打通。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互动的过程,学生既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又能得到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自主学习能够使自身能力得到发展。本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重组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者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教材安排的是认识6个桃的[12],接着认识4个桃的[12]、8个桃的[12],但是教者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了“我猜,我做,我想”三部曲的作业单,让学生先猜想还可以把(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然后画一画,分一分,最后再想一想。通过这次操作,教师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展示的结果多样化。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操作,结合其余同学的汇报,对于“一些桃的[12]”的认识更丰富,结论水到渠成。
  越是内隐的、默化的认识,越是需要依托学生自身思维的沉淀。在上述过程中,无需老师费力讲解,学生以直观丰富的素材为载体,自主打通了感性—理性、未知—已知的通道,顺利实现了概念的迁移。
  2.重视比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重视充分应用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比较中抽象概括,感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第一次对比:从一盘桃有6个,到一盘桃的个数不同,从多个方面理解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用[12]表示。另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尽管每份的桃子个数各不相同,都可以用[12]表示。这样在变化中发现不变,有利于学生洞悉数学的本质。第二次对比:五盘桃都是12个,分的结果为什么有的用[12]表示,有的用[13]表示,而有的又是[16]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第三次对比:一个物体的[12]、一些物体的[12]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理解由具体走向综合,获得了对分数的“深度理解”,建构起关于分数的新范式。
  3.重视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者设计了丰富的练习,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且在這之中穿插一些变式,让学生真正能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最后设计了“笑脸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同时教者设计了“逆向思维”的分数问题,如“拿出3个苹果笑脸,正好是这些笑脸的[16],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领悟分数的本质。
  在教者的巧妙引领下,孩子们自主地打通了“具体—抽象”的思维通道,对分数的认识渐行渐近,通透敞亮起来,最终,在迁移、变式中实现由“单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转换和生长,从而建立稳定且清晰的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小学部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日都有相当长的时间花费在作业方面。谈起作业印象是“多”,作业素材多、完成的时间多、师生和家校关注多;同时说起作业,又感觉到“少”,与课堂教学研究相比,作业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契合状态比较少,有的甚至有所滞后,目前大部分作业的样态呈现出内容固有化、使用布置化、整体设计少,没有充分发挥作业应有的效能,未能实现与课堂教学同步。  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应
期刊
在苏浙中学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这节课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且看肖老师课上对学情的观察和调整妙招。  【片段一】精微观察,精细“把脉”  师:同学们,大家诚实地回答我读过《春酒》没有?(师举手示意,生没有反应)  师:读过《春酒》的请举手。(三人举手)  师:你是来自哪个班的?(师指生答,又连着问五人,得到四种答案)  师:还有其他班级的吗?请举手
期刊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案例:  2014年9月,湖南临澧某中学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  2015年3月,青岛胶州市某中学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感觉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最终选择了跳楼……  2016年4月,南京某高校一男生在某校区不幸坠楼身亡……  2017年5月,上海某中学一高二女生跳楼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至少有十五万学生自杀,其中至少六七万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自杀,
期刊
所谓“数学味”,即“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所构成的数学内涵”。由此可知,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着眼数学内涵,促成儿童与数学的真实相遇,彰显儿童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本真价值,这是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自然的、渐进的过程。然而,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盲从“高效”,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急匆匆地赶着学生一路奔跑,自始至终是一种“慢不下来”的节奏。殊不知,“慢不下来”对数学学习的伤害是致命的:缺少潜移默化的融入和厚积薄发的积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这里地处粤北山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瑶族学生从小说瑶语。由于瑶语本身和汉语区别大,加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瑶族学生在汉语言文字学习上效率较低,词汇贫乏,口头表述不清。要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学习策略上予以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最终总结出以下五种学习策略,运用这五种学习策略,瑶
期刊
“简单的周期”,或者说“找规律”这一知识点,我们很多教师都讲过,但能让学生在基本活动体验、基本数学思想上有所收获的,还不多。而特级教师王学其所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简单的周期”,却在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下面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以期抛砖引玉。  片段一:感知规律  师:平常你们是怎么排队的?  生:高矮顺序。  生:按一组一组排。  生:一男一女排。  师:今天呢
期刊
一、导入新课:以朗读实现“用中学”  1.板书课题:春联  2.张贴自己写的毛笔字“春联”: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  (藏区师生:“字写得真漂亮!”)  3.导入  师:从江南水乡来到雪域高原,我很激动。我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一名教师,姓王,宋朝大诗人王安石的“王”。(投影王安石《元日》)谁会读?我最喜欢跟同学比赛朗读。今天谁跟我“PK”?  (学生踊跃举手,与老师比赛。学生越读越
期刊
刘祥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并未见过刘祥老师,对他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他的几部著作。读完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一书,如经历了一场温润而又美好的洗濯,也似一场我与他的心灵约会,让我更加立体完整地认识了他。  眼中有学生  正如刘祥老师自己所说:“我将这些感悟,放置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语文学科课程建设需要的专业平台上,尽量从‘人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我知道,语文教学,归根结底
期刊
九月的校园生机盎然,清晨的阳光分外明媚。走进南昌十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红花簇拥下的“和谐”二字。迈入学校的大门,就被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所包围:同学们身着整洁的校服,一声声“老师,您好!”的亲切问候,让人由衷地感到亲切和幸福。  南昌十六中位于井冈山大道,是一所重点建设学校。与重点中学相比,这是一所生源质量偏低的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有待提升。中学生正处于价值养成的关键期,健康成长的首位
期刊
二次函数既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又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近几年的中招考试试卷经常把二次函数综合题目作为压轴题目。二次函数的学习重点是其图像和性质,并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学会观察二次函数图像、读取二次图像中隐含的信息,还要求会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二次函数实际问题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理解二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