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逐级架设“亲近节日习俗”“品味节日内涵”“体验节日生活”三个教学台阶,让学生体验从情感认同、价值追溯到行动落实的攀登过程,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团团圆圆过中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亦渗透关于民歌民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素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编排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就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逐级架设三个教学台阶,让学生体验从情感认同、价值追溯到行动落实的攀登过程,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教学过程
(一)亲近节日习俗
学生对中秋节很熟悉,知道《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相关传说故事,对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亦有体验。由此,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中秋节的习俗呢?
生中秋我们要赏月,要吃中秋晚饭。
生我们要吃月饼……
师你们说得很好!一起来看看中秋圆圆的月亮。
(配乐播放各地中秋月圆图。)
师关于中秋节,谁知道相关的起源故事?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前……
生我还知道吴刚伐桂的故事。
师这些是我国古代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们一起来吃月饼,过中秋。每个小组分到了一个月饼,每个小朋友分一块。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我们先来聊聊月饼的来历和品种。
(师生交流PPT中呈现的各地月餅,教师相机介绍关于月饼的传说故事等。)
师中秋节我们还吃什么呀?
生我还吃过红糖芋头。
师记得它的味道吗?
生很甜、很糯,放了桂花,很香……
师还记得一家人吃中秋团圆饭的情景吗?
生菜很多,还有饮料和老酒……
生要等家人全部到齐再吃
生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很开心。
(二)品味节日内涵
中秋节蕴含着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团圆”是其最主要的文化内涵。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紧接着出示思辨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地思考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师生对话如下: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家是这样过中秋节,我们一起来听《中秋节,团圆夜》的故事。
(播放故事录音,创设中秋节全家人一起等爸爸回家过节的情境。)
师为什么到天黑都要坚持等爸爸回家?
生中秋节过节要一家人在一起。
生过节一家人一个都不少,才最开心。
师听听下面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你更赞同哪个小朋友的做法呢?为什么?
(播放录音,甲说“中秋节去看望爷爷奶奶,给他们送两盒月饼去,陪他们一起吃饭”,乙说“爸妈,中秋节我们去游乐场玩吧!给爷爷奶奶发个微信红包就好,让他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师那中秋节要不要去看望爷爷奶奶?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生要去看爷爷奶奶。中秋节是团圆节,我们要和长辈们团圆。
生中秋节爷爷奶奶盼望与我们团聚,如果不去,他们会伤心的。
师爸爸是医生,他说中秋节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不和家人一起过节了,你赞成吗?
生我虽然很想和爸爸一起过节,但爸爸值班,给病人看病也很重要。
生我也赞成爸爸中秋节工作,因为他是给病人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后其他节日我们可以一起过。
师(出示相关领导、志愿者、爱心人士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孤儿和其他坚守岗位的人们的视频画面)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团聚和思念都是中秋的味道。现在信息发达了,但中秋阖家团圆、孝老爱亲、家庭和美始终是我们要传承的。此外,有国才有家,中秋不仅要小家团圆,也要祖国大家庭的大团圆。
(三)体验节日生活
课尾,教师布置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有仪式感地过中秋节。师生互动如下:
师中秋放假期间,我们开展一次“亲情中秋”活动,请小朋友们和家人一起过节。请看活动要求(出示图1),请与家人一起完成。
内容一:中秋忆月,探秘中秋起源。请搜集中秋起源的传说故事、传统民俗、逸闻趣事,画一幅画。
内容二:中秋思月,感受中秋亲情。以“中秋”为主题,创作、品读儿歌,感悟团圆的幸福。
内容三:中秋赏月,传递中秋温情。与家人一起赏月,并在家人帮助下动手制作月饼和心意卡,至少与一位邻居分享月饼,向他们送去节日祝福。
二、教学思考
本课教学基于学生对中秋节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交流习俗、深化认识、实践体验、升华情感的过程中,创生德行,抵达了认同传统文化、形成家国情怀的学习“远点”。
(一)激活文化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情感认同,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
文化情感认同需要经历了解、认知、认同三个阶段。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有趣传说,唤醒学生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场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各地美轮美奂的中秋圆月图,并配上《明月几时有》。婉转古典的乐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那美好静谧的中秋月圆夜。再通过讲述传奇故事、回顾学生生活中真实体验过的中秋场景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觉、自愿地走近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中秋节的祥和、美好,从而由衷地喜欢并认同这个传统节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思辨情境,实现价值引领
