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实际,从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各级科技竞赛、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考试方法改革等培养环节构建以及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等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何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构建与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即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1.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表1列出的是我校针对基础课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参加人数每年达8000多人次。
2.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每年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形成长效机制。表2列出的是我校部分学院开展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我校每年举办校院两级科技竞赛20余项,每年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通过开展多层面的、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应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我校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于2010年首期立项资助了100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我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5.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校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我校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二、保障机制
1.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专业导师的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二是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参 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三是指导学生开展工程与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导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项目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本科生在完成两学年的基础阶段学习后,学习成绩优良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可申请参加相应导师的课题组。目前,我校已有263位教师担任本科生专业导师,在校生中有1117人参与导师课题组。学校制订了本科生专业导师考核办法,定期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我校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四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我校自2002级学生起,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机制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1)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竞赛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2)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4.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整体教学质量最终是要通过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形成。因此,我校自2002年开始,把构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作为本科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工科院校而言,主要教学环节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等环节。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建立了针对上述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监控办法,建立了完善的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何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构建与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即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1.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表1列出的是我校针对基础课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参加人数每年达8000多人次。
2.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每年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形成长效机制。表2列出的是我校部分学院开展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我校每年举办校院两级科技竞赛20余项,每年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通过开展多层面的、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应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我校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于2010年首期立项资助了100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我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5.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校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我校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二、保障机制
1.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专业导师的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二是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参 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三是指导学生开展工程与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导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项目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本科生在完成两学年的基础阶段学习后,学习成绩优良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可申请参加相应导师的课题组。目前,我校已有263位教师担任本科生专业导师,在校生中有1117人参与导师课题组。学校制订了本科生专业导师考核办法,定期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我校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四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我校自2002级学生起,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机制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1)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竞赛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2)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4.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整体教学质量最终是要通过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形成。因此,我校自2002年开始,把构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作为本科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工科院校而言,主要教学环节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等环节。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建立了针对上述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监控办法,建立了完善的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