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百度中输“大学生孤独郁闷”,[1]就能够找到相关网页大约1,510,000余篇。在大学生个人行为方式调查中,把“享受孤独”当作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占到了被访群体的82.6%。我们很有必要去关注一下由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带来的孤独郁闷情绪,分析孤独郁闷与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吸引原则,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以及亲密关系和爱情的关系,并帮助大学生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也从很多方面摆脱孤独郁闷,以及减少孤独郁闷引起的很多自杀、侵犯行为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郁闷;人际吸引原则;亲密关系;情感困惑
如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孤独郁闷的重要原因,“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却真实地折射出了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人际关系方面的人际吸引原则,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以及亲密关系和爱情这些环节,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孤独郁闷情绪,甚至自杀,攻击或者杀人等行为。
1.大学生孤独郁闷与人际吸引原则
人际吸引的原则有交换原则,交互原则,自我保护原则,我们就从这三个原则谈谈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会产生孤独郁闷情绪。
1.1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2]如果在与某个人的交往中,我们获得得收益大于成本,我们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则交往有可能中断,我们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而好多孤独郁闷的大学生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为了搞好关系,过于迁就别人而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从而久而久之引起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使这种人际关系割断。一种是性格过于强硬,和别人的交往中喜欢控制别人,并且自私自利,不喜欢与别人分享,从而也造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产生孤独郁闷感。另一种是自我评价偏低者[3]常感到自己不可爱、缺乏魅力、生存无价值,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也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敢去付出,很害怕被贬低和被别人欺骗,无法预想自己的付出会不会得到回报,从而产生孤独感。
1.2人际交往中的交互原则
人们怀着这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也往往是喜欢赞美别人,肯定别人,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其他人的人,他们有着吸引人的人格气质,也有着给别人温暖和关爱的个人特质,能够去倾听和同理别人,这样也往往可以赢得别人对他们的喜欢。而那些孤独郁闷的大学生,往往性格孤僻,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语言技巧的缺失,使他们不受人接纳和喜欢,这样形成恶性循环。
1.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立时,个体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一对一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不喜欢去遵从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一些东西,除非对方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去说服你态度改变,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保护。孤独寂寞者往往是高自我价值保护者,但自己又缺乏去说服别人的能力,而往往导致自己不能够接纳别人也不能够别人接纳。
2.大学生孤独郁闷与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
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有个人特征(容貌、能力、个性特征)和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临近性。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又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2.1先从个人特征方面来谈
2.1.1容貌是影响别人对你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外表通常是我们最先观察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外表包括相貌、体格、发型、服饰、气质等等。大学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家境,当然更有不同的外表,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又比较在乎外表的作用。那些外表出众的人往往比外表不好的人更受人欢迎,也就相对的孤独郁闷者少一些,而外表很差的人,如女生太丑陋,男生太矮等在一定程度上孤独郁闷者较多。
2.1.2能力也是影响人际的重要因素,人们更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而对那些平庸的无能的人较排斥,能力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但目前的教育状况,好多同学尤其是农村的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为了考大学一头扎进书堆里,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的较少。好多学生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去喜欢别人,但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自己容易孤独郁闷。
2.1.3个性特征方面,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的人往往容易寂寞。一些有着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过于敏感,也害怕被伤害和被拒绝,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低的人也往往容易孤独寂寞,总是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着这样性格的同学也容易孤独郁闷。
2.2就相似性和互补性来谈
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有相似性,互补性和熟悉性,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无论是在宿舍还是在班级形成小帮派,老乡或者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在校园里有好多的社团,因为喜欢这种活动而进了一个社团,并成为好朋友的也有好多的同学,比如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电子科技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等。一个宿舍[4]或者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因为彼此的相似性不够多,再加上彼此不能相容,心不够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就拿宿舍来说,在寝室里,作息习惯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喜欢十点睡觉,而有的人一熬就熬到夜里两三点,而喜欢早睡的人往往由于那个晚睡的人制造出一些声音,或者有灯光,他睡不着。久而久之,双方在这方面如果形不成相似性,就会出现裂痕和矛盾。
2.3互补性方面
好多情侣或者家庭因为互补走到一块,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互补而成为好朋友,人们也确实会因为互补彼此喜欢和依恋,如果把丈夫分为四种:父亲式、兄长式、弟弟式和儿子式,把妻子分为四种:母亲、姐姐式、妹妹式、女儿式,而往往父亲式的男性会与女儿式的女性结婚,调查显示互补的家庭是比较和睦的。那些孤独郁闷的同学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别人身上的缺点,或者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这样互补就不再发挥作用,而是成为不相容的因素了。
3.大学生孤独郁闷与情感困惑
人类的爱情包含着四个要素:关心、尊重、责任和理解。Sternberg将爱情分为7种形式: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他认为爱情由三部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而作为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即使有承诺也是一纸空文。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是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今天的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甚至结婚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潘绥铭教授的著作《性爱十年》一书中对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事实证明大学生有性行为的比例已经不容忽视。大学生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制肘,他们的行为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一方面是师长、父母的谆谆教诲要以学业为重,要有恋爱道德,另一方面是拥有爱人、享受性愉悦的诱惑。大学生的爱情面临另外一个很大的困惑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里流行一个顺口溜:“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这句略显刻薄的调侃反映了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再理想的爱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忍与世俗,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硬性的分配制度棒打鸳鸯,然而面对现实的地域、就业,大学生情侣劳燕分飞的也不是少数。■
【参考文献】
