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往来,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水浒传》和《八犬传》以及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八犬传》是在学习和模仿《水浒传》的基础上创作的。但是《八犬传》对《水浒传》的继承只有形式和情节,而没有扩展到中心思想中来. 甚至可以说《八犬传》“劝善惩恶”的观点是对《水浒传》的思想的批判与颠覆。
【关键词】劝善惩恶;传承;颠覆
1.读本发展背景
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往来与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一直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文化,也如顺流之水,流向下游的日本。日本汲取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别在持续了近300年和平与安宁的江户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量犹为庞大,汉学曾一时成为学习的中心而繁荣兴盛。
江户时代学习汉语风气盛行,作为学习汉语的参考资料,阅读中国白话小说成为一时的风潮。另外又因为印刷技术的日渐完善,发行量的增加,更促成了小说的盛行。在这种情况下, 《水浒传》成为江户町人特别喜爱的小说。
2.《南总里见八犬传》对《水浒传》的传承
2.1《南总里见八犬传》的故事梗概
综合历史上的褒贬评价,可以说曲亭马琴是最出色的读本作家。他倾其后半生之精力,在双目逐渐失明的艰难情况下,以28年时间完成的巨著,叫《南总里见八犬传》。
《八犬传》的构思离奇,情节曲折复杂。其故事梗概是:豪族里见义实有伏姬一女,义成一子。伏姬小时侯患夜啼症,后得到分别刻有仁,义,利,智,信,忠,孝,悌字样的八颗明珠串成的挂链,才治愈病症,平安长大成人。伏姬16岁时为守父亲对名叫八房的怪犬的诺言而与其同往山中并得犬气而怀孕。后怪犬被杀,伏姬自刃。但从伏姬的伤口腾起一股白雾,明珠四散。杀死了怪犬的孝德,立志搜寻飞散的8颗明珠,以慰藉伏姬在天之灵。结果,经历了无数曲折先后找到了8名具有超常能力的武士,他们各怀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字样的明珠,这八犬士成为里见义实的部将。以后里见义实的儿子义成率领八犬士屡屡战胜敌人,受到朝廷和幕府将军的奖赏。义成将自己的八个妹妹分别许配给八犬士。
2.2.《八犬传》对《水浒传》情节及内容的传承
《八犬传》是模仿我国《水浒传》所创作的,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日本的章回演义小说,在结构及内容上,虽然有脱胎换骨的改动,但是可以看到模仿的痕迹,从以下例子的对照模仿中也可以看出:
以《八犬传》第三辑卷五第二十八回为例,文中写到宾路被左母二郎强拐,在路上宁死不从而导致杀身之祸,这时路人寂寞道人挺身相救,书中接着写到:
“道人只是看着,并不惊慌,先暂且左右闪躲,与他周旋,突然扑过去,猛然扑过去,纵身一刀砍下,左母一头栽倒.肩柳对他一屑不顾,却把频频升起水气的刀竖起来,目不转睛地从刀 尖到护手仔细地看着,赞许道: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刀,拔出来刀光闪闪,滴水如露,奇哉!妙哉!宝刃所向之处,如同天空挂着彩虹;地下流淌着清泉.此刀有如丰城的三尺冰;吴宫的一函霜,实是稀世的至宝.神龙为之啸吟;鬼魅因而夜哭.……..”
