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音韵,成于意象,归于意境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om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该视“体”而教,抓住古诗词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抓住了古诗词教学的要领。古诗词教学可以从音韵、意象、意境三个维度入手:起于音韵,在诵读涵泳中同情共振;成于意象,在比较联结中意会情志;归于意境,在虚实相映中物我相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音韵;意象;意境;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应该视“体”而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诗要有诗的教法”,抓住古诗词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抓住了古诗词教学的要领。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一课为例,在把握古诗词文体特质的基础上,从音韵、意象、意境三个维度,谈谈古诗词教学。
  一、起于音韵,在诵读涵泳中同情共振
  古诗词用字考究,句式或对仗齐整或长短错落,具有音韵之美。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便是诵读吟咏,诵而读之,吟而咏之,如此,方能领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感。
  (一)眷注字节,咂摸音韵的情趣
  古诗词的每一个字节都经过诗人的斟酌锤炼,都流淌着诗人的情味、趣味和品味。我们读诗,倘能留心每一个字节的音韵,细细咂摸,便能在诵读古诗词时“把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
  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句中的“肥”字颇值得细细推敲。“肥”有肥美之意,极写杏子形之饱满与味之香甜。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肥”字带给自己的细腻感受。在学生掂量出杏子很大、很饱满之际,我顺势提问:想象一下,这杏子给你怎样的感受?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杏子?通过潜心诵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肉嘟嘟的”“肉肉的,而且很有弹性”“很可爱”“很肥美”……简简单单一个“肥”字,激荡起学生满满的舌尖记忆与情趣享受。为何如此?根源在于“肥”(féi)乃扬声,读在嘴里,上扬的嘴角如品杏之四溢芳香;记在心里,一个个肥美的杏子仿佛跃然于胸。
  (二)置换比读,感受音韵的和谐
  无韵不成诗。古诗词的创作尤其讲究“合辙押韵”,这是古诗词区别于众多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邦维尔在《法国诗学》中说道:“我们听诗时,只听到押韵脚的一个字,诗人所想产生的影响也全由这个韵脚字酝酿出来。”教师习惯直奔诗意、诗情,在韵脚分析上却浅尝辄止,忽略了韵脚之于古诗词情意表达的重要性。教学《清平乐·村居》,我没有止步于让学生知晓“押何韵”,而是引着学生向前走一步——
  师如果将“茅檐低小”置换成“茅檐低矮”,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阕,有什么感觉?
  生读起来有些别扭,不够流畅。因为这里的“小”和“草”“好”“媪”韵母相同,读起来押韵,而用“矮”就显得有点突兀。
  师这首词押“ao”韵,用“小”使整首词读起来更有律动感。那么,为什么要押“ao”韵呢?
  (学生茫然。)
  师默念“小”“草”“好”“媪”这四个韵脚字,这四个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读起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读着读着,心情好像也变好了。
  师是啊,押“ao”韵的这四个字激活了我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首词的上阕向我们展现的,也正是老翁和老妇温馨、静谧而又美好的生活。所以,“小”“草”“好”“媪”这四个韵脚字,安排得多恰当、多精妙啊!
  上述教学没有局限于让学生知晓韵脚,而是通过进一步置换韵脚,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与比较中“钻”进韵脚,挖掘其中传递的声音意味,深入体会韵脚之于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三)把握节奏,触摸音韵的脉搏
  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对仗也好,长短句交错也罢,起起伏伏之间无不彰显诗词独有的节奏。当然,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节奏,须知节奏因诗者的情绪而起,也因诗者的情绪而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句,词性相同、内容相对,读来节奏轻快,氤氲着诗人范成大对乡村田园的歌咏。《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长短句交错,洋溢着词人见此情景时的欢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顿挫之处反复吟咏,随着诗词的节奏触摸诗词的脉搏,捕捉那脉搏里跃动的诗情画意。
  二、成于意象,在比较联结中意会情志
  意象是诗词最基本的审美单位,是客观对象和诗人感情的相遇。古诗词教学,更应扣住“意象”这把钥匙,引领学生轻启诗人的情意之门。
  (一)联结生活,打开意象记忆
  学生关于意象的本初记忆,是其理解诗词的重要“原结构”。谈及《宿新市徐公店》,自然绕不开“黄蝶”这一重要意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几乎每一个孩童都见过蝴蝶,也都有过追蝴蝶的体验。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畅聊追捕蝴蝶的经历。多数学生更像《所见》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牧童,耐心地等待蝴蝶落定在某处,再伺机捏住或捂住。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孩子,却一路疾跑着追赶蝴蝶。当学生带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去读这句话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那个只顾着撒腿狂追蝴蝶的孩童,多么单纯、多么天真、多么烂漫!