[1]马瑞清.探析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X)6.12.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P118-126。
[3]陆妍,李云涛,梁玉慧.高校辅导员对孤独心理大学生的筛查与干预,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4]时腾飞.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探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郁闷;人际吸引原则;亲密关系;情感困惑
如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孤独郁闷的重要原因,“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却真实地折射出了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人际关系方面的人际吸引原则,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以及亲密关系和爱情这些环节,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孤独郁闷情绪,甚至自杀,攻击或者杀人等行为。
1.大学生孤独郁闷与人际吸引原则
人际吸引的原则有交换原则,交互原则,自我保护原则,我们就从这三个原则谈谈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会产生孤独郁闷情绪。
1.1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2]如果在与某个人的交往中,我们获得得收益大于成本,我们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则交往有可能中断,我们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而好多孤独郁闷的大学生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为了搞好关系,过于迁就别人而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从而久而久之引起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使这种人际关系割断。一种是性格过于强硬,和别人的交往中喜欢控制别人,并且自私自利,不喜欢与别人分享,从而也造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产生孤独郁闷感。另一种是自我评价偏低者[3]常感到自己不可爱、缺乏魅力、生存无价值,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也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敢去付出,很害怕被贬低和被别人欺骗,无法预想自己的付出会不会得到回报,从而产生孤独感。
1.2人际交往中的交互原则
人们怀着这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也往往是喜欢赞美别人,肯定别人,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其他人的人,他们有着吸引人的人格气质,也有着给别人温暖和关爱的个人特质,能够去倾听和同理别人,这样也往往可以赢得别人对他们的喜欢。而那些孤独郁闷的大学生,往往性格孤僻,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语言技巧的缺失,使他们不受人接纳和喜欢,这样形成恶性循环。
1.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立时,个体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一对一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不喜欢去遵从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一些东西,除非对方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去说服你态度改变,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保护。孤独寂寞者往往是高自我价值保护者,但自己又缺乏去说服别人的能力,而往往导致自己不能够接纳别人也不能够别人接纳。
2.大学生孤独郁闷与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
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有个人特征(容貌、能力、个性特征)和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临近性。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又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2.1先从个人特征方面来谈
2.1.1容貌是影响别人对你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外表通常是我们最先观察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外表包括相貌、体格、发型、服饰、气质等等。大学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家境,当然更有不同的外表,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又比较在乎外表的作用。那些外表出众的人往往比外表不好的人更受人欢迎,也就相对的孤独郁闷者少一些,而外表很差的人,如女生太丑陋,男生太矮等在一定程度上孤独郁闷者较多。
2.1.2能力也是影响人际的重要因素,人们更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而对那些平庸的无能的人较排斥,能力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但目前的教育状况,好多同学尤其是农村的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为了考大学一头扎进书堆里,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的较少。好多学生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去喜欢别人,但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自己容易孤独郁闷。
2.1.3个性特征方面,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的人往往容易寂寞。一些有着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过于敏感,也害怕被伤害和被拒绝,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低的人也往往容易孤独寂寞,总是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着这样性格的同学也容易孤独郁闷。
2.2就相似性和互补性来谈
增进人际影响的因素有相似性,互补性和熟悉性,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无论是在宿舍还是在班级形成小帮派,老乡或者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在校园里有好多的社团,因为喜欢这种活动而进了一个社团,并成为好朋友的也有好多的同学,比如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电子科技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等。一个宿舍[4]或者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因为彼此的相似性不够多,再加上彼此不能相容,心不够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就拿宿舍来说,在寝室里,作息习惯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喜欢十点睡觉,而有的人一熬就熬到夜里两三点,而喜欢早睡的人往往由于那个晚睡的人制造出一些声音,或者有灯光,他睡不着。久而久之,双方在这方面如果形不成相似性,就会出现裂痕和矛盾。
2.3互补性方面
好多情侣或者家庭因为互补走到一块,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互补而成为好朋友,人们也确实会因为互补彼此喜欢和依恋,如果把丈夫分为四种:父亲式、兄长式、弟弟式和儿子式,把妻子分为四种:母亲、姐姐式、妹妹式、女儿式,而往往父亲式的男性会与女儿式的女性结婚,调查显示互补的家庭是比较和睦的。那些孤独郁闷的同学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别人身上的缺点,或者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这样互补就不再发挥作用,而是成为不相容的因素了。
3.大学生孤独郁闷与情感困惑
人类的爱情包含着四个要素:关心、尊重、责任和理解。Sternberg将爱情分为7种形式: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他认为爱情由三部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而作为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即使有承诺也是一纸空文。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是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今天的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甚至结婚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潘绥铭教授的著作《性爱十年》一书中对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事实证明大学生有性行为的比例已经不容忽视。大学生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制肘,他们的行为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一方面是师长、父母的谆谆教诲要以学业为重,要有恋爱道德,另一方面是拥有爱人、享受性愉悦的诱惑。大学生的爱情面临另外一个很大的困惑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里流行一个顺口溜:“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这句略显刻薄的调侃反映了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再理想的爱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忍与世俗,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硬性的分配制度棒打鸳鸯,然而面对现实的地域、就业,大学生情侣劳燕分飞的也不是少数。■
【参考文献】
[1]马瑞清.探析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X)6.12.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P118-126。
[3]陆妍,李云涛,梁玉慧.高校辅导员对孤独心理大学生的筛查与干预,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4]时腾飞.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探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