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评介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出现,并诞生在轴心时代的宗教。佛学是佛陀的教育内容,是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佛者,觉也。就其本意,佛学是通过追求智慧、认知真理,从而实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学问。佛教诞生的标志是“佛”、“法”、“僧”三宝,即老师释迦牟尼佛、课程修学四圣谛、学生憍陈如五比丘三者的出现。因此佛教的本质是教育,佛学是研究如何使人觉悟和觉悟什么的学问。因果不虚是佛学的理论基石;无常、苦、空、无我,是佛学对世间的基本观点;涅槃境界的常、乐、我、净是佛学追求的目标。以空为因,以涅槃为果。佛陀的教育始终不离因果,一如自身对于现象界的观点——缘起论。同时也证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追求智慧是人类永恒的信念,在信息时代,人类对于智慧的追求尤显热切。佛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几千年来,硕果累累,诚为今人之理论富源。
  【关键词】佛教;佛学;宗教;智慧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事物的探讨,定要知其先后,辨其本末终始,然后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因此,本文从佛教的教理、佛教的教与学、佛教在中国三章来简要评介佛学。
  一、佛教的教理
  佛教的教理类似哲学的世界观,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的教义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追求,在其世界观的指导下,过理性的生活,即修行。
  (一)佛教的世界观:缘起性空
  在觉悟的佛陀眼里,因果不虚是一切事物生、住、异、灭所必须遵守的铁律。因此因果铁律是佛陀一切教育的基石。正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在无常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一旦因缘具足,事物便会呈现。世界不会因为谁的“美好”而有偏私。正是无常,才能使这个世界出现永恒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生机。一切事物因缘而生,又依缘而灭,但是不灭的是其永恒的空性,空性因事物的无常而彰显,“空性”这个词,用后来更准确的词表达,就是玄奘翻译的“无自性”。“缘起”与“性空”构成佛学最基本的世界观“缘起性空”。
  (二)人生观:苦
  佛学认为人生的真谛是“苦”。关于苦的种类,根据不同境界生命,有三苦和八苦不等。佛陀认为众生受苦的原因是,众生追求错误的东西。众生在佛陀看來,一切生命的自性,分毫没有差别,都和如来具备同等的德能。但是众生由于具备坚固的分别执着心,迷失自性,自家有宝不识,向外驰求,这是众生受苦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由于有了“人我”的分别和对于“我”、“我所”的执着,使人丧失平等心,企图违背因果和无常的基本规律,造作种种自私恶业,受无尽的苦果。
  (三)佛学的价值追求:涅槃
  一切有为事物的无常,昭示着万物唯一共同点就是空性。在无常之中,佛陀认识到,因果是世间普遍存在的铁律,只要在世间找到出世间的因,就会达到涅槃的果。在佛陀关于涅槃的描述中,涅槃有四种好处:常、乐、我、净。分别与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对应。
  佛陀的教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出世间的涅槃道路,其依托工具是智慧,在佛陀49年的一代时教中,讲般若用了22年,足见智慧之重要。因为般若是佛陀为了向世人传授他最圆满知见而做的铺垫。如果不大力弘扬般若理论,在习惯不平等的印度社会,无法让更多的人接受如此平等的事实真相。即便如此,在佛陀宣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选择走掉。有了般若智慧,众生才能勉强理解万法一如,三世诸佛同一法身等大乘圆教教义,进而践行教义,亲证法身。
  智慧、解脱和法身是自性的三个方面。东西方乃至一切的圣人,都是凭借对无为法身的理解不同,而有教育的差别。真理只有一个,要想找到真理,就需要智慧,在智慧的引导下,找到真理,在真理的指引下得以解脱痛苦。对般若智慧的获得,称为一切的关键。
  二、佛教的教与学
  (一)佛教追求智慧的教育方法
  佛教特有的世界观,自然有独特的方法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富有自己的特点。佛教的教育体系由教、理、行、果构成,弟子们应该由信教、解理,一步步修行,进而到达果位。佛教讲求的信并不是迷信,相反,佛教追求的是智信。
  其次,佛教的教育,尽“心力”之教。佛教把生活中的一切能想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化为道用,赋予它们督促弟子修学的含义。例如:佛陀的名号就是教学的纲领;因为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佛性,因果面前众生平等,所以佛陀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佛法是善法,善法能够体现“无我”的精神,而“无我”又是修行禅定,产生智慧的途径,所以佛陀的教育是知行并重,福慧双修;在佛教的教学中,教学的媒介也多种多样,有音声、塑像等等;佛教对因果有根本的认识,一切讲求缘法,为了度尽众生,用四摄法与众生结缘,先以利钩牵,后令入佛智;由于佛法的真理是不二法,不可思议,离文字、言说、心缘相,所以最终如何通过智慧去认识诸法实相,只能采取启发-否定教学法;佛陀虽然强调修学目的是自度度他,但是决定认为修学成功的关键“责无旁贷”,认识真理这一步,亲如父母兄弟都无法替代;最后佛教还注重教学环境的选择,在修学中最好有良师益友陪伴和安静的环境,宁静的内心。
  (二)佛法的修学纲领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篇》明确指出,佛教的修行纲领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即戒、定、慧三个科目。目的在于获得智慧。只有远离妄想、分别、执著的智慧才能如实认识一切事物的真相,找到众生受苦受难的原因,在现实中抓住生死根本。或自己先到达彼岸,再来帮助别人,或与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当下这个世界,改造成净土,即人间佛教的主旨所在。
  三、佛教在中国
  贞观十九年正月,46岁的玄奘从天竺留学、取经回到长安,他背诵并带回大量的佛教典籍。这标志着汉传佛教开始拥有自己完整的佛经佛典系统。唐太宗为玄奘翻译的经文作序,题为《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体现了一个伟大帝王以开放的胸襟,代表中国人接受了佛教文化。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之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中得到长足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土。其无论在传播之广、规模之大,还是世人钻研之深,都叹为观止。在隋唐的大一统盛世中,佛教在中国也迎来他的巅峰。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自六祖一下,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成为得到国人广泛认可的宗派,佛教已然称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到了宋明,随着理学、心学的相继兴起,佛教作为外域文化,最终融入中国的本土主流文化——儒学之中。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当今社会建设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意识到:越是传统的就越具有民族性,就越能团结国人。改革越能立足传统、体现传统,就越能冲破阻力,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传播发展中,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的教義固然有让人逆来顺受和相对消极的一面,但是其劝人向善、相信因果、追求智慧、众生平等等方面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今天我们应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结语
