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与现实的纠葛
关于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传统与表现,传统与现代,传统与革新,都表现出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意味。反应到艺术领域,尤其是当下情况下强调的“反传统”、“先锋意识”,很容易让人误解。一般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形式是表现主义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传统艺术嗤之以鼻,更不用说对于它的歌颂与热爱了。
对于艺术的后现代,更多人想到的是对于传统的“回复”,和对表现主义的深度“反省”。而杜尚对于传统却持有嘲讽的态度,《泉》就是他把传统中的诸多戒律完全打破,敢于释放自己的个性。在他打开后现代主义的大门之后,众多的风格流派应运而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尚的达达主义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通通具有惊人的颠覆效应。在艺术领域,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可以如此嘲讽传统的高尚地位,如此对于传统发难。他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风格流派,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人们的心理状态。
谈艺术,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经历了两战的蹂躏,人们普遍对于艺术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现象,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起初,小批的艺术家在印象主义的带动下,开始了在架上绘画,外在形势上的“革命”。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衡量,人们对于传统的看法,是情有可原的。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所流行的时期,确实也过于长久。人们已经厌烦去博物馆、艺术馆观看千篇一律的唯美主义作品。那些反复只是为了表现上层贵族的奢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流行中,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对于西方来说,艺术是否表现现实生活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二、继承与反叛的矛盾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难怪人们在被其作品惊得目瞪口呆的同时,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大师大胆的构思和举动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衡量,作品填补了人渴望打破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束缚的想法,取而代之以一种艺术上的自由。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活,西方就业竞争的压力,二战对人们心理上的伤害,使人们强烈要求艺术应该给与这种“创伤”以有效的“救治”。那么,这灵丹妙药自然被“后现代主义鼻祖”的杜尚得到,并付诸实施了。
杜尚的《L.H.O.O.Q》是在被称为古典主义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调侃的画上两撇胡子。让这样一个原本十分素雅、美丽的女性,呈现出滑稽可笑的样子。且他的《L.H.O.O.Q》被比卡比亚出版在达达刊物《391》上,成为达达的招牌。人们第一意识,会认为杜尚简直就是疯了;或者认为,这只是一时兴起而开的“玩笑”罢了。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杜尚非但没有终止这种行为,反而愈演愈烈,不断推出自己新的作品。如:1917年,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展上。送《泉》参展。1935年,开始着手做《手提的盒子》。1941年,《手提的盒子》正式出版。最后,1944年开始着手秘密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该作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将近20年时间。还有许多没有罗列出来的装置和现成品。
对于杜尚来说,不断的创作可以给他带来一种“艺术快感”。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颠覆人们心理上的“古典情节”。这正迎合人们对传统叛逆的现代主义运动。杜尚此举被前卫艺术家们,奉为伟大的创造,“新”之崇拜由此形成。
三、借鉴与创新的并轨
在面对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上,迪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社尚对现成品的挪用之所以是艺术行为,便池之所以能转化为艺术品,是因为有一个‘艺术世界’存在。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制度和惯例,它具有授予进入这一世界的现成品以艺术地位的权力。”在迪基看来,“当一现成品被艺术家搬进美术馆中作为欣赏的对象展出时,就已在事实上取得了艺术品的资格,被授予了艺术的合法地位。这是因为美术馆作为艺术世界中的存在者,本身就具有授予对象以艺术品的资格和权力。”
同时,迪基还认为艺术世界授予对象以艺术品资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美术馆展出,在舞台上演出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命名等方式授予一物体以艺术品的合法地位。虽然,迪基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从“拿来主义”角度来看,确实有它的时代性和合理性存在。
谈到“拿来主义”,我们不禁要谈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提倡学习西方,从西方强国那里得到民族复兴的资粮。包括文学、艺术、科学领域都有所借鉴。鲁迅所提倡的,恰恰就是“洋为中用”的思想。拿来固然很好,但作用有好有坏。对于还没有真正找到救亡之路的国人来说,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拿来主义”的倡导者——杜尚,却有着另外的解释。
