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同时,留守子女数量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学生在参与职校教育过程中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及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职校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职校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家庭、社会及学校等方面提出帮辅职校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为职校留守学生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职校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帮辅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职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职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职校留守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职校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
相比较而言,留守学生一般都是寄养在单亲、长辈等身边。由于受到监护人自身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且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被动、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叛逆、抵触等行为[1]。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
职校学生身心正在发育,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度敏感、情绪起伏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影响下,缺少父母约束,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极端想法。严重情况下,容易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对教师、同学的关心,也存在怀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三)情绪不稳定
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关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将内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闭心理。而父母忽视孩子,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淡漠亲情,产生消极情绪。
(四)缺少学习动力
青春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监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辅导,使得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坎坷时,就会退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得不到亲人、教师的重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社会、教师、家庭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二、帮辅职校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更多关爱
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给予关心、爱护,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即便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2]。
(二)营造社会环境,增强关爱意识
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快社会改革,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放宽子女进城就学限制等政策,加大对留守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意识。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职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育者参与留守学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转变对职校教育的偏见,给予学生更多来自社会的鼓励和爱护,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注重励志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兼顾学生心理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励志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形式,如讲述名人事迹、举办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崇拜榜样,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集体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而通过友情弥补缺失的亲情。
(四)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习能力
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在节假日拥有更多时间。为了帮助其排除孤独、空虚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服务等。在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排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兴趣培养,还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而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3]。
根据上文所述,职校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家庭、社会、学校及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敏.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基于生存论哲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
(3):259-261.
[2]彭奇林,周煦,蒋绍萍.欠发达山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2(5):12-14.
[3]沈水富.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完善和实现自我——《劝学》教学心得[J].职业,2011(8):158-159.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批号:TZJKS—ZDZC2013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职校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帮辅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职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职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职校留守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职校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
相比较而言,留守学生一般都是寄养在单亲、长辈等身边。由于受到监护人自身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且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被动、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叛逆、抵触等行为[1]。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
职校学生身心正在发育,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度敏感、情绪起伏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影响下,缺少父母约束,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极端想法。严重情况下,容易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对教师、同学的关心,也存在怀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三)情绪不稳定
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关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将内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闭心理。而父母忽视孩子,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淡漠亲情,产生消极情绪。
(四)缺少学习动力
青春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监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辅导,使得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坎坷时,就会退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得不到亲人、教师的重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社会、教师、家庭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二、帮辅职校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更多关爱
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给予关心、爱护,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即便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2]。
(二)营造社会环境,增强关爱意识
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快社会改革,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放宽子女进城就学限制等政策,加大对留守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意识。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职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育者参与留守学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转变对职校教育的偏见,给予学生更多来自社会的鼓励和爱护,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注重励志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兼顾学生心理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励志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形式,如讲述名人事迹、举办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崇拜榜样,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集体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而通过友情弥补缺失的亲情。
(四)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习能力
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在节假日拥有更多时间。为了帮助其排除孤独、空虚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服务等。在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排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兴趣培养,还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而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3]。
根据上文所述,职校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家庭、社会、学校及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敏.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基于生存论哲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
(3):259-261.
[2]彭奇林,周煦,蒋绍萍.欠发达山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2(5):12-14.
[3]沈水富.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完善和实现自我——《劝学》教学心得[J].职业,2011(8):158-159.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批号:TZJKS—ZDZC2013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