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党中央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那该如何在呢?下面,就我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更不能为培养少数"尖子生",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教师教学的精力,应当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切合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
要想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且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写作训练课《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缨、兽、窝、杏、榛、栗、舵、杈、苔等9个字;了解文艺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并注意积累和运用下列词语:驯良、机警、乖巧、敏捷、狭窄。通过实践,初步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同时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这样,教与学目的明确,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适当、灵活调整,降低或提高要求。
2、要重视教学效果,通过效果反馈,灵活调整教学。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通过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优化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变化新颖,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
二、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的渠道。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酌情的表现。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文字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山河就是祖国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刻画祖国的山河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的名篇名句: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教材中比比皆是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爱国之情、救国之心何等诚挚崇高……通过教学将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如《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通过语文教材可以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有责任感的人。
四、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不在于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在于考试分数的高低,主要在于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往往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轻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有的学生考试能高分,但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适时贯穿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更不能为培养少数"尖子生",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教师教学的精力,应当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切合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
要想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且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写作训练课《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缨、兽、窝、杏、榛、栗、舵、杈、苔等9个字;了解文艺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并注意积累和运用下列词语:驯良、机警、乖巧、敏捷、狭窄。通过实践,初步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同时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这样,教与学目的明确,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适当、灵活调整,降低或提高要求。
2、要重视教学效果,通过效果反馈,灵活调整教学。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通过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优化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变化新颖,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
二、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的渠道。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酌情的表现。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文字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山河就是祖国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刻画祖国的山河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的名篇名句: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教材中比比皆是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爱国之情、救国之心何等诚挚崇高……通过教学将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如《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通过语文教材可以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有责任感的人。
四、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不在于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在于考试分数的高低,主要在于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往往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轻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有的学生考试能高分,但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适时贯穿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