杜尚的“拿来主义”,寻根溯源可以找到它来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原因,人们在观赏《泉》的同时,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功能性。小便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必备品。这种再寻常不过的器件,却被搬上美术馆。在情感、惯例和常规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回到一万到几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陶罐。无论是彩陶还是灰陶,无论是图案还是纹样,都表现出一种功能性。原始先民不是为好看而在陶器上绘制花纹;出于某种功利目(战争纪念、氏族联盟、婚丧嫁娶、氏族标志等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只是到了现在,陶器从土中挖出,它的功能性,由于时间的久远而被淡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从这个例子可以推断,杜尚的《泉》,强行将人们从生活用品的功利性中拉扯出来。通过置换其摆放的形式和环境(艺术馆而不是原始氏族公社),达到突出其观赏性、艺术性目的。
四、调侃与反思的默契
因此。杜尚所开创的,是史无前例的泛艺术性。这种积极的影响,促使后现代艺术早期至中期呈现出,对社会积极推动的一面。波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新现实主义等艺术类型相继产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都呈现出“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于是,艺术性也变得不那么晦涩难懂、高不可攀了。艺术作品成为标榜艺术家的宣传工具。
杜尚所开创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贯推崇的人文主义精神。只是现在把“人”这个名词,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以人为本”与“个人中心主义”成为当代人们最时髦的话题。杜尚就是要“蒙娜100丽莎”这个古典名词,消失在现代人的头脑中。这不再是一种西方嬉皮士精巧的玩笑。嘲笑的不只是艺术的陈旧和拘泥,而是人类认识和对待世界的狭隘和刻板,这狭隘和刻板够他拿来笑话一辈子的。所以杜尚终其一生,都在嘴角上带了一抹优雅的轻笑。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洞悉了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在堂皇而正经的表皮下,具有的荒谬可笑之处;人类对自己慎重其事所带来的可怜和虚弱之处。
伴随他一生的质疑,和种种所谓的倒行逆施,并没有把他扭曲成一个怒目暴戾的凶神。他把自己与社会的对立,表现得非常轻松,甚至温润;让我们看到力量的真正品质——“无言,甚至无意”。对于这样一人,我们只能带着矛盾的心情,去欣赏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现成品艺术。
关于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传统与表现,传统与现代,传统与革新,都表现出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意味。反应到艺术领域,尤其是当下情况下强调的“反传统”、“先锋意识”,很容易让人误解。一般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形式是表现主义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传统艺术嗤之以鼻,更不用说对于它的歌颂与热爱了。
对于艺术的后现代,更多人想到的是对于传统的“回复”,和对表现主义的深度“反省”。而杜尚对于传统却持有嘲讽的态度,《泉》就是他把传统中的诸多戒律完全打破,敢于释放自己的个性。在他打开后现代主义的大门之后,众多的风格流派应运而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尚的达达主义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通通具有惊人的颠覆效应。在艺术领域,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可以如此嘲讽传统的高尚地位,如此对于传统发难。他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风格流派,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人们的心理状态。
谈艺术,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经历了两战的蹂躏,人们普遍对于艺术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现象,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起初,小批的艺术家在印象主义的带动下,开始了在架上绘画,外在形势上的“革命”。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衡量,人们对于传统的看法,是情有可原的。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所流行的时期,确实也过于长久。人们已经厌烦去博物馆、艺术馆观看千篇一律的唯美主义作品。那些反复只是为了表现上层贵族的奢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流行中,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对于西方来说,艺术是否表现现实生活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二、继承与反叛的矛盾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难怪人们在被其作品惊得目瞪口呆的同时,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大师大胆的构思和举动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衡量,作品填补了人渴望打破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束缚的想法,取而代之以一种艺术上的自由。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活,西方就业竞争的压力,二战对人们心理上的伤害,使人们强烈要求艺术应该给与这种“创伤”以有效的“救治”。那么,这灵丹妙药自然被“后现代主义鼻祖”的杜尚得到,并付诸实施了。
