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门诊治疗的10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效果理想,护理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1%和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实验组7例抑郁、4例焦虑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为(32.11±3.5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疾临床上发病较高,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等负面心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后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抑郁现象,从大的角度来说它属于情绪障碍性精神疾病,且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在10%-15%左右。临床上不同的患者其表现形式不同,部分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易激惹等,对于严重抑郁患者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不理智行为,甚至有自杀倾向[1]。为了探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采用心理护理的临床干预效果。对我院自2012年-2014年1月接收治疗的108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10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次调研中,男47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8.4 1.5岁。患者中,64例出血性心血管疾病,44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这些患者来我院后进行诊断,患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患病的时间、病程等指标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没有差异性(P>0.05)。
1.2方法
患者出现症状后来我门诊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如:患者肝肾功能、体温等,对于确诊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制定不同治疗和护理方案。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前后告诉患者相关事宜,让患者能够自己注意。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治疗前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接受这种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让患者心理有底,这些患者能够自觉的知道治疗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2)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于患者交流,让患者戒骄戒躁,尽可能的配合治疗。对于失眠患者,医护人员要进行患者心理开导和相关穴位,如:百会、涌泉的按摩,诱导患者入眠。(3)治疗后,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让他们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在患者饮食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饮食护理,让患者多吃一些营养食物,避免辛辣食物等[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在实验中,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3软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后效果理想,7例抑郁、4例焦虑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为(32.11±3.54)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抑郁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抑郁 焦虑 SAS评分 抑郁 焦虑 SAS评分
实验组 54 34 26 48.21±6.14 7 4 32.11±3.54
对照组 54 32 27 48.18±5.92 12 9 41.39±4.21
4.39 5.21 5.11 6.65 3.84 5.12
P值 <0.05 <0.05 <0.01 <0.05 <0.05 <0.01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效果比较理想,护理有效率达到96.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患者负面心理患者较多,对我院护理满意度为90.1%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愈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满意人数 满意率(%)
实验组 54 20(37) 20(37) 12(22.2) 2(3.7) 96.3 49 90.1
对照组 54 16(29.6) 28(51.9) 3(5.6) 7(13) 87.0 36 66.7
4.45 6.32 5.78 5.55 12.31 4.39 11.82
P值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0.0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日常中的诱因也比较多,且很多患者心血管疾病后会出现抑郁现象,且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心理素质、吸烟、保健等关系密切。国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为3.5%-33%,而我国的发生率为3.8%-16.7%[3]。
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治疗前,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树立信心,端正其心态,使得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治疗过程中,抑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应,部分患者心理素质不好,耐受能力不强,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药物治疗,必要时给患者注射镇静剂,并根据患者症状联合其他药物治疗[4]。(3)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日常住院护理工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坚定他们的信念。在患者病情得到恢复后,医护人员还要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等[5]。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6.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1%和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实验组护理有7例出现抑郁、4例焦虑等和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为(32.11±3.54)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也看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理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十分矛盾,临床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这对于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意义重大[6]。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临床上发病较高,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等负面心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红霞,黄汝英,陈惠玲.中医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后抑郁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117-118.
[2]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心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5):424-426.
[3]牛云玲,朱希芳,王玉明.早期心理康复训练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9-40.
[4]龙洁,刘永珍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45-148.
[5]陈婷.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140-141.
[6]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后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抑郁现象,从大的角度来说它属于情绪障碍性精神疾病,且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在10%-15%左右。临床上不同的患者其表现形式不同,部分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易激惹等,对于严重抑郁患者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不理智行为,甚至有自杀倾向[1]。为了探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采用心理护理的临床干预效果。对我院自2012年-2014年1月接收治疗的108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10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次调研中,男47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8.4 1.5岁。患者中,64例出血性心血管疾病,44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这些患者来我院后进行诊断,患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患病的时间、病程等指标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没有差异性(P>0.05)。
1.2方法
患者出现症状后来我门诊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如:患者肝肾功能、体温等,对于确诊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制定不同治疗和护理方案。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前后告诉患者相关事宜,让患者能够自己注意。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治疗前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接受这种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让患者心理有底,这些患者能够自觉的知道治疗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2)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于患者交流,让患者戒骄戒躁,尽可能的配合治疗。对于失眠患者,医护人员要进行患者心理开导和相关穴位,如:百会、涌泉的按摩,诱导患者入眠。(3)治疗后,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让他们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在患者饮食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饮食护理,让患者多吃一些营养食物,避免辛辣食物等[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在实验中,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3软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后效果理想,7例抑郁、4例焦虑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为(32.11±3.54)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抑郁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抑郁 焦虑 SAS评分 抑郁 焦虑 SAS评分
实验组 54 34 26 48.21±6.14 7 4 32.11±3.54
对照组 54 32 27 48.18±5.92 12 9 41.39±4.21
4.39 5.21 5.11 6.65 3.84 5.12
P值 <0.05 <0.05 <0.01 <0.05 <0.05 <0.01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效果比较理想,护理有效率达到96.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患者负面心理患者较多,对我院护理满意度为90.1%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愈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满意人数 满意率(%)
实验组 54 20(37) 20(37) 12(22.2) 2(3.7) 96.3 49 90.1
对照组 54 16(29.6) 28(51.9) 3(5.6) 7(13) 87.0 36 66.7
4.45 6.32 5.78 5.55 12.31 4.39 11.82
P值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0.0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日常中的诱因也比较多,且很多患者心血管疾病后会出现抑郁现象,且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心理素质、吸烟、保健等关系密切。国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为3.5%-33%,而我国的发生率为3.8%-16.7%[3]。
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治疗前,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树立信心,端正其心态,使得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治疗过程中,抑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应,部分患者心理素质不好,耐受能力不强,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药物治疗,必要时给患者注射镇静剂,并根据患者症状联合其他药物治疗[4]。(3)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日常住院护理工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坚定他们的信念。在患者病情得到恢复后,医护人员还要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等[5]。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6.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1%和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实验组护理有7例出现抑郁、4例焦虑等和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为(32.11±3.54)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也看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理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十分矛盾,临床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这对于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意义重大[6]。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临床上发病较高,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等负面心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红霞,黄汝英,陈惠玲.中医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后抑郁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117-118.
[2]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心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5):424-426.
[3]牛云玲,朱希芳,王玉明.早期心理康复训练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9-40.
[4]龙洁,刘永珍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45-148.
[5]陈婷.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140-141.
[6]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