传统节日能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蕴含着内在的精神与价值,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也不断地赋予着传统节日新的意义和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重视传统文化中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的传递,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意义等方面深入挖掘节日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品味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还要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当下所处的时代对接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熟识的生活中,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去思考,在冲突、矛盾、思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澄清价值,建构新的认知。为学生理解和认同的传统文化,才能被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本课中,教师围绕“中秋节一家人要不要团圆”的主题设创设两个思辨情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即使是信息化社会,中秋阖家团圆、孝老爱亲、家庭和美始终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是当下过中秋节仍要传承和坚守的精神。另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有国才有家,中秋不仅要小家团圆,也要祖国大家庭的大团圆。节日要有时代的内涵,要与当下社会相适应,这是中秋团圆内涵的当下表达。在思辨情境中,学生了解到了阖家团圆、亲人团聚是中秋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家庭和亲情的追求和向往;家和万事兴,小家团圆幸福了,国家才能兴旺富强,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华儿女祈求家国团圆平安的美好期盼。
(三)链接课堂内外,自觉跟进行动
道德行动是道德学习的旨归。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仅靠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和熏陶,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够的,必须要引导学生将认知进一步付诸行动。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感兴趣且可以参与的,但又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传统文化可能蕴含的儿童因素的活动。例如,“亲情中秋”活动“团团圆圆过中秋”从“理论版”变为“实践版”,以家庭为主,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和重温中秋,再次品味中秋“团圆”的味道。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绘制儿童画、创作儿童诗;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餅、送月饼……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家的温暖,感受亲情,感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样过中秋,再次强化了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中秋古诗词大会”“中秋习俗活动展”“中秋看望孤寡老人”等多样的实践活动,便于学生对传统节日做出独特的诠释和演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回归儿童立场,以学生发展需求开展活动,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在亲近、品味和体验中走进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教育顺应学生生命成长,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华娟.用儿童的视角“过节”——小学品德课“传统节日”教学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
[2] 姚玉琴,卞小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9(8).
[3]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8).备课贴士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团团圆圆过中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亦渗透关于民歌民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素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编排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就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逐级架设三个教学台阶,让学生体验从情感认同、价值追溯到行动落实的攀登过程,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教学过程
(一)亲近节日习俗
学生对中秋节很熟悉,知道《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相关传说故事,对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亦有体验。由此,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中秋节的习俗呢?
生中秋我们要赏月,要吃中秋晚饭。
生我们要吃月饼……
师你们说得很好!一起来看看中秋圆圆的月亮。
(配乐播放各地中秋月圆图。)
师关于中秋节,谁知道相关的起源故事?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前……
生我还知道吴刚伐桂的故事。
师这些是我国古代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们一起来吃月饼,过中秋。每个小组分到了一个月饼,每个小朋友分一块。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我们先来聊聊月饼的来历和品种。
(师生交流PPT中呈现的各地月餅,教师相机介绍关于月饼的传说故事等。)
师中秋节我们还吃什么呀?
生我还吃过红糖芋头。
师记得它的味道吗?
生很甜、很糯,放了桂花,很香……
师还记得一家人吃中秋团圆饭的情景吗?
生菜很多,还有饮料和老酒……
生要等家人全部到齐再吃
生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很开心。
(二)品味节日内涵
中秋节蕴含着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团圆”是其最主要的文化内涵。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紧接着出示思辨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地思考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师生对话如下: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家是这样过中秋节,我们一起来听《中秋节,团圆夜》的故事。
(播放故事录音,创设中秋节全家人一起等爸爸回家过节的情境。)
师为什么到天黑都要坚持等爸爸回家?
生中秋节过节要一家人在一起。
生过节一家人一个都不少,才最开心。
师听听下面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你更赞同哪个小朋友的做法呢?为什么?
