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古文之“小”体现在文章篇幅之“小”和内容难度之“小”。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初识”,这要求小古文教学必须切中“小入口”。制订“小目标”,从读通课文起步;找准“小落点”,从读懂意思推进;创设“小情境”,从穿越古今深入;做好“小拓展”,从传承文化提升。如此,引导学生感受小古文的“大”内涵,凸显小古文的“大”价值。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小目标;小情境;小拓展;《囊萤夜读》
小古文作为古诗文的一部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小古文之“小”,一是文章篇幅之“小”,即字数少、篇幅短、故事精;二是内容难度之“小”,即语言浅显、内容简单、主题单一。与此同时,小古文简洁的语言背后往往蕴含着“大内涵”,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的“大使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目前,小古文教学有三种常见样态。一是解释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解释意思,做到字字落实。二是资料型。教师补充大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导致喧宾夺主,淡化了小古文学习本身。三是专题型。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起点,从背景到个人生平,全方面呈现,将小古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研究专题。上述三种教学样态,没有从小古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出发,导致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重点不清。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有别于初、高中篇幅较长、意蕴丰厚的文言文,它的基本教學定位是“初识”,即初步认识、了解小古文。这要求小古文教学必须切中“小入口”,追求“小目标”“小落点”“小情境”“小拓展”,充分凸显小古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铺垫文化底色方面的价值取向。下面,以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一、制订“小目标”,从读通课文起步
小古文由古代书面语言创作,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小古文首先要能读通课文,继而才有可能读懂内容、读明内涵。教师要根据课标、学情将小古文教学目标落小、落细,从读准字音开始,连字成词,由词及句,将读通课文落到实处。
教学《囊萤夜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读”上下功夫:首先,读准字音。可以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囊”“萤”“胤”“恭”“勤”“博”“贫”“焉”这八个生字,分别标上拼音,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长句子为突破口,做到读不破词,逐步读通读顺。然后,读出停顿。要求学生试着用“/”在文中标出停顿,在交流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停顿方法,引导学生读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的内在节奏。
小古文语言精练,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音韵美。小学生对小古文接触较少,有些陌生。这就需要教师放慢教学节奏,从最基本的读通课文起步,拾级而上,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直至熟读成诵。像上例,教师采用标拼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正确;采用标停顿的方法,帮助学生读节奏。如此,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夯实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当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对读体会,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对读的形式,在角色的互换变化中体会停顿。可以手势辅助,引入音乐指挥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手势打节拍,或拍手或击桌,增强读的节奏感。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立足学生和小古文的实际,防止一味追求形式,导致朗读训练的虚化。
二、找准“小落点”,从读懂意思推进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教学小古文,教师要聚力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读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小古文内容。这就需要聚焦语言文字,找准解读的“小落点”。教师应用好、用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教授方法,先扶后放,逐步使学生读懂小古文内容,为其感悟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打好基础。
教学《囊萤夜读》,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教师将关注的重点从句段转向关键字词。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字词。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旁边做标记,为后续深入理解找到落点。接着,教给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囊”“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组词了解“倦”“贫”的意思,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练”“囊”的意思,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小古文字词的常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字词意思还原画面。在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试着把短文意思说具体、说完整,还原故事画面。由此,学生初步读懂了短文内容,感受到古人的勤奋苦学。
读懂意思是小古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从学生认知、理解的实际出发,提供具体帮助,着力搭建方法支架,帮助学生从读懂意思推进,初步感受古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教学《囊萤夜读》时,教师选好解读的语言落点,借助注释、插图、课后习题等方式,从关键字词开始,由词及句,还原画面,帮助学生了解小古文内容,习得阅读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板书导读,如可以结合短文内容,或提炼关键词句,或画简笔画,用形象直观的板书来增进理解;可以结合插图悟读,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古人当时的场景,形象感悟课文内容;可以构建模型助读,根据课文提炼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句式模型,用情境填空来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创编故事拓读,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合理创编故事,让情节更生动,让细节更饱满。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立足文本内容,防止脱离文本的过度拓展、任意发挥,导致内容理解的泛化。
三、创设“小情境”,从穿越古今深入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如一块磁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能给整节课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回与小古文内容相关的“小情境”中,穿越古今,深化对小古文的理解。