  (二)溯源比对,体会意象之妙
  不同的意象会营造出全然不同的境界,当我们无法确认意象是否妥帖时,可以试着挖掘意象的原生形态,在二者的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意象的精妙。《清平乐·村居》一词中,象征安定而谐和的意象“溪”出现了三次,初读难免有重复之感。联系生活经验再读,会发现,“地上青青草” “大兒锄豆河东” “屋前卧剥莲蓬”同样符合客观实际。反复出现“溪”字究竟有何深意呢?请看教学片段——
  师见过小溪吗?溪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外婆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溪,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玩,小溪长长的,溪水也很清澈,特别美。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小溪,溪水凉凉的,夏天光着脚丫在里面走,感觉神清气爽!   师小溪,总给人以缓缓的、舒畅的、祥和的感觉。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一共有多少个“溪”字?
  生一共有三个“溪”!
  师一首词里有重复的字词或者语句,似乎不太妥当。我把含有“溪”字的句子全都改掉了。(出示:地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河东 屋前卧剥莲蓬)放回原句中读,你喜欢这样的改动吗?
  生“溪”给人感觉很舒缓、很柔软,换成其他的词语就显得有些不和谐。
  师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事连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溪”寓示着安定祥和,连续三次出现“溪”,可见辛弃疾对国家安宁、百姓安居的生活是多么向往!
  三、归于意境,在虚实相映中物我相融
  仅仅把握音韵、体会意象,远非诗词阅读的全部。每一首诗词都自成一种境界。古诗词教学可以采取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内部,融入诗词意境。
  (一)在情境假设中融入诗词意境
  教学古诗词时应巧妙地在诗词语言留白处假设情境,调动学生所有的生活经验,挖掘那些隐匿在诗词背后的意境。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中的“无处寻”,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我请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中的孩童,请他们融入诗歌意境,想象在蝴蝶“无处寻”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化身为那个追蝶而不得的孩子:有的觉得无所谓,有的则坐在地上大哭,还有的则下定决心非得“寻”出那只蝴蝶来……当下的学生和诗里的儿童相距千年,但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达到彼此的情意相通。
  (二)在图景想象中玩味诗词意境
  古诗词的意象可以激活学生内心的无数图景,化诗词语言为一幅画,乃至一幕戏。那画作或戏景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使其神魂为之钩摄,最终达到“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的相融境界。不过,想象人人都会,想象的路子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秘密。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我这样点拨学生多角度想象“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一句展现的图景:
  1.从视听角度想象。夏日日长,农家小院除了蝉虫的鸣叫,显得冷冷清清,人们全在田间地头忙碌,只能见到蜻蜓和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
  2.从景物层次角度想象。上有烈日当空,下有虫蝶飞舞、篱落静立,整个画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从动静角度想象。动景如蜻蜓、蝴蝶、蝉虫等,静景如小院、篱笆、绿树、太阳等,学生尽情地想象动景与静景,别有风趣。
  4.从远近角度想象。远看勾勒景物轮廓,近看刻画景物细腻之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因为多角度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融入了诗者描绘的图景世界,物我两相忘。
  (三)在入情吟咏中体悟诗词意境
  诗人的情意融化在诗词之中,在深入理解詩词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诗词对话,与诗词背后的“人”对话,进而入情吟咏,使其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样,古诗词的全部意蕴才有可能在唇齿之间一点点化开,最终融为他们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在学生诵读入情之时,播一曲与诗词主题、语言、节奏等全息贴合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诵读锦上添花,还可以为学生铺设通往诗词意境的桥梁。如在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时,我播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溪水哗哗、鸟飞虫鸣……音乐响起之时,千百年前的那条“溪”仿佛流入课堂,我能明显地发现,学生顿时屏息凝神,沉入了诗词的意境之中。此刻的诵读,是融入了学生生命体验的诵读,更是融通学生与词人彼此心灵的诵读。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创造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其效度则能清晰地反映其思维发展的广度及深度。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课堂中每个任务的设计、教师的每句话都应有价值。通过课堂观察在课堂中儿童创造的信息及其效度,更是能让教师站在最真实的学生立场来思考、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關键词:儿童创造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效度评价  儿童创造的信息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的最佳反馈,更是教师改进课堂教