(播放录音,甲说“中秋节去看望爷爷奶奶,给他们送两盒月饼去,陪他们一起吃饭”,乙说“爸妈,中秋节我们去游乐场玩吧!给爷爷奶奶发个微信红包就好,让他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师那中秋节要不要去看望爷爷奶奶?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生要去看爷爷奶奶。中秋节是团圆节,我们要和长辈们团圆。
生中秋节爷爷奶奶盼望与我们团聚,如果不去,他们会伤心的。
师爸爸是医生,他说中秋节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不和家人一起过节了,你赞成吗?
生我虽然很想和爸爸一起过节,但爸爸值班,给病人看病也很重要。
生我也赞成爸爸中秋节工作,因为他是给病人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后其他节日我们可以一起过。
师(出示相关领导、志愿者、爱心人士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孤儿和其他坚守岗位的人们的视频画面)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团聚和思念都是中秋的味道。现在信息发达了,但中秋阖家团圆、孝老爱亲、家庭和美始终是我们要传承的。此外,有国才有家,中秋不仅要小家团圆,也要祖国大家庭的大团圆。
(三)体验节日生活
课尾,教师布置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有仪式感地过中秋节。师生互动如下:
师中秋放假期间,我们开展一次“亲情中秋”活动,请小朋友们和家人一起过节。请看活动要求(出示图1),请与家人一起完成。
内容一:中秋忆月,探秘中秋起源。请搜集中秋起源的传说故事、传统民俗、逸闻趣事,画一幅画。
内容二:中秋思月,感受中秋亲情。以“中秋”为主题,创作、品读儿歌,感悟团圆的幸福。
内容三:中秋赏月,传递中秋温情。与家人一起赏月,并在家人帮助下动手制作月饼和心意卡,至少与一位邻居分享月饼,向他们送去节日祝福。
二、教学思考
本课教学基于学生对中秋节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交流习俗、深化认识、实践体验、升华情感的过程中,创生德行,抵达了认同传统文化、形成家国情怀的学习“远点”。
(一)激活文化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情感认同,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
文化情感认同需要经历了解、认知、认同三个阶段。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有趣传说,唤醒学生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场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各地美轮美奂的中秋圆月图,并配上《明月几时有》。婉转古典的乐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那美好静谧的中秋月圆夜。再通过讲述传奇故事、回顾学生生活中真实体验过的中秋场景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觉、自愿地走近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中秋节的祥和、美好,从而由衷地喜欢并认同这个传统节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思辨情境,实现价值引领
传统节日能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蕴含着内在的精神与价值,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也不断地赋予着传统节日新的意义和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重视传统文化中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的传递,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意义等方面深入挖掘节日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品味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还要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当下所处的时代对接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熟识的生活中,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去思考,在冲突、矛盾、思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澄清价值,建构新的认知。为学生理解和认同的传统文化,才能被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本课中,教师围绕“中秋节一家人要不要团圆”的主题设创设两个思辨情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即使是信息化社会,中秋阖家团圆、孝老爱亲、家庭和美始终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是当下过中秋节仍要传承和坚守的精神。另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有国才有家,中秋不仅要小家团圆,也要祖国大家庭的大团圆。节日要有时代的内涵,要与当下社会相适应,这是中秋团圆内涵的当下表达。在思辨情境中,学生了解到了阖家团圆、亲人团聚是中秋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家庭和亲情的追求和向往;家和万事兴,小家团圆幸福了,国家才能兴旺富强,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华儿女祈求家国团圆平安的美好期盼。
(三)链接课堂内外,自觉跟进行动
道德行动是道德学习的旨归。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仅靠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和熏陶,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够的,必须要引导学生将认知进一步付诸行动。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感兴趣且可以参与的,但又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传统文化可能蕴含的儿童因素的活动。例如,“亲情中秋”活动“团团圆圆过中秋”从“理论版”变为“实践版”,以家庭为主,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和重温中秋,再次品味中秋“团圆”的味道。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绘制儿童画、创作儿童诗;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餅、送月饼……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家的温暖,感受亲情,感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样过中秋,再次强化了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中秋古诗词大会”“中秋习俗活动展”“中秋看望孤寡老人”等多样的实践活动,便于学生对传统节日做出独特的诠释和演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回归儿童立场,以学生发展需求开展活动,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在亲近、品味和体验中走进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教育顺应学生生命成长,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华娟.用儿童的视角“过节”——小学品德课“传统节日”教学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
[2] 姚玉琴,卞小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9(8).
[3]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8).备课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