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教育的科学手段。许多学生尤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对于公式的运用和理解仍旧停留在死记硬背和套用公式的意识水平,不利于后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学习,甚至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基于此现状,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公式理解运用的有效培养为课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公式理解与运用;有效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公式现状
在提倡素质教育多年的健康教育环境下,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阶段教育,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各项学习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培养,但仍旧有一部分教师意识不到小学教育的核心意义,以小学数学公式运用为例,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最初接触数学科的学习环境,仍旧在关于公式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凸显出一些问题,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不足所导致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机械。许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齡小,没有必要去与之沟通和交流,只需要全方面的灌输就可以。这种思想和教学方式,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阶段,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时候,只要求学生机械的背诵和套用这道面积公式,学生一方面会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另一方面在不理解公式内涵的前提下,容易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混淆,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公式。
第二、教学模式创新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形式上简单的改变教学模式,而实质上仍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时,运用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把老师准备好的三角形进行撕下各个角,然后再拼成一个180°的平角。而没有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和交流以及学生自己找或画出任意三角形再撕角、拼角进行多次验证的课堂时间,更不用说提一些反面论证的当堂小测验了,所以针对形式主义严重这一不良现象,我们要及时的改正。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公式理解和运用有效提升
小学数学读题解题测试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于数学公式和题干阅读能力的考察,也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方法和内容的完美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公式教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师对于素质教学下课堂模式不足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因为创新需要填充新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进行,掌控课堂节奏并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起到辅助作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许多,例如小组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属于综合类题型,题干往往结合生活现象,将各种公式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考核学生理解公式程度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此类题型时,就应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结合生活现象进一步引导-最终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掌握灵活运用公式的和公式演变的能力,激发兴趣和思维潜能,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场所,而不是倾听的场所,再加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这样的教学方法,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课时既是圆形周长公式的巩固,又是思维的一种创新体验。本课时通过课外趣味故事引入教学,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能吃到纸环内侧的面包屑吗?很多同学首先想到唯一的出路是得爬过纸环内侧,不料一反转纸环反贴,蚂蚁走的是同一个圆周长的路就能吃的面包屑。学生在不断的操作验证中,会让课堂增加趣味性,并且有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新感觉。
第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上不去,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不能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由于公式是一切相关题型演变的基础,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就会存在死读书现象,不符合数学学科的深入学习方法理念,数学公式的灵活应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熟悉公式的产出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难题,为了什么需求而产生的,便于理解公式的产出目的和应用方向。如教学圆形的周长公式C=πd,得让学生充分了解π是如何得来的,祖冲之是如何的进行验证,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圆形的周长C=πd有了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就是结合公式根基所演变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两个方面都利用了基础公式当中的哪部分知识,结合课堂数学题目,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例如,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先是抛出问题"金箍棒底面周长是12.56cm,长是200cm.这根金箍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新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启动学生求知的渴望。老师再进一步点拨学生能不能从已学过的物体的体积公式中想出解决的方法?学生这时就会转动脑筋顺利地用知识的迁移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这样的过程,同学们自信心倍涨,跃跃欲试,思维异常积极灵动,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技巧也更加深刻和娴熟。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小数大小比较》课堂教学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2]吴小欢.小学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7):4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公式理解与运用;有效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公式现状
在提倡素质教育多年的健康教育环境下,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阶段教育,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各项学习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培养,但仍旧有一部分教师意识不到小学教育的核心意义,以小学数学公式运用为例,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最初接触数学科的学习环境,仍旧在关于公式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凸显出一些问题,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不足所导致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机械。许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齡小,没有必要去与之沟通和交流,只需要全方面的灌输就可以。这种思想和教学方式,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阶段,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时候,只要求学生机械的背诵和套用这道面积公式,学生一方面会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另一方面在不理解公式内涵的前提下,容易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混淆,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公式。
第二、教学模式创新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形式上简单的改变教学模式,而实质上仍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时,运用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把老师准备好的三角形进行撕下各个角,然后再拼成一个180°的平角。而没有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和交流以及学生自己找或画出任意三角形再撕角、拼角进行多次验证的课堂时间,更不用说提一些反面论证的当堂小测验了,所以针对形式主义严重这一不良现象,我们要及时的改正。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公式理解和运用有效提升
小学数学读题解题测试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于数学公式和题干阅读能力的考察,也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方法和内容的完美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公式教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师对于素质教学下课堂模式不足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因为创新需要填充新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进行,掌控课堂节奏并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起到辅助作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许多,例如小组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属于综合类题型,题干往往结合生活现象,将各种公式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考核学生理解公式程度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此类题型时,就应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结合生活现象进一步引导-最终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掌握灵活运用公式的和公式演变的能力,激发兴趣和思维潜能,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场所,而不是倾听的场所,再加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这样的教学方法,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课时既是圆形周长公式的巩固,又是思维的一种创新体验。本课时通过课外趣味故事引入教学,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能吃到纸环内侧的面包屑吗?很多同学首先想到唯一的出路是得爬过纸环内侧,不料一反转纸环反贴,蚂蚁走的是同一个圆周长的路就能吃的面包屑。学生在不断的操作验证中,会让课堂增加趣味性,并且有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新感觉。
第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上不去,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不能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由于公式是一切相关题型演变的基础,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就会存在死读书现象,不符合数学学科的深入学习方法理念,数学公式的灵活应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熟悉公式的产出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难题,为了什么需求而产生的,便于理解公式的产出目的和应用方向。如教学圆形的周长公式C=πd,得让学生充分了解π是如何得来的,祖冲之是如何的进行验证,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圆形的周长C=πd有了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就是结合公式根基所演变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两个方面都利用了基础公式当中的哪部分知识,结合课堂数学题目,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例如,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先是抛出问题"金箍棒底面周长是12.56cm,长是200cm.这根金箍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新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启动学生求知的渴望。老师再进一步点拨学生能不能从已学过的物体的体积公式中想出解决的方法?学生这时就会转动脑筋顺利地用知识的迁移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这样的过程,同学们自信心倍涨,跃跃欲试,思维异常积极灵动,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技巧也更加深刻和娴熟。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小数大小比较》课堂教学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2]吴小欢.小学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