教学《囊萤夜读》,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容,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古文的距离。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情境要素。让学生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为创设情境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丰富情境内容。在明晰情境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细节“以夜继日焉”展开合理想象,补充课文留白,让“夜读”的画面丰富起来,让情境明晰起来。然后,注重营造情境氛围。为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教师出示车胤囊萤夜读的图片,配之以声情并茂的旁白:“在晋朝,有这样一位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的名人,名叫车胤……”在画面的呈现、语言的描述中,车胤囊萤夜读的画面不断具体化,车胤勤奋刻苦的形象逐步丰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大多讲述古代名人事迹,用具体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还原故事场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语言描绘,或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或链接生活,把学生带入小古文的“小情境”中,帮助学生与古人展开心灵的对话,触摸古人高尚的灵魂。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立足小古文。情境的创设不应脱离小古文内容,教师应抓住小古文的关键要素,借助多种形式,把学生引向穿越千年的故事场景之中;二是要表现小古文。教师应借助情境创设表现小古文的基本内涵,让内容饱满起来,让人物鲜活起来,让场景具体起来,真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三是要丰富小古文。小古文中所述内容有的远离学生生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既要基于当时的情境,又要基于学生生活,古为今用,在学生生活与小古文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让久远的故事在当下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丰富小古文的内涵。
四、做好“小拓展”,从传承文化提升
小古文充分彰显着恒久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古文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从小处着眼,适度拓展:可以紧扣关键字词做“小拓展”,深入探究语言的演变,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围绕内容的留白做“小拓展”,还原故事的细节,让学生深入感受古人的君子风范。
教学《囊萤夜读》,教师根据小古文的特点,整合文本资源,相机巧妙拓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首先,在对比中体会小古文特点。在讀懂意思的基础上将文言文和现代文翻译并列出示,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同样的意思古人只用了33个字,今人却需要100多字来表达。由此,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简洁、精炼。接着,在整合中走近人物。教师出示车胤的生平简介,从显名于朝廷,到官至吏部尚书、成为东晋大臣,学生对车胤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然后,在拓展中升华认识。教师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凿壁偷光的匡衡、闻鸡起舞的祖逖、悬梁刺股的苏秦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古人身上获得启发: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为美好的人生打牢基础。
借助“小拓展”,使学生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间,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一是明特点。小古文和当下的表达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古今对比着力体会小古文语言的简洁、精炼、准确。二是明背景。小古文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呈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三是明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在适度拓展中明晰人生哲理,汲取成长力量,体会小古文所包含的深厚文化,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精髓。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小目标;小情境;小拓展;《囊萤夜读》
小古文作为古诗文的一部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小古文之“小”,一是文章篇幅之“小”,即字数少、篇幅短、故事精;二是内容难度之“小”,即语言浅显、内容简单、主题单一。与此同时,小古文简洁的语言背后往往蕴含着“大内涵”,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的“大使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目前,小古文教学有三种常见样态。一是解释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解释意思,做到字字落实。二是资料型。教师补充大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导致喧宾夺主,淡化了小古文学习本身。三是专题型。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起点,从背景到个人生平,全方面呈现,将小古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研究专题。上述三种教学样态,没有从小古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出发,导致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重点不清。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有别于初、高中篇幅较长、意蕴丰厚的文言文,它的基本教學定位是“初识”,即初步认识、了解小古文。这要求小古文教学必须切中“小入口”,追求“小目标”“小落点”“小情境”“小拓展”,充分凸显小古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铺垫文化底色方面的价值取向。下面,以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一、制订“小目标”,从读通课文起步
小古文由古代书面语言创作,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小古文首先要能读通课文,继而才有可能读懂内容、读明内涵。教师要根据课标、学情将小古文教学目标落小、落细,从读准字音开始,连字成词,由词及句,将读通课文落到实处。
教学《囊萤夜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读”上下功夫:首先,读准字音。可以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囊”“萤”“胤”“恭”“勤”“博”“贫”“焉”这八个生字,分别标上拼音,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长句子为突破口,做到读不破词,逐步读通读顺。然后,读出停顿。要求学生试着用“/”在文中标出停顿,在交流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停顿方法,引导学生读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的内在节奏。
小古文语言精练,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音韵美。小学生对小古文接触较少,有些陌生。这就需要教师放慢教学节奏,从最基本的读通课文起步,拾级而上,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直至熟读成诵。像上例,教师采用标拼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正确;采用标停顿的方法,帮助学生读节奏。如此,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夯实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当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对读体会,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对读的形式,在角色的互换变化中体会停顿。可以手势辅助,引入音乐指挥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手势打节拍,或拍手或击桌,增强读的节奏感。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立足学生和小古文的实际,防止一味追求形式,导致朗读训练的虚化。
