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内研究者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农村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面积达到1470万hm2,人均占地182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m2/人的上限[1]。因此,改革农村土地粗放利用,推进集约、节约利用逐渐社会热点。
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资料最早见于1984 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2]。此后,研究者们就村落与农村土地利用[3]、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继2005年《集约用地应重视对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考核》[6]后,研究的热点转移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
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是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具体体现,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7]。
国内大多数学者基于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原则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是指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的目标;准则层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而应考虑的主要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产出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准则层进行分类;指标层是构建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具体指标,根据对参考文献数据的分析整理研究,国内学者经常使用的指标共计398个,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建筑密度(2.76%)、容积率(1.51%)、复种指数(1.26%)、土地闲置率(1.26%)、地均产值(1.01%)、人均耕地(1.01%)、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1.01%)等。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分析
国内大部分学者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hyProcess,简称AHP方法)。但学者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略有不同:部分学者是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通过比例标度进行指标比较,然后求解判断矩阵,并将矩阵输入计算机,采用MATLAB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矩阵计算模块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指标权重,进行相关评价[8];部分学者是将不同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输入计算机,在Excel中利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利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根据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值[9];部分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通过专家综合评判对各指标在集约利用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构造判断矩阵,经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根据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各指标归一化的指标值,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10]。国内还有部分学者尝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11,1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3]、极限条件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理想值修正模型、BP网络模型[14]、空间差异变化分析[15]、SPSS聚类分析法[16]、多指标综合评价法[17]、MR-MT-ML评价方法[18]、改进后的熵值法[21]、特尔非法[19]、熵值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相结合[20]等方法进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和测算。
笔者认为评价方法是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基础,但由于研究难度较大,且受到土地利用复杂性和数据资料可获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兼具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方法,广泛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现有方法还有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而探索新方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演变主要受到农村居民传统行为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资和规划政策这3类因素的影响。其中,行为模式因素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农业开发耕作模式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人均耕地水平、区位因素、人口因素等。研究表明,集约度较高的居民点大部分分布在镇区周围,且是公路线与铁路线密集的区域,而集约度低的居民点距离铁路和公路较远,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较偏僻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度较高,而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度相对较低[2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表征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各乡镇综合实力排名基本上相吻合,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21];规划和政策引导因素主要指各地村镇规划对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引和管制以及土地整理工作的推进[22]。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土地缺乏系统规划、宅基地管理不严、农村居民点整理开展力度不够、整理项目实施不到位[9],为改善居住条件而盲目建房[23]等原因都影响着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笔者认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涉及到诸多领域,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大不相同,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时间不长,对高效的土地整理模式、制度、政策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全面、系统的精确阐述,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分析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认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龙头”,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部门间的时空分配[7]。应根据村镇近中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现状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村镇近期、中期用地规模,对居民点内部各项用地做出近、远期总体布局和具体规划,谨慎地划定村镇不同阶段的规模红线[9],通过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引导科学发展[23]。
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中央惠农、保护耕地的政策,加强保护土地的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走出宅基地私有观念的误区[10],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23]。强化制度约束,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逐步建立超占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退出、盘活、流转机制[10]。加强对地价和补偿政策的研究,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24]。
优化土地整理的方式方法。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整理”的农村土地整理模式,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重点放在对土地的投入力度和产出上, 加快其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产出效益[8]。在相对落后地区, 应利用其经济优势, 用加大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投资力度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本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 鼓励通过村内合建、村镇合并等方式节约用地[24],实现农地合并,改善土地经营条件[23]。同时,应该按照“产业积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 将工业项目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 防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以“集中”促“集约”[24]。在土地整理和村庄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对部分用地性质进行转换,如可以保留部分村庄作为特色旅游服务点,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将现状耕地、园地、鱼塘等农业专用地转化为集观光、参与、体验为一体的设施性农业用地;在生态型风景区可以大幅度增加生态保护林地、风景游赏用地和景观绿化用地和水域用地等[25]。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对农户集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农民接触现代文明的机会就多了,农业现代化意识就增强了[26],故应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事业,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积极发展村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25]。
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开展时间不长,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值得借鉴的经验体系,农村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对农村土地集约的理念褒贬不一。当下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宣传,健全宅基地管理法规,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结论
本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状,详细地阐述了目前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结论。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一、由于土地集约利用界定的不确定,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由于研究难度较大,且受到土地利用复杂性和数据资料可获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兼具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方法;三、由于农村土地集约涉及领域多,影响因素的探讨也没有形成明确的阐述。因此,无论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还是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分析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伟,张凤荣,姜广辉,等. 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6, 22 (9) : 89-93.