期刊
摘要: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逐级架设“亲近节日习俗”“品味节日内涵”“体验节日生活”三个教学台阶,让学生体验从情感认同、价值追溯到行动落实的攀登过程,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团团圆圆过中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期刊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是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心灵成长”主题的统辖下,从人性与道德入手,剖析大卫的成长与七个家庭的关系,可以发现,道德是个体成长、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教化的标准,彰显小说中“行善与爱”的主题与道德引领。  关键词:高尚人格道德整本书阅读《大卫·科波菲尔》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分别是《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百年孤
期刊
摘要:诗歌的备课要经历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转化的过程。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第二阶段,字斟句酌,读懂字面意思;第三阶段:查找文献资料,深度解读诗文。读懂文本之后的教学转化有两个着力点,一是“玩”出语言的味道,二是“唱”出情感的新意。  关键词:诗歌备课文本解读教学转化《过故人庄》  选择唐诗作为备课的课例,对我而言是极具挑战的。一则,本人对诗歌研究不多,在课堂实践中也没
期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我们小点儿声》一课观察主题设定为“评价信息的有效收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什么样的评价信息?从哪里收集评价信息?怎样收集评价信息?”三个问题展开。教师在师生对话、实践活动、合理分析中,提取、生成并使用有效的评价信息,做到了多种渠道收集评价信息,需进一步利用有效的评价信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评价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察报告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道德与法治是
期刊
摘要:初中阶段“正数和负数”的教学是小学阶段负数概念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而非简单的重复。这是数学课程教材内容编排“螺旋上升”理念的体现。然而,很多初中教师把负数的概念当作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无视学生在小学已经有了负数概念的学习基础。对此,结合课标要求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对小学阶段负数概念教学和初中阶段“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作出不同的认知定位。由此,针对初中阶段“正数和负数”教学的“明晰正负符号与
期刊
摘要:为串起课堂美术创作活动,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叶子片片》一课巧用“画一画”小练笔、“点线装饰”小练笔、“印章添画”小练笔,让学生欣赏落叶之美丽,感悟落叶之妙用,发现落叶之新生。这几次小练笔目标关联、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难易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为练笔而练笔”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美术创作。  关键词:小练笔;美术创作;《叶子片片》;“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可以基于知识关联设计体现思维脉络的问题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有序思考,建立知识体系,学会思维方法。教学《分式》一课,基于分式与分数及整式的关联,设计体现类比思想以及一类代数对象研究基本路径的问题链。这样的问题链设计还体现了“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立足感性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抽象概念”的立意。  关键词:《分式》;问题链;知识关联;思维脉络;类比  数
期刊
摘要:“U型学习”包含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三个阶段。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依托历史细节,以现场的事件折射实现还原与下沉, 以可证的事实逻辑引导体验与探究, 以多重的时空语境推动反思与上浮,是历史“U型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  关键词:“U型学习”;事件折射;事实逻辑;时空语境  “U型学习”是对杜威经验教学过程理论的概括,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
期刊
摘要:评价信息收集随认知迭代而动态进阶。在认知1.0阶段,评价信息收集对应知识的获取,即“What(是什么)”层面的评价信息;到认知2.0阶段,评价信息收集指向成长为更高阶的理解与运用,即“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层面的评价信息;到认知3.0阶段,基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评价信息收集对认知发展提出“应变”要求,它要求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任务中,灵活应对、迁移、创新,即收集“If wh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