二、找准“小落点”,从读懂意思推进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教学小古文,教师要聚力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读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小古文内容。这就需要聚焦语言文字,找准解读的“小落点”。教师应用好、用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教授方法,先扶后放,逐步使学生读懂小古文内容,为其感悟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打好基础。
教学《囊萤夜读》,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教师将关注的重点从句段转向关键字词。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字词。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旁边做标记,为后续深入理解找到落点。接着,教给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囊”“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组词了解“倦”“贫”的意思,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练”“囊”的意思,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小古文字词的常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字词意思还原画面。在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试着把短文意思说具体、说完整,还原故事画面。由此,学生初步读懂了短文内容,感受到古人的勤奋苦学。
读懂意思是小古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从学生认知、理解的实际出发,提供具体帮助,着力搭建方法支架,帮助学生从读懂意思推进,初步感受古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教学《囊萤夜读》时,教师选好解读的语言落点,借助注释、插图、课后习题等方式,从关键字词开始,由词及句,还原画面,帮助学生了解小古文内容,习得阅读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板书导读,如可以结合短文内容,或提炼关键词句,或画简笔画,用形象直观的板书来增进理解;可以结合插图悟读,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古人当时的场景,形象感悟课文内容;可以构建模型助读,根据课文提炼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句式模型,用情境填空来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创编故事拓读,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合理创编故事,让情节更生动,让细节更饱满。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立足文本内容,防止脱离文本的过度拓展、任意发挥,导致内容理解的泛化。
三、创设“小情境”,从穿越古今深入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如一块磁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能给整节课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回与小古文内容相关的“小情境”中,穿越古今,深化对小古文的理解。
教学《囊萤夜读》,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容,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古文的距离。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情境要素。让学生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为创设情境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丰富情境内容。在明晰情境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细节“以夜继日焉”展开合理想象,补充课文留白,让“夜读”的画面丰富起来,让情境明晰起来。然后,注重营造情境氛围。为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教师出示车胤囊萤夜读的图片,配之以声情并茂的旁白:“在晋朝,有这样一位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的名人,名叫车胤……”在画面的呈现、语言的描述中,车胤囊萤夜读的画面不断具体化,车胤勤奋刻苦的形象逐步丰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大多讲述古代名人事迹,用具体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还原故事场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语言描绘,或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或链接生活,把学生带入小古文的“小情境”中,帮助学生与古人展开心灵的对话,触摸古人高尚的灵魂。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立足小古文。情境的创设不应脱离小古文内容,教师应抓住小古文的关键要素,借助多种形式,把学生引向穿越千年的故事场景之中;二是要表现小古文。教师应借助情境创设表现小古文的基本内涵,让内容饱满起来,让人物鲜活起来,让场景具体起来,真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三是要丰富小古文。小古文中所述内容有的远离学生生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既要基于当时的情境,又要基于学生生活,古为今用,在学生生活与小古文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让久远的故事在当下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丰富小古文的内涵。
四、做好“小拓展”,从传承文化提升
小古文充分彰显着恒久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古文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从小处着眼,适度拓展:可以紧扣关键字词做“小拓展”,深入探究语言的演变,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围绕内容的留白做“小拓展”,还原故事的细节,让学生深入感受古人的君子风范。
教学《囊萤夜读》,教师根据小古文的特点,整合文本资源,相机巧妙拓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首先,在对比中体会小古文特点。在讀懂意思的基础上将文言文和现代文翻译并列出示,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同样的意思古人只用了33个字,今人却需要100多字来表达。由此,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简洁、精炼。接着,在整合中走近人物。教师出示车胤的生平简介,从显名于朝廷,到官至吏部尚书、成为东晋大臣,学生对车胤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然后,在拓展中升华认识。教师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凿壁偷光的匡衡、闻鸡起舞的祖逖、悬梁刺股的苏秦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古人身上获得启发: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为美好的人生打牢基础。
借助“小拓展”,使学生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间,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一是明特点。小古文和当下的表达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古今对比着力体会小古文语言的简洁、精炼、准确。二是明背景。小古文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呈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三是明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在适度拓展中明晰人生哲理,汲取成长力量,体会小古文所包含的深厚文化,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