[2]伍学林.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J].社会科学家,2011(5):110-113.
[3]王智平,胡春胜.村落与农田及土地利用关系的生态学探讨[J].生态学杂志 1999 ,18 (1) ∶73-77
[4]康晓琳, 李世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9) :2788-2789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 中国科协年会12 分会场第4 单元会场综述[A]许坚 中国土地科学2006 ,20(5):60-63.
[6]李维哲.集约用地应重视对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考核[J]. 中国土地 2005,11:43
[7]王万茂,韩桐魁.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乔陆印, 周伟, 曹银贵. 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0, 12(5):50-55.
[9]林伟丽,周兴.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1) : 17695 - 17698
[10]魏洪斌,廖和平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1):181-186
[11]陈曦炜,宋伟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科学, 2009,31(10):1772-1778
[12]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 .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 : 295-299, 338.
[13]蔡为民, 薛岩松.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评判[J]. 统计与决策( 理论版), 2007 :51-53
[14]吴倩,宋永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 2009(7):140-142
[15]周跃云1,赵先超,张卫华.株洲市辖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实证研究 [J].刊名经济地理,2010,30(6):1011-1015.
[16]刘育平 ,周进生,朱瑞兵.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5) : 7989 - 7993
[17]曹秀玲,张清军,尚国琲,安石鑫.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318-323
[18]姜海,曲福田,欧名豪,欧维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117-123.
[19]许振国,葛京凤,梁彦庆 ,王丽,王彦青 ,王以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5) : 12119 - 12122.
[20]邵晓梅,王静,许月卿,毛群谊.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2 (3) :100-104 .
[21]李昕.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44(6):698-703.
[22]韩丹,冯长春,古维迎.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31(5): 29-35.
[23]邱实,彭振,刘柏君,袁晞航.湖南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长沙县开慧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 201-204.
[24]丁向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策略研究[J].:133-135.
[25]宋吉涛, 方创琳, 宋吉强, 班茂盛, 刘海燕, 刘晓丽.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4 镇为例 [J].资源科学,2007,29(4):170-178.
[26]王平,邱道持,李广东,骆东奇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3): 01-05.
【关键词】农村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面积达到1470万hm2,人均占地182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m2/人的上限[1]。因此,改革农村土地粗放利用,推进集约、节约利用逐渐社会热点。
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资料最早见于1984 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2]。此后,研究者们就村落与农村土地利用[3]、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继2005年《集约用地应重视对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考核》[6]后,研究的热点转移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
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是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具体体现,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7]。
国内大多数学者基于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原则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是指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的目标;准则层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而应考虑的主要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产出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准则层进行分类;指标层是构建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具体指标,根据对参考文献数据的分析整理研究,国内学者经常使用的指标共计398个,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建筑密度(2.76%)、容积率(1.51%)、复种指数(1.26%)、土地闲置率(1.26%)、地均产值(1.01%)、人均耕地(1.01%)、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1.01%)等。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分析
国内大部分学者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hyProcess,简称AHP方法)。但学者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略有不同:部分学者是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通过比例标度进行指标比较,然后求解判断矩阵,并将矩阵输入计算机,采用MATLAB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矩阵计算模块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指标权重,进行相关评价[8];部分学者是将不同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输入计算机,在Excel中利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利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根据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值[9];部分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通过专家综合评判对各指标在集约利用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构造判断矩阵,经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根据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各指标归一化的指标值,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10]。国内还有部分学者尝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11,1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3]、极限条件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理想值修正模型、BP网络模型[14]、空间差异变化分析[15]、SPSS聚类分析法[16]、多指标综合评价法[17]、MR-MT-ML评价方法[18]、改进后的熵值法[21]、特尔非法[19]、熵值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相结合[20]等方法进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和测算。
笔者认为评价方法是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基础,但由于研究难度较大,且受到土地利用复杂性和数据资料可获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兼具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方法,广泛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现有方法还有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而探索新方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演变主要受到农村居民传统行为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资和规划政策这3类因素的影响。其中,行为模式因素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农业开发耕作模式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人均耕地水平、区位因素、人口因素等。研究表明,集约度较高的居民点大部分分布在镇区周围,且是公路线与铁路线密集的区域,而集约度低的居民点距离铁路和公路较远,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较偏僻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度较高,而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度相对较低[2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表征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各乡镇综合实力排名基本上相吻合,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21];规划和政策引导因素主要指各地村镇规划对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引和管制以及土地整理工作的推进[22]。