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青春性灵,承续名家心迹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bo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少人都习惯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简单。其实语文教学无谓简单不简单之说,简单还是不简单仅仅是从应试的角度考量的,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所谓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以及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现阶段的这种偏颇的认识甚至发生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身上。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怎么可能出成果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开展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
  一、植根基础,进行适宜的教学定位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是这样开展教学的:要么是将教学起点进行最大化处理,就紧盯一些考试常考的基础知识,至于其他的知能训练,大多不会在课堂中出现;要么是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现有水平,在课堂上进行天马行空似的教学展示,罔顾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现状。其实,这两类教学都是脱离学生基础的,自然不值得推崇,更不应得到认可。
  为此,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于学生基础。一是学业基础。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一般都不是太好,语文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语言的表达与交际方面,语句不是十分顺畅,交流不太得体,文采则更难有所呈现。在语文思维方面,文学性、逻辑性思维欠缺,文本的阅读理解有困难。在审美方面,对于文本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不能表述清楚,理解不到位。在文化的理解方面,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不能很好地接受人类文化的精髓。
  二是心理基础。不少学生进入职业高中以后,表现出两种倾向的心理。第一种是自卑类型的,总以为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第二种是自大型的,以各种歪曲、夸张的造型、语言等,表现出“高人一等”。实际上,这两种心理都不是常态的,是很容易走向偏激方向的,自然不利于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开展语文教学之时,教师必须认清这两个基础,针对学生的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并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和不断的调适。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低要求、小坡度、慢慢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加强语基的掌握与积累;针对学生心理基础,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目标,告诉他们在新的起点要有新的打算,要激发他们新的斗志。
  二、焕发热情,飞扬学生的青春性灵
  其实,但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人大多知道一个基本事实:教育十分注重“育”。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同样要将“育”的工作做实、做细、做优,让学生能尽享教育之福利。在笔者看来,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首要开展的工作就是焕发他们的学习和人生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在校生活的乐趣,能够飞扬各自青春的性灵。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对于用心的语文教师来说,应该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个工作,借由课文文本放飞学生青春的思绪。客观地讲,教材编写者确实是专家,他们深谙教育之道,在教材编写之时是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例如,设置“飞扬的诗情”单元,引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之上,深度学习诗歌,注重引导学生放飞青春的诗情。读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生要从中读到作者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传承。作者将眼前自然美景与自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有机融合。此外,学生读这首诗还要读出更为重要的意蕴,对时值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壮阔情怀,有一个基于诗文意义传达的现代认知。在此基础上,直观思考各自如何正视职业高中乃至今后的学习、人生历程。第二个工作,借由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青春风采的飞扬。基于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课文教学不能终于文本研读,而应该形成一个类似于射线性质的延展。
  以《再别康桥》的学习为例,教师自然要引导学生品析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与依恋,鉴赏诗中自然运用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技法,品味作者在詩中营设的唯美意境。不过,除此之外,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这种鉴赏之后,将各种模糊、零散的冲动聚焦到实际情境之中。比如,在本单元之后,教材设置了一个“青春诗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这个活动,不少教师是漠视的,总以为作用不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因为这类活动的缺失,导致了课文文本的好多语文要素没能“落地生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将其在《再别康桥》教学之后就加以实施。
  教师可以借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设置一个项目活动的内容——“再别故乡”,让学生自行搜索这类诗歌的基本写法,各自梳理离开家乡、亲人到职业高中学习的心理活动,然后尝试写一篇比较有意境的现代诗歌。最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习作,用诗会的方式吟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主动隐身,即使学生有明显错误,也不打断,只是暗暗记住,在之后的评价阶段适时、适度点出。对于各自的习作以及吟诵,学生之间应该展开评价,多学习同学的优点,然后借助优点修改各自的诗歌、纠正自己的吟诵。经由这样的活动之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自己职业高中时期的青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并且完成一套基本的青春成长方案。
  三、引领致用,承续名家的人生心迹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教材选中的作家都是学生的导师。毕竟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是人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认知,而且自然会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阅读和品析这样的作品,多与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并从中获得现实前行的动力。
  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而言,致用更应该被提上所有学科教学的台面。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则应聚焦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当然,这个任务自然就应该体现于课文教学之中。以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为例,作家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游玩三峡时的所见所闻,其中充溢着激动与赞美。在移步换景的描叙之中,作家的心情得以放飞,他的心迹也自然给学生以积极的启示和正面的引导。学生大多能“学”到这些,但必须通过实际的语文活动将其“习”到位。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西湖游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度研习《长江三峡》,还可以查找和品析古代名家的游记散文,然后也尝试用日记体写作各自的旅游经历。之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开展一个评比,让优胜者畅谈各自的情思、体会,让所有学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更在此类活动中释放心情、促进成长。
  职业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基础和心理。对于教师而言,必须直面这个现实,对本班学生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定位。教师要借助课文和综合实践活动,焕发学生的学习、人生热情。此外,教师还应牢记学以致用这个宗旨,引导学生在名家的人生心迹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是其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文辞典雅、意境优美,如果教学得法,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主动地寻找一些作品来欣赏。可若教师没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则学生的欣赏很有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方向错误的。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诗意境界。  一、以诵读为出发点  在诵读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下述内容,其一是帮助学生在诵读前理解文本,此时
期刊
中学语文对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专题整合如今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中学语文中了。专题整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专题整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整合的意义一般表现在:可以筛选教学的内容,取舍教学的片段,并且可以充分节约教学的资源,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中学教学的专题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要的内蕴的整合,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一
期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造,也制约了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确立多元化思想,将立足点放在作者创造和读者再创造上,在尊重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
期刊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对生命理解的境界的变化,可以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  第一处主要描写地坛的衰败。“剥蚀”指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红变浅褪去;“坍圮”指雄伟的城墙崩塌;“散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坛庙,曾经的荣耀、尊贵不复存在了,只有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生长,地
期刊
由于应试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诗歌教学呈现教条化发展情势,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呈现程式化,这种“脱敏”现象的产生,极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正视诗歌教学的现实性,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强化学生诵读、探寻诗歌诗眼、捕捉诗歌意象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感知意境的积极性,并通过对诗歌的炼字凝情展开渗透性理解,拓展学生诗歌情感认知的视野。  一、强化诵读,感受诗歌体态情韵  诗歌大多具有语言美
期刊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明人唐汝询也曾在《唐诗解》中对此诗进行评点:  “此伯
期刊
名著阅读是提升自我知识积累程度、了解文本叙事主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从精度细读方面入手,了解文章的叙事角度,探究文章的叙事结构和演进,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题。下面笔者以《雷雨》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在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情感充沛是阅读的前提。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分辨能力也不强,非常容易受外界情感的影响,对于名著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举办阅读
期刊
人,是需要偶像的。我的偶像是至今仍活跃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的第一篇专业论文是《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藉由此文,他迅速确立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做什么”的教育教学观——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凸显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转变。他还提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没有
期刊
在2017年刚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被明确提出。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共为一体,不可分割。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变高,下面笔者对《散步》在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可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教科书中《散步》学习活动的嬗变  人教版教材为《散步》设计的学习
期刊
综合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些含义人人都能理解,关键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