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对生命理解的境界的变化,可以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
  第一处主要描写地坛的衰败。“剥蚀”指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红变浅褪去;“坍圮”指雄伟的城墙崩塌;“散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坛庙,曾经的荣耀、尊贵不复存在了,只有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生长,地坛成了荒芜冷落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作者来到地坛,这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逃避热闹喧哗现实的世界,逃避奔走忙碌满怀抱负人们的世界,逃避惊讶冷漠同情眼光的世界。地坛的宁静少人让自卑的我暂时得以躲避,地坛的繁华散尽让痛苦的我惺惺相惜,地坛以它的博大容纳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我。
  史铁生在《摇滚与写作》中讲到:“《我与地坛》里有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这段话在讲一段爱情故事,实际就是史铁生自己的爱情故事。《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诉说了他当时的心情:“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一个满心迎接爱情、憧憬美好未来的男孩子,一觉醒来,只能“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谁能受得了呢?除了自卑、痛苦,还能有什么心情呢?在痛苦的心情下,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是衰败的。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走进自然是最好的疗伤方式。在地坛里呆久了,“我”的心情渐渐地不再那么绝望、激烈,“我”又看到了地坛的另一面,即第5节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安详宁静,没有烦躁;“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像模像样,忙忙碌碌;瓢虫“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积蓄力量,勇敢飞翔;“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过程痛苦,但是走向新生;“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展现晶莹绚烂的光芒。
  作者一开始认为这些小昆虫跟自己一样,卑微、弱小、毫无价值。经过仔细观察,他发觉并非如此。这些渺小可怜的小物们,安静快乐地过着日子,展现着生命的缤纷与美丽。褪去繁华,地坛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启示作者与其抱怨,不如接受命运安排,顽强地活下去。
  可是怎么活呢?生活不是想明白了、有勇气了就能过下去的。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作者用了一系列譬如表达他的思考。“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落日”代表衰老消亡,但是即使到最后时刻,落日仍旧安静地、庄严地把大地映照得灿烂。其实落日何必伤感?史铁生说:“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生老病死生命轮回都是正常的现象。“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雨燕苍凉的高歌唱出了生命的不屈、悲壮、进取。“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孩子的脚印却让人看到了活力与未来,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古柏历经春秋寒暑风霜雨雪,不为流光掠影所迷,镇静、刚毅,难怪史铁生把老柏树称为“园神”。“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暴雨骤临表面看是打击草木和泥土,实际反而激起灼烈而清纯的气息,困难能激发潜能,使人爆发。“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面对秋风忽至、早霜降临,落叶要么浪漫飘摇,要么坦然安卧,展示着生命的尊严、豁达。史铁生从地坛景物中又看到了生命的绽放、生命的坚毅、生命的成熟。
  史铁生病后尝试过几条“生路”,最终选择写作。从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开始,连续多篇作品获奖: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多梦时节》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9年《死神与少女》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會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作品的发表、获奖让史铁生挣到了一些钱,也获得了一点名声,用史铁生自己的话说“活得像个人了”。但是渐渐地史铁生感到恐慌纷乱,总是担心哪天文思枯竭。这时候,饱经沧桑睿智沉稳的地坛又以它的景色启迪史铁生:不要太累、太紧张了,勇敢、淡然、沉稳一些。
  从三处景物描写中,我们多少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史铁生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在地坛内在品质的安抚鼓励下,走向勇气和执着,坚韧和沉稳,明朗和坦率。其实地坛的景物还有后面写到的人物,只是给作者的思考和反省提供了契机,与其说是地坛让作者明白了,毋宁说是作者自我救赎。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221000)
其他文献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
期刊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微小的细节、平淡的经历和纷繁的社会几个方面细致观察,从而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于细节处见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
期刊
纵观高三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阅读常常使得教师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和相关知识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强加给学生。直奔解题而来的文本阅读方式忽视了文本的审美特征,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越来越弱。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对话的过
期刊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是其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文辞典雅、意境优美,如果教学得法,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主动地寻找一些作品来欣赏。可若教师没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则学生的欣赏很有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方向错误的。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诗意境界。  一、以诵读为出发点  在诵读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下述内容,其一是帮助学生在诵读前理解文本,此时
期刊
中学语文对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专题整合如今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中学语文中了。专题整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专题整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整合的意义一般表现在:可以筛选教学的内容,取舍教学的片段,并且可以充分节约教学的资源,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中学教学的专题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要的内蕴的整合,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一
期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造,也制约了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确立多元化思想,将立足点放在作者创造和读者再创造上,在尊重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