作者通过寂寞道人武功的精简描述,对宝刀的夸张讲解,笔者认为是受到《水浒传》的启发.以下是《水浒传》第九回在野猪林中的描写:
两位公人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位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鲁智深抡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得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和这树一般.”摆着手抱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了具体情节的模仿,而且可以看到《水浒传》渲染和夸张人物本质特征和英雄行为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
3.《八犬传》对《水浒传》的颠覆
3.1“劝善惩恶”的观点对《水浒传》思想的颠覆
《水浒传》如只有前七十回而无后五十回,梁山的一百零八名好汉,则只是占山为寇的强盗,而不是好人。带接受招安之后为朝廷效力才称的上忠义。最后受到奸臣的陷害,多半遭到灭顶之灾,乃是做贼为恶的应有报应。
这是曲亭马琴用劝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水浒传》的。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存在偏颇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曲亭马琴没有完全理解《水浒传》所处的特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朝政衰败,贪官污吏横行,民间暴动起义频频发生的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其社会矛盾没有中国那么复杂与尖锐。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本身被自己的思想所限制。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曲亭马琴是很注重“忠义”二字和佛教的“因果报应”的。从这意义上说,马琴似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众作家。
3.2“劝善惩恶”的观点在《八犬传》中的体现
曲亭马琴把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因果观念,这两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以劝惩主义为标识的小说观,写出了这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小说的巨著。它以统一的情节,细腻的人物描写,对腐败政治的批判,通达的宇宙观等长处成为江户时代小说的顶峰。在《八犬传》中,作者完全摒弃了《水浒传》的这种观念,他为了让读本更多地表现为欲以文学作品劝善惩恶,发挥其道德教化的作用,着意将这八犬士描绘成一个儒家道德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人。
在他的作品中,“好”就是“好”,而“恶”就是“恶”。结局是八犬士同伺仁君里见将军,得到了大团圆。八犬士都是好人,而好人遭遇不幸,这都是由于统治者的佞臣所加害的,这些仇通过八犬士的复仇都一一得到解决,而其根本问题是宠信佞臣的统领们。于是便在一百三十一回之后的后篇末,安排了对统领之战,通过这个战斗,使施仁政的里见将军得胜,从而的以去除邪恶,使好人得势,实现了作者的理想世界,这是小说的寓意所在了。
马琴说的善恶是以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道德为标准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作品要表露作者的政治观点,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鲜明的爱憎这样的小说观。在他看来,好人即使遭遇不幸,对目标的追求过程也是有着千难万险,最后也应该得到很圆满的结局。
4.结论
以上可见, 《八犬传》对《水浒传》在内容及情节上的传承以及在思想上的颠覆,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所追求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舜臣著.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A.刊于《中日文化和交流》2号.
[2]市古贞次著.倪玉等译.日本文学史概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3]王晓平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12.
[4]索邵武著.比较文学论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欧阳健,相恺著.水浒新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1.
[6]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 (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5.
[7]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3.
[8]水浒评论资料.西安 西北大学中文系编 1975.12.
[9]曲亭马琴著.李树果译.南总里见八犬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
[10](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上)(中)(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关键词】劝善惩恶;传承;颠覆
1.读本发展背景
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往来与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一直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文化,也如顺流之水,流向下游的日本。日本汲取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别在持续了近300年和平与安宁的江户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量犹为庞大,汉学曾一时成为学习的中心而繁荣兴盛。
江户时代学习汉语风气盛行,作为学习汉语的参考资料,阅读中国白话小说成为一时的风潮。另外又因为印刷技术的日渐完善,发行量的增加,更促成了小说的盛行。在这种情况下, 《水浒传》成为江户町人特别喜爱的小说。
2.《南总里见八犬传》对《水浒传》的传承
2.1《南总里见八犬传》的故事梗概
综合历史上的褒贬评价,可以说曲亭马琴是最出色的读本作家。他倾其后半生之精力,在双目逐渐失明的艰难情况下,以28年时间完成的巨著,叫《南总里见八犬传》。
《八犬传》的构思离奇,情节曲折复杂。其故事梗概是:豪族里见义实有伏姬一女,义成一子。伏姬小时侯患夜啼症,后得到分别刻有仁,义,利,智,信,忠,孝,悌字样的八颗明珠串成的挂链,才治愈病症,平安长大成人。伏姬16岁时为守父亲对名叫八房的怪犬的诺言而与其同往山中并得犬气而怀孕。后怪犬被杀,伏姬自刃。但从伏姬的伤口腾起一股白雾,明珠四散。杀死了怪犬的孝德,立志搜寻飞散的8颗明珠,以慰藉伏姬在天之灵。结果,经历了无数曲折先后找到了8名具有超常能力的武士,他们各怀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字样的明珠,这八犬士成为里见义实的部将。以后里见义实的儿子义成率领八犬士屡屡战胜敌人,受到朝廷和幕府将军的奖赏。义成将自己的八个妹妹分别许配给八犬士。
2.2.《八犬传》对《水浒传》情节及内容的传承
《八犬传》是模仿我国《水浒传》所创作的,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日本的章回演义小说,在结构及内容上,虽然有脱胎换骨的改动,但是可以看到模仿的痕迹,从以下例子的对照模仿中也可以看出:
以《八犬传》第三辑卷五第二十八回为例,文中写到宾路被左母二郎强拐,在路上宁死不从而导致杀身之祸,这时路人寂寞道人挺身相救,书中接着写到:
“道人只是看着,并不惊慌,先暂且左右闪躲,与他周旋,突然扑过去,猛然扑过去,纵身一刀砍下,左母一头栽倒.肩柳对他一屑不顾,却把频频升起水气的刀竖起来,目不转睛地从刀 尖到护手仔细地看着,赞许道: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刀,拔出来刀光闪闪,滴水如露,奇哉!妙哉!宝刃所向之处,如同天空挂着彩虹;地下流淌着清泉.此刀有如丰城的三尺冰;吴宫的一函霜,实是稀世的至宝.神龙为之啸吟;鬼魅因而夜哭.……..”
