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后举行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研讨会上,许多高校紧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就如何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刊记者就此话题专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
  问:作为见证中国改革巨变的经济学家,您是怎样界定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呢?
  答: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运用到经济中的首次尝试。弗里曼将创新的概念扩大了,认为其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
  20世纪后期产生新经济以来,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到生产上的使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缩短到十几年、几年。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的新发现直接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如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从科学发现到在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利用当代最新的科学发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大的技术跨越。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都迅速转化为相应的新技术。由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所产生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推动的产业创新,才能真正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实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基于以上分析,我把创新型经济定义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问: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答:是的,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波特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这里使用的驱动概念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在流行的提法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事实上,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是指集约使用物质要素,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但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尽管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摆脱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架构。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是说创新驱动就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其不只是要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应该说,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最能反映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增长方式。
  问:您能具体谈谈这与以往所提的“创新”相比有哪些提升吗?
  答:创新有多方面内容和要求,这里是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创新。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提出自主创新问题,有两个方面要求:首先是从跟随创新转向引领创新。过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实施跟随策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由跟随型的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技术,发展的新产业也是国际市场上开始产能过剩的产业。而现在技术进步的源泉更多的来源于科学的发明。目前正在发生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可能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引领创新,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重点领域处于同一个创新起跑线。其次是从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引进创新的源头在国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这种引进创新能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但不能改变后进地位。自主创新则着眼于原始创新,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这反映我国经济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创新无国界,现代经济增长是以划时代的创造发明为基础的一个过程。任何单个国家的创新都有其国外同行的研究基础,自主创新不拒绝在主攻同一创新方向过程中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新发明、新技术。这就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结合。
  问:能否请您描绘一下科技创新的路线图?
  答: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这三个创新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路线图。这也表明,科技创新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产学研多个主体介入的合作创新活动,由此就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科技创新体系涉及产学研各个环节中的主体相互间的合作和互动。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且要对创新的三方面工作进行新组合,形成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
  科技创新的路线涉及由大学的知识创新到孵化高新技术再到企业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过程。这两者的互动表现为两者的相互导向,由此解决了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追求的是学术领先地位和重大科学发现;企业家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两者的结合能够把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从而使创新成果既有高的科技含量,又有好的市场前景。
  问:对于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不是意味着新的机遇?您认为目前研究型大学在“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尤其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应有哪些作为?
  答:发展创新型经济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二是要求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如果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话,大学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创新型经济要求这两个主体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两者的衔接和合作实际上提出了协同创新的要求,也给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现代的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学发现过程也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里的创新主体就是大学及科学家。现阶段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可能是科学家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多个领域甚至是分布在不同大学的科学家协同创新的结果。在这里,协同创新的基本目标是瞅准国家重大发展目标,大学与大学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协同创新,创造处于世界前沿的原创性成果。
  就发展创新型经济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新发现的成果转化为新技术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新发现的价值就在其转化为新技术的价值。一个新发现转化为多少新技术,解决多少重大问题,就是科学新发现的价值所在。其主要路径是研发,主要环节是孵化。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环节就在这里。过去正是在这个环节出现断层。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脱节,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要采用现成的技术,中间阶段是梗塞的。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孵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延伸到了孵化创新阶段。在孵化阶段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交汇,就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这就是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科技的国际差距小于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和掌握的高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那么大。建立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可以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的高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商业化。
  大学不仅是在孵化新技术中参与甚至在一定范围主导协同创新,而且可以在人才培养上参与协同创新。科技企业家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观条件,企业家没有相应的知识层次,就不知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不知怎样去开发知识产品,也不知如何与科学家合作。这就涉及人才培养的问题。大学必须明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这五个方面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这离不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懈努力与扎实投入,比如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不断优化教学资源。
  问:这是不是也是有一百一十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大学提出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原因?
  答:近年来,我校秉承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于2009年起全面实施“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三三制”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校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同时,我校每个专业都建立了“准入准出”标准,任何学生只要满足专业准入标准,都可以选择心仪的专业学习;只要毕业时能够满足专业准出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准入准出”标准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为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2011年度我校本科课程开放量达14404人次;2009、2010两个年级已有1379人修读第二专业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潜质,我校动员高水平教师着力打造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等新型课程,形成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新生研讨课程针对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由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帮助新生树立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学科前沿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课程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形式。通识教育课和新生研讨课中95%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调查显示,这类课程相较传统课程而
  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帮助。
  问:南京大学在保障机制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我校党政一把手亲自牵头教学改革,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我校在“985工程”建设中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改进育人环境计划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5大类计划453项,对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实施“上不封顶”的政策。
  教学师资队伍方面,我校设置了教学岗教授和副教授,激励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增设各项教学奖励,每年由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达要求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评价教师时,实行四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同时,健全教学组织机构是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校先后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考试中心”,逐步实现教学的“管、办、评”分离,从而对教师教学提供切实的指导,对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的支持,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对考试考核给予有力的规范,确保了高质量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地理通识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地理素养及公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方位“通识”的课程理念,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遥感区域”建设为例,论述了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网站开发与教学管理建设,并对课程的发展作了规划与设想。  关键词:地理;通识课程;遥感图像;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科生;综合素质  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与“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关注并理解地理区域的人口、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三种方式:课堂讨论、读书思辨、课外创新,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对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堂讨论;读书思辨;课外创新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进入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微观抽象,“灌输”起来难度较大,效果欠佳。近几年来,我们在课程中探索研究型教学的具体方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从横向规模发展转变为纵向深度应用发展,社会对各种类型网络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本文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3个专业方向和6种专业能力,并围绕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能力培养,给出了一个示范性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能力;示范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以湘电集团主办的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企业办学基础上凝练了“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企业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提出了五个对接平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期刊
摘 要:研讨课是美国研究型大学重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本文以美国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性课程“瘟疫与政治”为例,介绍研讨课的准备和实施,探讨其特点,以期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研讨课;研究性教学;导入课;自主学习  研讨课(Seminar, 又译作习明纳)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指导下,发展成为柏林大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并
期刊
摘 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探索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思路和做法,可为相关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6+1”协同创新;编辑出版学;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终坚持走“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由于教学能力的缺失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省级精品课程“应用表面化学”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让青年教师融入团队,针对其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强化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掌控,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在教学科研互动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课程建设可持续发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追求,强调要在重视共性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质量;在强调显性质量基础上追求隐性质量;在保障短效质量基础上追求长效质量;在满足外在需要基础上追求个体发展质量。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教育实践,提出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制度,才能构建适合大学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
期刊
摘 要: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领域学者纷纷展开了回顾反思性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改善学生评教制度,更有效地反映高校教师实际的教学质量。本文选取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对学生评教的具体指标设计进行分析讨论,梳理出受师生关注的五大方面和若干关注点,为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英语国家教学团队十年建设经验为例(2002-2012),分别从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学习型与合作型教学团队、推动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技术优势、推广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与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国家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由20世纪末的原外语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