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对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全过程。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丙型肝炎;心理护理;临床路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大约1.8亿人感染了HCV,HCV感染后慢性化发生率较高,约有60%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升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HCV感染后往往由于慢性化发生率高、易复发、肝硬化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药物副作用多等原因引起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运用于丙型肝炎的心理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6月某地区因突发事件而住院的丙型肝炎患者130例。入选标准:HCV-RNA阳性或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肝功能明显异常,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2];无精神病,有一定理解能力,能配合心理护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21~73岁,平均(4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6±1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型肝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观察组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的全过程,使用本科制订的针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路径表,按临床路径表制订的时间、次序、内容进行心理护理。采取一对一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由有经验的专门进行心理护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承担,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运用温柔的语言向患者自我介绍,接近与患者的距离,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主要心理的问题。首先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简单情况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发给患者丙型肝炎相关教育材料,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运用心理护理原理,教会患者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方法[3]。向患者介绍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教会患者饮食方法,让患者知道优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的意义,教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事项,如注射干扰素后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纳差等副作用。运用心理疏导法,鼓励关心支持患者,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教会其物理降温的方法。让患者了解治疗药物的特点及用法用量。运用心理护理,使患者客观了解自己的境况,提高其面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其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引导和帮助其培养稳定的情绪,并协助其落实饮食控制措施,落实药物治疗措施,落实病情观察方案。发放问卷130套,问卷回收130套,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前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效果(包括知识了解、按时服药、饮食控制、心理状态、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P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Zung SAS、Zung SDS评分的比较
心理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3 讨论
丙型肝炎患者由于HCV变异率高,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的威胁[5]等因素使患者感觉无所适从,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副作用很大。第1次注射时,绝大多数会出现发热、精神障碍、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6]。利巴韦林可引起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等[7]。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长,一般为24或48周甚至更长。丙型肝炎能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社会的偏见使丙型肝炎患者倍受歧视;在传染病房的隔离治疗,使丙型肝炎患者产生孤独感。个别患者拒绝家人陪伴、亲友探视,不愿与人交谈,逐渐感到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表现为情绪低落,因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因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昂贵的治疗费用、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导致其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丧失,这作为强烈的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源,破坏了患者的心理,使其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一应激过程强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能量过度消耗以及激素分泌紊乱,同时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8-9]。
心理护理和技术护理不同,其没有固定的操作规程,它是在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10],必须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护理技巧。针对焦虑不安问题给予解释、支持、分析等训练,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教会患者放松方法(包括自我按摩、充足睡眠、合理休息),协助患者克服焦虑心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除心理负担。心理护理因其复杂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使心理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引入心理护理全过程。制订统一的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规范心理护理行为,对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进行培训,使心理护理按相对统一的标准实施。使用SAS、SDS评分,评估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疏导、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等方法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游宏声,金生.2011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介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4):307-308,320.
[2] 杨少宾,李建生.AASLD 丙型肝炎临床指南(2009)[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5):463-465.
[3] 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1.
[4]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43.
[5] 万谟彬.2012年亚太肝病学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共识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7):66-68.
[6] 周斌,周元平,姜荣龙,等.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及其临床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关键词:丙型肝炎;心理护理;临床路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大约1.8亿人感染了HCV,HCV感染后慢性化发生率较高,约有60%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升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HCV感染后往往由于慢性化发生率高、易复发、肝硬化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药物副作用多等原因引起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运用于丙型肝炎的心理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6月某地区因突发事件而住院的丙型肝炎患者130例。入选标准:HCV-RNA阳性或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肝功能明显异常,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2];无精神病,有一定理解能力,能配合心理护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21~73岁,平均(4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6±1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型肝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观察组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的全过程,使用本科制订的针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路径表,按临床路径表制订的时间、次序、内容进行心理护理。采取一对一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由有经验的专门进行心理护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承担,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运用温柔的语言向患者自我介绍,接近与患者的距离,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主要心理的问题。首先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简单情况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发给患者丙型肝炎相关教育材料,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运用心理护理原理,教会患者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方法[3]。向患者介绍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教会患者饮食方法,让患者知道优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的意义,教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事项,如注射干扰素后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纳差等副作用。运用心理疏导法,鼓励关心支持患者,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教会其物理降温的方法。让患者了解治疗药物的特点及用法用量。运用心理护理,使患者客观了解自己的境况,提高其面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其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引导和帮助其培养稳定的情绪,并协助其落实饮食控制措施,落实药物治疗措施,落实病情观察方案。发放问卷130套,问卷回收130套,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前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效果(包括知识了解、按时服药、饮食控制、心理状态、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P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Zung SAS、Zung SDS评分的比较
心理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3 讨论
丙型肝炎患者由于HCV变异率高,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的威胁[5]等因素使患者感觉无所适从,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副作用很大。第1次注射时,绝大多数会出现发热、精神障碍、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6]。利巴韦林可引起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等[7]。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长,一般为24或48周甚至更长。丙型肝炎能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社会的偏见使丙型肝炎患者倍受歧视;在传染病房的隔离治疗,使丙型肝炎患者产生孤独感。个别患者拒绝家人陪伴、亲友探视,不愿与人交谈,逐渐感到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表现为情绪低落,因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因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昂贵的治疗费用、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导致其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丧失,这作为强烈的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源,破坏了患者的心理,使其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一应激过程强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能量过度消耗以及激素分泌紊乱,同时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8-9]。
心理护理和技术护理不同,其没有固定的操作规程,它是在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10],必须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护理技巧。针对焦虑不安问题给予解释、支持、分析等训练,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教会患者放松方法(包括自我按摩、充足睡眠、合理休息),协助患者克服焦虑心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除心理负担。心理护理因其复杂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使心理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引入心理护理全过程。制订统一的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规范心理护理行为,对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进行培训,使心理护理按相对统一的标准实施。使用SAS、SDS评分,评估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疏导、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等方法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游宏声,金生.2011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介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4):307-308,320.
[2] 杨少宾,李建生.AASLD 丙型肝炎临床指南(2009)[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5):463-465.
[3] 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1.
[4]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43.
[5] 万谟彬.2012年亚太肝病学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共识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7):66-68.
[6] 周斌,周元平,姜荣龙,等.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及其临床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