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无论僧侣或者百姓王侯,都要念“观世音菩萨”,而且简直是“有求必应”。如果没有观世音菩萨,那么佛教在中国也不会流传这么久远。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为人推崇,因为“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而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等大菩萨,其实在修为等诸多方面,已与佛陀不相上下。同时他们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特有的灿烂精华部分。而观世音菩萨则是佛教文化中“慈悲”的代表人物,在诸佛菩萨中,若论慈悲,观世音为最。“慈悲”即是佛法基础,也是人们生活中所奉行的原则。
【关键词】观世音菩萨;慈悲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体现,无论在人们信仰以及大乘佛教,她都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佛教之中,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也是被看作大乘佛教的基础。在佛经中,有记载着观世音菩萨为古佛“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化作菩萨身在人间到处循声救苦救难,为了度化人间,发下“十二大愿”。并且,观世音菩萨也是“西方三圣”之一,是阿弥陀佛身边的一生补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在大乘佛教中有四位大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分别象征着“智行悲愿”四种精神。观世音菩萨在其中代表着慈悲,她以大悲为自己本愿,从而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救助众生并且给予他们无畏与福分。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慈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并且给予他们安乐。故此,观世音菩萨教导着我们要有慈悲精神,哪里有苦难就要去帮忙,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人间最为着力的原因。
佛教的慈悲与人性的慈忍柔和的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表现在日常行为中这就是爱,例如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而深厚永恒的。但是世间的爱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化。观世音菩萨像是众生慈悲的母亲,但是同时她又不偏袒任何人。对众生一视同仁,一并关爱。不分贵贱。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让她救一切众生,如慈母爱儿女。所以观世音菩萨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慈悲为大乘佛教非常强调,被视作佛法根本。观世音菩萨在《佛说法集经》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 因为佛菩萨们普度众生及诸多大愿,都是由慈悲发起。慈悲人皆有之,万物皆有灵性。虽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够不断进步。没有慈悲所修功德,是小乘功德或人天果报。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杨枝,寓意在三界火宅中的众生充满热恼而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痛苦,以瓶中的甘露圣水洒遍世间,令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得以消灾解难甚至得到福分。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渴求菩萨广施甘露,熄灭诸多苦难与烦恼。观世音菩萨的确有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之中的涅槃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礼念观音,便能得菩萨的慈悲救护。世间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但信仰观音应该真心实意,而不是只有苦难临头才临时抱佛脚。应该平时忠实真诚,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福德资粮。
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因为在行大悲中利己利人,积集无量功德而得解脱。若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量功德。同时,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印证了佛教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施行大悲,情满人间。才会让无数百姓对她充满敬爱并且对佛教深信不疑。其他的佛菩萨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不难为我们所理解的。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修菩萨行, 观世音菩萨说:我在无量法门中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习,终於深入大悲法门普渡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与无量的功德,从而得到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们并使得他们免于怖畏。
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慈悲。慈悲是每一有情皆有,但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平等慈悲。人们觉得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但是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众生之间,无始以来都有过密切的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平等的慈悲。
慈悲是一切修行成就的因缘。所以在佛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一切功德都被大慈悲所领导。我们扩大同情心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一般人似乎不容易做到。但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就不难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关切,体察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大乘佛教中重要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经典哲学。
参考文献:
[1]圓通大士. 大悲心陀罗尼经[M].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2013.
[2]佚名. 知命弟观音赞[J]. 宝藏, 2017(10):57-57.
[3]佚名. 妙法莲华经[M]. 巴蜀书社, 2002.
[4]昙無谶. 悲华经[M]. 圆明出版社, 1992.
[5]福建莆田广化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附观音经咒[M]. 编者, 1900.
[6]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M].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观世音菩萨;慈悲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体现,无论在人们信仰以及大乘佛教,她都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佛教之中,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也是被看作大乘佛教的基础。在佛经中,有记载着观世音菩萨为古佛“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化作菩萨身在人间到处循声救苦救难,为了度化人间,发下“十二大愿”。并且,观世音菩萨也是“西方三圣”之一,是阿弥陀佛身边的一生补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在大乘佛教中有四位大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分别象征着“智行悲愿”四种精神。观世音菩萨在其中代表着慈悲,她以大悲为自己本愿,从而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救助众生并且给予他们无畏与福分。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慈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并且给予他们安乐。故此,观世音菩萨教导着我们要有慈悲精神,哪里有苦难就要去帮忙,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人间最为着力的原因。
佛教的慈悲与人性的慈忍柔和的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表现在日常行为中这就是爱,例如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而深厚永恒的。但是世间的爱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化。观世音菩萨像是众生慈悲的母亲,但是同时她又不偏袒任何人。对众生一视同仁,一并关爱。不分贵贱。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让她救一切众生,如慈母爱儿女。所以观世音菩萨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慈悲为大乘佛教非常强调,被视作佛法根本。观世音菩萨在《佛说法集经》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 因为佛菩萨们普度众生及诸多大愿,都是由慈悲发起。慈悲人皆有之,万物皆有灵性。虽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够不断进步。没有慈悲所修功德,是小乘功德或人天果报。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杨枝,寓意在三界火宅中的众生充满热恼而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痛苦,以瓶中的甘露圣水洒遍世间,令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得以消灾解难甚至得到福分。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渴求菩萨广施甘露,熄灭诸多苦难与烦恼。观世音菩萨的确有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之中的涅槃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礼念观音,便能得菩萨的慈悲救护。世间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但信仰观音应该真心实意,而不是只有苦难临头才临时抱佛脚。应该平时忠实真诚,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福德资粮。
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因为在行大悲中利己利人,积集无量功德而得解脱。若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量功德。同时,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印证了佛教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施行大悲,情满人间。才会让无数百姓对她充满敬爱并且对佛教深信不疑。其他的佛菩萨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不难为我们所理解的。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修菩萨行, 观世音菩萨说:我在无量法门中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习,终於深入大悲法门普渡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与无量的功德,从而得到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们并使得他们免于怖畏。
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慈悲。慈悲是每一有情皆有,但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平等慈悲。人们觉得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但是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众生之间,无始以来都有过密切的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平等的慈悲。
慈悲是一切修行成就的因缘。所以在佛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一切功德都被大慈悲所领导。我们扩大同情心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一般人似乎不容易做到。但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就不难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关切,体察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大乘佛教中重要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经典哲学。
参考文献:
[1]圓通大士. 大悲心陀罗尼经[M].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2013.
[2]佚名. 知命弟观音赞[J]. 宝藏, 2017(10):57-57.
[3]佚名. 妙法莲华经[M]. 巴蜀书社, 2002.
[4]昙無谶. 悲华经[M]. 圆明出版社, 1992.
[5]福建莆田广化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附观音经咒[M]. 编者, 1900.
[6]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M].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