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定乾坤,几变现规律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的周期”,或者说“找规律”这一知识点,我们很多教师都讲过,但能让学生在基本活动体验、基本数学思想上有所收获的,还不多。而特级教师王学其所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简单的周期”,却在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下面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以期抛砖引玉。
  片段一:感知规律
  师:平常你们是怎么排队的?
  生:高矮顺序。
  生:按一组一组排。
  生:一男一女排。
  师:今天呢,我们在数学课中排一次队,好不好?
  师:谁愿意第一个上来?(根据学生举手情况抽取学生)依次第一、二、三、四、五、六。
  师:你认为第七个可能找到你,你就站起来。(很多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问一未站起来的女学生)你为什么不站起来?
  生:我是女生,不可能找到我。
  师:为什么第七个同学会是男生呢?
  生1:我发现了老师是按男、女、男、女、男、女……这样排的。
  生2:我发现了老师是按规律排的。
  师:说得真好!这几个同学排队,是怎么有规律地排的?
  生:一男一女。
  师:刚刚大家把同学排队的规律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1:用图案,“□”代表男生,“△”代表女生,规律可表示为□△□△□△□……
  生2:喊口令,“1”代表男生,“2”代表女生,规律可表示为121212……
  生3:用字母,“A”代表男生,“B”代表女生,规律可表示为ABABAB……
  【赏析】王老师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排队入手,在找了几个同学排成一队之后,他并没有像我们一般教师那样,提出“老师排的队伍有什么规律”这样的问题,而是说“你认为第七个可能找到你,你就站起来”。这个问题,比起问题“老师排的队伍有什么规律”可高明多了。王老师的问题,学生不但要判断是否有规律,还要判断什么规律。面对王老师的问题,学生是积极的,小朋友的心理特点,总想让老师下一个挑中自己去排队,怎么办?积极思考,认真找规律,因此,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思考非常积极,解决问题主动而且准确。而“老师排的队伍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学生是被动接受,被动思考“有什么规律呢?”可能有学生会思考,可能大部分学生会等别人思考,然后,听到有人说什么规律就人云亦云。
  故王老师一问就把“规律”问出来了,“你为什么不站起来?”“我是女生,不可能找到我。”——没有站起来的同学,并不是没有思考,而是因为她们已经找到了规律,“我是女生,不可能找到我”——这就是规律。
  每位同学都希望老师能叫自己去排队,因此,每位同学都积极思考,积极举手,而没有举手的女同学,同样也在积极思考:“为什么不是我们女同学去排队?”你看,王老师这一问是如此精彩,这一问,大有“乾坤定矣,鐘鼓乐之”之妙。
  有了这一问做引子,才有后面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示规律,有用图案的,有用数字的,有用字母的,各种方法,异彩纷呈。我们的小朋友自己完成了抽象的过程,自己完成了从文字规律到符号规律的抽象与建模的过程,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王老师的精妙问题、精妙设计下完成的。我们的小朋友表现是如此出彩,这都归功于王老师的问题。
  片段二:探究规律
  师:我们从中选一种图形来研究一下好吗?看看它究竟藏着什么样的规律?
  师:我们就选□△□△□△□△□△……吧,假设□代表男生,△代表女生,请问第17位是男生还是女生?理由是什么?
  生1:我在纸上画出来的,第17个应该是男生。
  生2:男生排第一位是单数,女生排第二位是双数,所以第17位是男生。
  生3:我是通过计算出来的,用17÷2=8……1,所以第17位是男生。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会是男生?我有一点点不明白,采访一下你。“17”是什么意思?
  生3:排队同学的总数。
  师:“2”是什么意思?
  生3:“2”表示把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看作一组,共两个人。
  师:“8”表示什么?
  生3:表示分成了8个组。
  师:如果在“8”后写单位名称?要写什么单位名称?
  生3:8后面要写单位名称“组”。
  师:“1”表示什么?
  生3:“1”表示剩下一个人。
  师:剩下1个人就是男生,老师就是在这里弄不懂。
  生:剩下的那1个人,是第1个人,所以是男生。
  师:为什么?
  生:每个小组都是男排前、女排后。
  师:剩下的那一个是第几小组?
  生:第9小组。
  师:第9小组,我看不到,我就看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可不可以?
  生:可以,因为每一组都是一样的排列。
  师:你真能干!其余的同学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探究变式一的规律)
  师:我们变化一种情况。如:□△△□△△□△△□△△……排列,第17位是男生还是女生?该怎么思考?
  学生探究后汇报。
  生1:根据刚才的方法,我知道可以这样做:17÷3=5(组)……2(个),所以第17位是女生。
  师:“17”是单数,怎么是女生了呢?你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生1:我发现了它排列的规律是每3个人一组,所以用17除以3,刚好可以分成5组,还剩下2个同学,因为第一个是男生,第二个是女生,所以第17个同学就是女生。
  生2:她是第6组的第2个,所以是女生。
  师:你们太棒了!   师:如果有90个人,最后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是女生。理由是:用90÷3=30(组),刚好分成了30个组,每一组的最后一个同学都是女生。所以如果有90个同学,最后一个一定是女生。
  (探究变式二的规律)
  师:如果这样排列:□□△△□□△△□□△△□□△△……,第90个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90÷4=22(组)……2(个),所以应该是男生。
  (探究变式三的规律)
  师:如果这样排列呢?第90位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
  师:这个排列有规律吗?规律大家学会了,也会用计算的办法找规律,怎么就算不出来呢?