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土地缺乏系统规划、宅基地管理不严、农村居民点整理开展力度不够、整理项目实施不到位[9],为改善居住条件而盲目建房[23]等原因都影响着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笔者认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涉及到诸多领域,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大不相同,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时间不长,对高效的土地整理模式、制度、政策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全面、系统的精确阐述,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分析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认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龙头”,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部门间的时空分配[7]。应根据村镇近中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现状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村镇近期、中期用地规模,对居民点内部各项用地做出近、远期总体布局和具体规划,谨慎地划定村镇不同阶段的规模红线[9],通过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引导科学发展[23]。
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中央惠农、保护耕地的政策,加强保护土地的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走出宅基地私有观念的误区[10],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23]。强化制度约束,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逐步建立超占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退出、盘活、流转机制[10]。加强对地价和补偿政策的研究,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24]。
优化土地整理的方式方法。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整理”的农村土地整理模式,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重点放在对土地的投入力度和产出上, 加快其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产出效益[8]。在相对落后地区, 应利用其经济优势, 用加大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投资力度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本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 鼓励通过村内合建、村镇合并等方式节约用地[24],实现农地合并,改善土地经营条件[23]。同时,应该按照“产业积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 将工业项目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 防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以“集中”促“集约”[24]。在土地整理和村庄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对部分用地性质进行转换,如可以保留部分村庄作为特色旅游服务点,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将现状耕地、园地、鱼塘等农业专用地转化为集观光、参与、体验为一体的设施性农业用地;在生态型风景区可以大幅度增加生态保护林地、风景游赏用地和景观绿化用地和水域用地等[25]。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对农户集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农民接触现代文明的机会就多了,农业现代化意识就增强了[26],故应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事业,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积极发展村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25]。
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开展时间不长,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值得借鉴的经验体系,农村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对农村土地集约的理念褒贬不一。当下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宣传,健全宅基地管理法规,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结论
本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状,详细地阐述了目前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结论。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一、由于土地集约利用界定的不确定,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由于研究难度较大,且受到土地利用复杂性和数据资料可获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兼具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方法;三、由于农村土地集约涉及领域多,影响因素的探讨也没有形成明确的阐述。因此,无论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还是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分析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伟,张凤荣,姜广辉,等. 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6, 22 (9) : 89-93.
[2]伍学林.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J].社会科学家,2011(5):110-113.
[3]王智平,胡春胜.村落与农田及土地利用关系的生态学探讨[J].生态学杂志 1999 ,18 (1) ∶73-77
[4]康晓琳, 李世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9) :2788-2789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 中国科协年会12 分会场第4 单元会场综述[A]许坚 中国土地科学2006 ,20(5):60-63.
[6]李维哲.集约用地应重视对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考核[J]. 中国土地 2005,11:43
[7]王万茂,韩桐魁.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乔陆印, 周伟, 曹银贵. 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0, 12(5):50-55.
[9]林伟丽,周兴.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1) : 17695 - 17698
[10]魏洪斌,廖和平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1):181-186
[11]陈曦炜,宋伟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科学, 2009,31(10):1772-1778
[12]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 .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 : 295-299, 338.
[13]蔡为民, 薛岩松.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评判[J]. 统计与决策( 理论版), 2007 :51-53
[14]吴倩,宋永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 2009(7):140-142
[15]周跃云1,赵先超,张卫华.株洲市辖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实证研究 [J].刊名经济地理,2010,30(6):1011-1015.
[16]刘育平 ,周进生,朱瑞兵.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5) : 7989 - 7993
[17]曹秀玲,张清军,尚国琲,安石鑫.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318-323
[18]姜海,曲福田,欧名豪,欧维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117-123.
[19]许振国,葛京凤,梁彦庆 ,王丽,王彦青 ,王以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5) : 12119 - 12122.
[20]邵晓梅,王静,许月卿,毛群谊.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2 (3) :100-104 .
[21]李昕.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44(6):698-703.
[22]韩丹,冯长春,古维迎.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31(5): 29-35.
[23]邱实,彭振,刘柏君,袁晞航.湖南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长沙县开慧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 201-204.
[24]丁向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策略研究[J].:133-135.
[25]宋吉涛, 方创琳, 宋吉强, 班茂盛, 刘海燕, 刘晓丽.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4 镇为例 [J].资源科学,2007,29(4):170-178.
[26]王平,邱道持,李广东,骆东奇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3): 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