杜尚的《L.H.O.O.Q》是在被称为古典主义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调侃的画上两撇胡子。让这样一个原本十分素雅、美丽的女性,呈现出滑稽可笑的样子。且他的《L.H.O.O.Q》被比卡比亚出版在达达刊物《391》上,成为达达的招牌。人们第一意识,会认为杜尚简直就是疯了;或者认为,这只是一时兴起而开的“玩笑”罢了。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杜尚非但没有终止这种行为,反而愈演愈烈,不断推出自己新的作品。如:1917年,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展上。送《泉》参展。1935年,开始着手做《手提的盒子》。1941年,《手提的盒子》正式出版。最后,1944年开始着手秘密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该作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将近20年时间。还有许多没有罗列出来的装置和现成品。
对于杜尚来说,不断的创作可以给他带来一种“艺术快感”。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颠覆人们心理上的“古典情节”。这正迎合人们对传统叛逆的现代主义运动。杜尚此举被前卫艺术家们,奉为伟大的创造,“新”之崇拜由此形成。
三、借鉴与创新的并轨
在面对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上,迪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社尚对现成品的挪用之所以是艺术行为,便池之所以能转化为艺术品,是因为有一个‘艺术世界’存在。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制度和惯例,它具有授予进入这一世界的现成品以艺术地位的权力。”在迪基看来,“当一现成品被艺术家搬进美术馆中作为欣赏的对象展出时,就已在事实上取得了艺术品的资格,被授予了艺术的合法地位。这是因为美术馆作为艺术世界中的存在者,本身就具有授予对象以艺术品的资格和权力。”
同时,迪基还认为艺术世界授予对象以艺术品资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美术馆展出,在舞台上演出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命名等方式授予一物体以艺术品的合法地位。虽然,迪基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从“拿来主义”角度来看,确实有它的时代性和合理性存在。
谈到“拿来主义”,我们不禁要谈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提倡学习西方,从西方强国那里得到民族复兴的资粮。包括文学、艺术、科学领域都有所借鉴。鲁迅所提倡的,恰恰就是“洋为中用”的思想。拿来固然很好,但作用有好有坏。对于还没有真正找到救亡之路的国人来说,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拿来主义”的倡导者——杜尚,却有着另外的解释。
杜尚的“拿来主义”,寻根溯源可以找到它来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原因,人们在观赏《泉》的同时,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功能性。小便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必备品。这种再寻常不过的器件,却被搬上美术馆。在情感、惯例和常规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回到一万到几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陶罐。无论是彩陶还是灰陶,无论是图案还是纹样,都表现出一种功能性。原始先民不是为好看而在陶器上绘制花纹;出于某种功利目(战争纪念、氏族联盟、婚丧嫁娶、氏族标志等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只是到了现在,陶器从土中挖出,它的功能性,由于时间的久远而被淡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从这个例子可以推断,杜尚的《泉》,强行将人们从生活用品的功利性中拉扯出来。通过置换其摆放的形式和环境(艺术馆而不是原始氏族公社),达到突出其观赏性、艺术性目的。
四、调侃与反思的默契
因此。杜尚所开创的,是史无前例的泛艺术性。这种积极的影响,促使后现代艺术早期至中期呈现出,对社会积极推动的一面。波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新现实主义等艺术类型相继产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都呈现出“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于是,艺术性也变得不那么晦涩难懂、高不可攀了。艺术作品成为标榜艺术家的宣传工具。
杜尚所开创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贯推崇的人文主义精神。只是现在把“人”这个名词,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以人为本”与“个人中心主义”成为当代人们最时髦的话题。杜尚就是要“蒙娜100丽莎”这个古典名词,消失在现代人的头脑中。这不再是一种西方嬉皮士精巧的玩笑。嘲笑的不只是艺术的陈旧和拘泥,而是人类认识和对待世界的狭隘和刻板,这狭隘和刻板够他拿来笑话一辈子的。所以杜尚终其一生,都在嘴角上带了一抹优雅的轻笑。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洞悉了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在堂皇而正经的表皮下,具有的荒谬可笑之处;人类对自己慎重其事所带来的可怜和虚弱之处。
伴随他一生的质疑,和种种所谓的倒行逆施,并没有把他扭曲成一个怒目暴戾的凶神。他把自己与社会的对立,表现得非常轻松,甚至温润;让我们看到力量的真正品质——“无言,甚至无意”。对于这样一人,我们只能带着矛盾的心情,去欣赏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现成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