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有艺术的欣赏,必须先有艺术的修养。中学教师要提高美学修养,练就一双审美慧眼;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营造美的氛围;钻研语文教材,挖掘美育内容;用好语文教材,培养审美能力;凭借教材平台,教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中生活,在美中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美学 修养 陶治 审美 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要想有艺术的欣赏,必须先有艺术的修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善于把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评判与鉴赏能力。因此,如何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应尽职责。
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美育教育的些许感受进行总结。
一、提高美学修养,练就一双慧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到处都是美,关键是会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了解美的内涵和形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感受美的语言、美的事物、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美的世界,美的一切一切,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美学修养和能力。如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日常生活中一次散步的小片段,展示了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互敬互爱,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其中“南方初春田野图”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美,而在“母亲”与“儿子”意见分歧后,我选择“走大路”后,母亲建议走小路的过程中,把“我”对“母亲”的尊重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展示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美。通篇人格美、人性美让我们读起来如沐和风,如浴春雨,怎一个爽字了得。所以,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二、创设教学情景,营造美的氛围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文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这正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我们可运用实物、语言、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播放出剑桥的美丽风光,再配上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浅回低吟,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境界,然后环环相扣,晓之理,动之情——营造出浓郁的情感和美学氛围。师生在这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审美能力
时下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有利时机。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事物、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本身的课堂语言就应该追求美,必须准确、科学,具备一定的美学特征,能使学生为之动情,为之陶醉。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都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凭借语文平台,进行审美创造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让他们享受到审美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目标。要让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让他们把对美的一些认识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我们通过文字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如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因为文中的蔡芸芝是一位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是一个美的化身。学生学习课文后,了解了文意,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美,自己也有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这时,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写一篇记人的文章《我的××》,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真情实感,充满了美意,从而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养成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本人在二十年来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教育的点滴思考和粗浅认识,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只当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仁能窥其一斑而知全豹。因为“语文不仅仅是语文”,语文教师要给我们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中生活,在美中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美学 修养 陶治 审美 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要想有艺术的欣赏,必须先有艺术的修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善于把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评判与鉴赏能力。因此,如何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应尽职责。
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美育教育的些许感受进行总结。
一、提高美学修养,练就一双慧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到处都是美,关键是会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了解美的内涵和形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感受美的语言、美的事物、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美的世界,美的一切一切,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美学修养和能力。如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日常生活中一次散步的小片段,展示了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互敬互爱,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其中“南方初春田野图”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美,而在“母亲”与“儿子”意见分歧后,我选择“走大路”后,母亲建议走小路的过程中,把“我”对“母亲”的尊重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展示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美。通篇人格美、人性美让我们读起来如沐和风,如浴春雨,怎一个爽字了得。所以,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二、创设教学情景,营造美的氛围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文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这正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我们可运用实物、语言、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播放出剑桥的美丽风光,再配上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浅回低吟,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境界,然后环环相扣,晓之理,动之情——营造出浓郁的情感和美学氛围。师生在这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审美能力
时下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有利时机。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事物、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本身的课堂语言就应该追求美,必须准确、科学,具备一定的美学特征,能使学生为之动情,为之陶醉。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都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凭借语文平台,进行审美创造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让他们享受到审美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目标。要让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让他们把对美的一些认识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我们通过文字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如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因为文中的蔡芸芝是一位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是一个美的化身。学生学习课文后,了解了文意,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美,自己也有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这时,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写一篇记人的文章《我的××》,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真情实感,充满了美意,从而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养成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本人在二十年来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教育的点滴思考和粗浅认识,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只当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仁能窥其一斑而知全豹。因为“语文不仅仅是语文”,语文教师要给我们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中生活,在美中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