  梁启超讲,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少年的教育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重要内容和突破口。面对“人往高处走”人才逃离教育领域的现状,我们应该借助科技手段,斥资留住一批精英,普及精英教师的学校教育,转换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让原来的教师把备课上课的时间,转变为辅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能够乐于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养成好学的品质。
  这种教育更应该借助佛教培养智慧的方法,培养道德与能力并举的人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希望佛教在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中能够受到重视。为国民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曾子《大学》
  [2]沙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3]佛教智慧一词,梵文般若,是成佛手段,见《心经》
  [4]天台宗,智者大师判佛陀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四教,圆教纯是大乘圆融思想教义。
  [5]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6]即公元646年。
  [7]出自2013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2集
  [8]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9]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其他文献
【摘要】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器具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益阳小郁竹器因其郁口小、工藝精、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而闻名。本文从材料美、工艺美、装饰美三方面阐述益阳小郁竹艺之美。  【关键词】小郁竹艺;材料美;工艺美;装饰美  益阳地处湖南省中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更是孕育出了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术
期刊
本文通过对绥棱农民画民间艺术品的现状的研究,发现农民画之乡很多,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山东聊城等等。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绥棱农民画至今天为止已经度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长达一百年的历史之中,社会的模式、民众的意识、生存环境都在翻天覆地的改变着。因为自己本身的原因和外延市场牵制的影响,随着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绥棱农民画在当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绥棱农民画应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动画中出现的老年人形象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年角色特点,探讨当代中国动画中老年人形象设计的缺憾与问题,结合国外优秀角色塑造案例,试对中国动画中老年人形象设计进行研讨和商榷.  【关键词】中国动画;老年人形象;动画角色塑造  一、前言  受限于年龄原因,大多数动画中老年人的形象,尤其在动画一开始,都无法通过夸张的表情、频繁的肢体姿态变化来展现。同时,在回顾某一部动画
期刊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没有上下文,一直争议不断。蒋绍愚(2010)根据各种不同的解释及其支持者归纳出以下四类。  其一,攻击异端,这就有害了。(蔡节、程树德)  其二,攻治异端,这就有害了。(皇侃、朱熹)  其三,攻击异端,其害则止。(孙奕)  其四,攻治异端,其害则止。(焦循)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历来的分歧主要涉及“攻”“异端”“斯”“害”“已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许多实际性问题。鲁迅作品所特有的时代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学生感觉鲁迅作品很难读懂甚至无法读懂,使得中学老师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所以对于语文教育“去鲁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就是在中学课本中扮演着进进出出的角色,入选课本的篇目和数量跟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几经变化。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不少教育工作者、学者的呼声也让我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各行业都在迅速发展的时期。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用笔、用墨、分布等手法来呈现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书法以结构和章法为形象,通过合乎规律的组合,从而显现出一种富有韵味的形式美。书法的形式美就是通过空间、笔墨、线条来表达自然与物的感悟和构思。所以,本文从书法的形式美为切入点,对形式美的空间、笔墨进行阐述,让书法艺术与时代接轨来创造属于具有中国文化的平面设计。  【
期刊
【摘要】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发展。如何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大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群众文化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群众文化;文化环境  一、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
期刊
【摘要】以江南地区传统民居中所包含的文化导向为切入点,探索基于可持续背景下的江南乡村民居的发展。研究根据江南民居独特的文化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以及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并结合采集的资料。从而思考,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未来乡村民居的研究必将朝着面向民生需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民居模式的方向进行,最后归纳总结出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江南民居的前提下规划新农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及其理论;江南
期刊
【摘要】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改编于一首广东乐曲,主要以轻柔,流畅、抒情为主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并结合多年钢琴教学经验,对《平湖秋月》这首作品从民族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索作品的演奏艺术风格,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平湖秋月;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民族特色  一、引言  古曲 《平湖秋月》描写古代人文雅士淡薄名利,追求安逸生活的一种人生观。曲调采用江浙一代的民间音调
期刊
【摘要】布袋戏是集音乐、戏剧、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并将其呈现于掌中戏偶的台湾传统表演艺术。本文通过2017年台湾传统表演艺术——布袋戏的成果展演,结合文献资料和当天的艺师与艺生的访谈,对其源流、艺术形式进行描述,探讨其文化特征。  【关键词】布袋戏;陈锡煌;文化特征;表演艺术  一、布袋戏源流  布袋戏的起源,相传300多年前,福建泉州书生梁炳麟,自幼勤勉诗书,满腹经纶,可惜无缘科举。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