  生:它不能除,它和上面的规律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每组中的“△”没增加也没减少,但“□”却在逐渐增加。
  师:关于这样的规律,请你们课后去试一试,看行不行?这节课我们暂不作研究。
  ……
  【赏析】如果规律仅仅停留在图形、数字符号等方面,那么,我们的规律还是比较粗糙的,比较低层次的,这样的规律,难以为实际生活应用,难以推广。所以,在教学中,王老师进一步往纵深处挖掘,让学生把规律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规律,这才是能够推广普及的规律,这才是能够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在这里,王老师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而且运用刚刚大家排队的规律进一步挖掘,“我们就选□△□△□△□△□△……吧,假设□代表男生,△代表女生,请问第17位是男生还是女生?理由是什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同时也是照应前面的情境,使我们的问题情境有始有终。
  你看,我们的小朋友表现多棒,有画图的,有推理的,有列式计算的,不一而足。为了让学生对计算解答的方法能够真正领会,王老师不遗余力地“采访”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發学生的灵感。在学生对简单的情形领会得较好以后,王老师对问题进行“变式”,一共进行了三次“变式”。“变式”虽然越来越复杂,但因为有了层层推进的扎实基础,学生的领悟不断变深变厚。
  前两次的变式,继续深化“组”的概念,使学生找到“组”以后,就可以简单运用除法进行解答。在完成了两次变式找规律后,王老师突然推出一个变式,学生一下措手不及,但经过思考后,学生还是做出了判断,暂时还解答不了,王老师及时进行了延伸,“你们课后去试一试,看行不行?”
  ——王老师把课堂上出了厚度,上出了深度,还把它上出了长度,注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与效仿。
  (作者单位:广东省南雄市永康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先生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闪烁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一针见血地洞释教育目的,影响深远。茅于轼先生觉得他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译者王立中评价它是一本奇书。在名家的推荐下,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  翻开《教育的目的》,我就被书中精辟的言论、一针见血的观点深深吸引。读着读着,我越发觉得作者好像针对我们的教育现实而写,而其实作者早在我出生前的二十年,就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阅读,就是在一个主题下,集中多篇文章进行阅读的形式。整合阅读可以是单元整体教学,也可以是不同单元的几篇文章,甚至是几本书的整体教学;整合阅读的主题可以是内容的主题,也可以是形式上的主题。  一、整合的基本策略  主题整合:把具有相关性或者相同特征的阅读内容进行集中学习,能促使学习者在主动比较中获得认识,在举一反三中形成能力,使阅读学习事半功倍。  目标整合:在同主题下把每篇文
期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教学贵在涵泳。涵泳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有利于语言积累。我们只要培养学生涵泳的习惯,巧妙地落实语用训练,才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一、含英咀华,学习推敲文字之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应该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觉察力。“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
期刊
2017年5月22日,兴国县实验小学校园人头攒动,宛如赶集,好不热闹。三(1)班的教室里,兴国县交警大队女子中队的几名警花正在给学生们示范交通操,教孩子们识别交通符号,学交通法规,过红绿灯、斑马线等安全知识,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四(6)班的教室里,一位医生家长正在给学生们上解剖课,给孩子们讲解人体构造,并现场带来了用于解剖实验的小动物,教育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护自己,防止骨折,孩子们饶有兴趣地
期刊
2017年5月再次聆听孙建锋执教创课《缔造完美教室》,课堂上他依然睿智,依然尊重每一个孩子。他的课堂大气磅礴,师生间的精彩碰撞层出不穷。  午餐时间,老师们对这堂课仍议论纷纷:“孙老师的创课的确精彩,但这是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好像没有体现语文学科和学段特点,没有关注课标……”  创课真的没有体现语文学科和第三学段的特点吗?再次重温这节课堂实录,我发现了创课无限精彩里的规矩与方圆。  【片段一】完美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日都有相当长的时间花费在作业方面。谈起作业印象是“多”,作业素材多、完成的时间多、师生和家校关注多;同时说起作业,又感觉到“少”,与课堂教学研究相比,作业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契合状态比较少,有的甚至有所滞后,目前大部分作业的样态呈现出内容固有化、使用布置化、整体设计少,没有充分发挥作业应有的效能,未能实现与课堂教学同步。  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应
期刊
在苏浙中学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这节课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且看肖老师课上对学情的观察和调整妙招。  【片段一】精微观察,精细“把脉”  师:同学们,大家诚实地回答我读过《春酒》没有?(师举手示意,生没有反应)  师:读过《春酒》的请举手。(三人举手)  师:你是来自哪个班的?(师指生答,又连着问五人,得到四种答案)  师:还有其他班级的吗?请举手
期刊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案例:  2014年9月,湖南临澧某中学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  2015年3月,青岛胶州市某中学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感觉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最终选择了跳楼……  2016年4月,南京某高校一男生在某校区不幸坠楼身亡……  2017年5月,上海某中学一高二女生跳楼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至少有十五万学生自杀,其中至少六七万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自杀,
期刊
所谓“数学味”,即“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所构成的数学内涵”。由此可知,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着眼数学内涵,促成儿童与数学的真实相遇,彰显儿童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本真价值,这是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自然的、渐进的过程。然而,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盲从“高效”,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急匆匆地赶着学生一路奔跑,自始至终是一种“慢不下来”的节奏。殊不知,“慢不下来”对数学学习的伤害是致命的:缺少潜移默化的融入和厚积薄发的积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这里地处粤北山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瑶族学生从小说瑶语。由于瑶语本身和汉语区别大,加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瑶族学生在汉语言文字学习上效率较低,词汇贫乏,口头表述不清。要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学习策略上予以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最终总结出以下五种学习策略,运用这五种学习策略,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