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钱塘湖乐天最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选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望岳》《登飞来峰》分析,似乎编写者目的亦是如此。
  翻阅资料,众多同仁大都采用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的说法:“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画面,而在于即景抒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冷斋夜话》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也可从另一角度解释这一说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细读《钱塘湖春行》不觉间问题映入脑海:“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歌中白居易明确指出最爱的是“白沙堤”,为什么?从美学的角度讲,“绿杨阴里”的“白沙堤”是远远比不上诗中前三句所描写的景物的。为什么这却成了作者的最爱?是乐天不经意之笔?还是为了音韵故作一笔?还是有其他深层次含义?
  《诗人玉屑》中张文潜云:“世以乐天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随园诗话》中记载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再品读乐天其他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此处“最”字应为乐天故意为之。那么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最”爱“白沙堤”?
  从全诗看前三联都为钱塘湖旖旎自然风光,而这“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却是人为之物。再查“白沙堤”又为“白堤”, 为前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前任官员为了造福杭州一代百姓而建的“白沙堤”成为此时请任外放的白居易最爱之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莺燕、花草等是自然景物;绿杨、白堤可视为人文景观。作者爱自然美景,更爱人文景观,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堤之水,泽被后世”,作者“爱”的不仅是景物或是景观,更多的是对前人“泽被后世”的羡慕,是对自己应有所作为的勉励。而“白沙堤”则寄寓了作者对前代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欣羡,也蕴含着自己到任杭州当有所作为的思想,超脱豁达之中仍带有积极作为和心系百姓的思想。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人写诗作赋讲究推敲语言,锤炼词句。吾等今人读之,更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无论自己熟悉与否都应当仔细推敲、知人论世。记得《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
  进作者心灵深处,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由此,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去。诗歌教学是否可以如此衍生下去?从整个高中教学体系看,高中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本诗歌共12首诗词。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唐诗宋词上,从作者上看主要集中在唐宋主要作者上,如苏轼、李商隐、李煜、柳永等。这些作品往往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诗词,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作者应该是教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现有的诗歌教学往往都是停留在写作技法的层面,对一首诗词的鉴赏重点落实在写作技法上,而少有对诗歌情感本身的深层次探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诗歌教学结束了,学生背诵了,一段时间后,“诗歌还是诗歌,学生还是学生”的尴尬局面。
  我们再回看江苏省高考:2012年《梦江南》, “词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013年《醉眠》,“《宋诗抄》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2014年《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2015年《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6年《八声甘州》,“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历年来,这些考查诗歌情感的题目得分率都不高。江苏省考试院《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提出:“古诗词学习,应立足于教材与选本中典型作家与作品的理解和赏析,通过对诗词名篇的体裁特征与艺术技巧的整体理解体会,努力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孰能生巧。”
  《钱塘湖春行》进一步印证了诗歌教学理念改变的价值所在。一篇初中篇目在高中生中进行重新的审读,出现了深层次的思维的碰撞,在学生和教师间共同的审读中发掘作者真正的情感所在。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也是高考的要求所在。
其他文献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对生命理解的境界的变化,可以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  第一处主要描写地坛的衰败。“剥蚀”指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红变浅褪去;“坍圮”指雄伟的城墙崩塌;“散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坛庙,曾经的荣耀、尊贵不复存在了,只有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生长,地
期刊
由于应试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诗歌教学呈现教条化发展情势,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呈现程式化,这种“脱敏”现象的产生,极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正视诗歌教学的现实性,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强化学生诵读、探寻诗歌诗眼、捕捉诗歌意象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感知意境的积极性,并通过对诗歌的炼字凝情展开渗透性理解,拓展学生诗歌情感认知的视野。  一、强化诵读,感受诗歌体态情韵  诗歌大多具有语言美
期刊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明人唐汝询也曾在《唐诗解》中对此诗进行评点:  “此伯
期刊
名著阅读是提升自我知识积累程度、了解文本叙事主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从精度细读方面入手,了解文章的叙事角度,探究文章的叙事结构和演进,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题。下面笔者以《雷雨》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在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情感充沛是阅读的前提。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分辨能力也不强,非常容易受外界情感的影响,对于名著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举办阅读
期刊
人,是需要偶像的。我的偶像是至今仍活跃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的第一篇专业论文是《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藉由此文,他迅速确立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做什么”的教育教学观——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凸显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转变。他还提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没有
期刊
在2017年刚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被明确提出。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共为一体,不可分割。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变高,下面笔者对《散步》在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可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教科书中《散步》学习活动的嬗变  人教版教材为《散步》设计的学习
期刊
综合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些含义人人都能理解,关键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语文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少人都习惯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简单。其实语文教学无谓简单不简单之说,简单还是不简单仅仅是从应试的角度考量的,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所谓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以及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现阶段的这种偏颇的认识甚至发生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身上。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怎么可能出成果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
期刊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直就没有出现专家们所期盼的改观。究其根源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欠缺,缺乏对教材作品的体悟与思考。对此,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务实研究,以期尽快、高效地解决这项横亘在师生面前的教学难题。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难题出在思维上,这关涉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需要更新教与学双向的思维模式。下面,笔者就以高中教材中小说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
期刊
“学导练”的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知解惑,变教师填鸭式讲解为激情引导体验,变课后无效作业为当堂高效测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生命力。“学导练”模式就是此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学”、教师“引导学”和当堂“练习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采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