作者通过寂寞道人武功的精简描述,对宝刀的夸张讲解,笔者认为是受到《水浒传》的启发.以下是《水浒传》第九回在野猪林中的描写:
两位公人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位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鲁智深抡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得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和这树一般.”摆着手抱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了具体情节的模仿,而且可以看到《水浒传》渲染和夸张人物本质特征和英雄行为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
3.《八犬传》对《水浒传》的颠覆
3.1“劝善惩恶”的观点对《水浒传》思想的颠覆
《水浒传》如只有前七十回而无后五十回,梁山的一百零八名好汉,则只是占山为寇的强盗,而不是好人。带接受招安之后为朝廷效力才称的上忠义。最后受到奸臣的陷害,多半遭到灭顶之灾,乃是做贼为恶的应有报应。
这是曲亭马琴用劝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水浒传》的。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存在偏颇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曲亭马琴没有完全理解《水浒传》所处的特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朝政衰败,贪官污吏横行,民间暴动起义频频发生的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其社会矛盾没有中国那么复杂与尖锐。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本身被自己的思想所限制。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曲亭马琴是很注重“忠义”二字和佛教的“因果报应”的。从这意义上说,马琴似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众作家。
3.2“劝善惩恶”的观点在《八犬传》中的体现
曲亭马琴把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因果观念,这两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以劝惩主义为标识的小说观,写出了这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小说的巨著。它以统一的情节,细腻的人物描写,对腐败政治的批判,通达的宇宙观等长处成为江户时代小说的顶峰。在《八犬传》中,作者完全摒弃了《水浒传》的这种观念,他为了让读本更多地表现为欲以文学作品劝善惩恶,发挥其道德教化的作用,着意将这八犬士描绘成一个儒家道德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人。
在他的作品中,“好”就是“好”,而“恶”就是“恶”。结局是八犬士同伺仁君里见将军,得到了大团圆。八犬士都是好人,而好人遭遇不幸,这都是由于统治者的佞臣所加害的,这些仇通过八犬士的复仇都一一得到解决,而其根本问题是宠信佞臣的统领们。于是便在一百三十一回之后的后篇末,安排了对统领之战,通过这个战斗,使施仁政的里见将军得胜,从而的以去除邪恶,使好人得势,实现了作者的理想世界,这是小说的寓意所在了。
马琴说的善恶是以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道德为标准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作品要表露作者的政治观点,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鲜明的爱憎这样的小说观。在他看来,好人即使遭遇不幸,对目标的追求过程也是有着千难万险,最后也应该得到很圆满的结局。
4.结论
以上可见, 《八犬传》对《水浒传》在内容及情节上的传承以及在思想上的颠覆,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所追求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舜臣著.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A.刊于《中日文化和交流》2号.
[2]市古贞次著.倪玉等译.日本文学史概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3]王晓平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12.
[4]索邵武著.比较文学论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欧阳健,相恺著.水浒新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1.
[6]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 (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5.
[7]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3.
[8]水浒评论资料.西安 西北大学中文系编 1975.12.
[9]曲亭马琴著.李树果译.南总里见八犬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
[10](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上)(中)(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