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主科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及其他理科知识的基础。尽管数学教材内容简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为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可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化解教学难题,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我国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桥梁,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情景中去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让教学情境富有生活气息。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探究,更好地感知数学魅力。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有用素材,选用生活中典型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问题,降低教学难度,而且也让数学学习更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正负数。在刚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动画短片,小明打算周末出去找朋友玩,但是周末是寒冷的下雪天,小明却穿着短衣短裤,为什么呢?(教师解答:原来是小明不会看天气预报)。同学们,你们会认、会读气温吗?指导学生读出课件上所示城市的气温,介绍气温单位“℃”。那么气温当中有没有不认识的数?引出负数概念。这样顺利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认识负数效果明显。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化解教学难题
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学习者的生活背景与学习内容越接近,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数学知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大部分内容都是源自生活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恰当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可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意义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实际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降低教学难度,笔者设计了生活化情境与生活化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本地大型超市附近十字路口的交通视频。随后提问:“这个路口同学们都知道吧,人流车流较多,大家认为路口红绿灯的停留时间应该怎样设置?”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了各种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考虑车流量的问题,有的则认为还需考虑时间段的问题。随后笔者继续提问加以启发:“若需要在路口设置红绿灯,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又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呢?”由学生自由讨论,他们认为应开展实地调研来取得单位时间内车流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上述提问班上学生基本形成了“按比例分配”的意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了基础。随后,笔者介绍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并围绕这一实例进行分析,就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内,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寻找生活中数学的影子,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可多安排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除了书面的数学作业外,课后还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把生活化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社区、家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鼓励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及局限性。比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里寻找几个圆形物品,量一量它们的面积大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有的学生是先测量物体的直径再按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先测量了物体的周长,根据周长公式算出半径,再按圆的面积公式来计算。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同时,这也能锻炼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抽象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这样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他们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加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常慧慧.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魅力中国,2016,17(18):266-266.
[2]裴海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6,28(04):78-79.
[3]曹青.淺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34(05):132-13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我国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桥梁,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情景中去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让教学情境富有生活气息。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探究,更好地感知数学魅力。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有用素材,选用生活中典型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问题,降低教学难度,而且也让数学学习更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正负数。在刚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动画短片,小明打算周末出去找朋友玩,但是周末是寒冷的下雪天,小明却穿着短衣短裤,为什么呢?(教师解答:原来是小明不会看天气预报)。同学们,你们会认、会读气温吗?指导学生读出课件上所示城市的气温,介绍气温单位“℃”。那么气温当中有没有不认识的数?引出负数概念。这样顺利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认识负数效果明显。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化解教学难题
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学习者的生活背景与学习内容越接近,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数学知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大部分内容都是源自生活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恰当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可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意义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实际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降低教学难度,笔者设计了生活化情境与生活化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本地大型超市附近十字路口的交通视频。随后提问:“这个路口同学们都知道吧,人流车流较多,大家认为路口红绿灯的停留时间应该怎样设置?”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了各种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考虑车流量的问题,有的则认为还需考虑时间段的问题。随后笔者继续提问加以启发:“若需要在路口设置红绿灯,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又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呢?”由学生自由讨论,他们认为应开展实地调研来取得单位时间内车流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上述提问班上学生基本形成了“按比例分配”的意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了基础。随后,笔者介绍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并围绕这一实例进行分析,就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内,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寻找生活中数学的影子,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可多安排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除了书面的数学作业外,课后还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把生活化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社区、家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鼓励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及局限性。比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里寻找几个圆形物品,量一量它们的面积大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有的学生是先测量物体的直径再按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先测量了物体的周长,根据周长公式算出半径,再按圆的面积公式来计算。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同时,这也能锻炼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抽象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这样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他们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加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常慧慧.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魅力中国,2016,17(18):266-266.
[2]裴海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6,28(04):78-79.
[3]曹青.淺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34(0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