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是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心灵成长”主题的统辖下,从人性与道德入手,剖析大卫的成长与七个家庭的关系,可以发现,道德是个体成长、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教化的标准,彰显小说中“行善与爱”的主题与道德引领。
关键词:高尚人格道德整本书阅读《大卫·科波菲尔》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分别是《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百年孤独》和《老人与海》。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描写同名主人公一生命运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容量巨大,内涵非常丰富。如何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文学巨著的教学,引领学生体察千变万化的人类心灵,感受多样化的小说风格,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等多方面把握小说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小说鉴赏的能力?在“心灵成长”主题的统辖下,笔者将《大卫·科波菲尔》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大卫的成长对于学生的启示与引领。大卫从小成了孤儿,受尽欺负与冷遇;他天真幼稚,曾被假象欺骗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他遇到过忠实的朋友,也目睹了骇人听闻的出卖;他受命运的捉弄,在颠簸的一生中,多少次险些沉沦,但始终保持着纯朴正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大卫一步步的成长,狄更斯探索了人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命题。因此,在综合考量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后,笔者从人性与道德入手,展开此次《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阅读教学。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所谓“多元”,是指小说是由多个叙事单元组合而成的。故事本身是完整的,具有自己大致稳定的人物、比较完整的情节和一定的思想意义。同时,很多故事并不包含在其他任何一个故事之中,而是单独存在,与其他故事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狄更斯小说中的叙事单元又是“整一”的。它们相互联系、交叉、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小说的整一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各个叙事单元的人物通过错综复杂的联系串联而成的。
福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写道:“狄更斯的书属于他所谓的‘人物小说’一类。这类小说在形式上与其说接近戏剧,不如说更接近芭蕾舞。因为在一个戏剧里,人物是要变化发展的;而在舞蹈里,人物只在空间中移动……一群人物和谋德斯通联系在一起;另一群和亚茅斯联系在一起;另一群和萨伦学堂;另一群和杜佛和坎持伯雷联系在一起。随着主人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每一组就进行舞蹈。到了小说结束时,我们对于这每一个规定好的精彩演出的节目都很熟悉了。”因此在《大卫·科被菲尔》中,小说叙述的重点不在大卫本人而在他周围的世界,以大卫为叙述者,通过人物“舞蹈式”的空间移动,串联起了七个家庭。
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与参与,叙述了谋德斯通、佩格蒂、威克菲尔、米考伯、斯蒂福斯、希普、贝特西姨婆等七个家庭的故事,而大卫本人的经历、性格则在与这些家庭及其成员的交往关系中表现出来,大卫也在与这些人物的相处中,一步步地成长、成熟。因此,可以说,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讨论的是大卫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性与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一、个体成长:人物命运以道德品质为准绳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道德是评判人物的基本标准。当我们梳理出的大卫与七个家庭的关联后,便会发现,以上七个家庭中存在着鲜明的二元对立。其中,科波菲尔一家、佩格蒂一家、贝特西姨婆一家是正面人物,斯蒂福斯一家和米考伯一家是中间人物,谋德斯通一家和希普一家是反面人物。而狄更斯确定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标准便是道德。
正面人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呢?贝特西姨婆曾经嘱咐大卫:“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免除这三种罪恶,特洛,我可以永远对你怀抱希望。”姨婆的这句叮嘱堪称小说的点睛之笔,卑劣、作假、残忍的反面是高尚、诚实、仁爱,而这三点是狄更斯道德体系的核心。狄更斯小说中的完美的正面人物基本都有这三种品质,反面人物都违反这些道德原则,中间人物则兼具好与坏两种道德因素。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狄更斯的笔下,人物的道德与人物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狄更斯强调扬善惩恶,他不能容忍道德低劣者有幸福的结局,他总是把好的命运赋予那些道德上的正面人物。如果把人物的道德與人物的命运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将《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重点人物填入坐标系中,就会得到如图1所示的人物道德与命运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1就会发现,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命运一般是与其道德品质成正比的:道德正,命运也为正,如小说中的特雷德尔,靠自己的勤奋获得了成功和幸福;道德负,命运也为负,像斯蒂福斯最终死亡,希普和克里克尔进了监狱;少数人物道德为正,而命运为负,如汉姆,他与暴风雨搏斗救人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但道德为负的,命运上很少为正,这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身上其他层次的因素可以变化,但基本道德却是不会变换的。从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本质便被确定下来,而人物本质的确定化导致了人物性格静止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发展没有根本的质变,只有量变和部分的质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讨论和争鸣的是:浓厚的道德因素会不会导致人物的“扁平”?
二、人际交往:为人处世以绝对利他为原则
除了个体人生发展中的道德自觉外,大卫从一个命运悲惨的孤儿成长为事业有成、家庭有爱的作家,这与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影响密不可分。《大卫·科波菲尔》让我们极其难忘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绝对利他性。
整本书中,七个家庭与大卫的交往如图2所示。
上述关系中,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是,佩格蒂一家和贝特西姨婆对大卫的道德引领。
大卫被毒打关禁闭的时候,佩格蒂深夜偷偷溜到大卫的门外,去看望大卫,隔着一扇门用最不易察觉的声音对大卫说一些体贴疼惜的话;因为吻不到大卫,佩格蒂只能不舍地吻了吻锁孔。老渔民佩格蒂收容了孤儿、寡妇组成了新的家庭。这一家人展现出了淳朴、善良、无私的品性。 贝特西姨婆的爱与教导让她在大卫的成长中充当了类似“父亲”的角色。“我父亲曾经多次说起,说我姨婆的行为举止,跟常人颇不相同。”“她一直坐在石子铺的小径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我。一见我开始放声大哭起来,她便急忙站起身子,揪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小客厅。她到了那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一个高柜子的锁,拿出好几个瓶子,把瓶子里的东西各往我嘴里倒了一些。我想,这些瓶子她一定是随便拿的,因为她倒进我嘴里的东西,我尝出有茴香水、鱼酱、色拉调料。”这样一个穿戴古怪、举止古怪的人,对待大卫,却表现得非常仁慈、高尚。当孤苦无告的大卫来投奔时,她收留了大卫,并送他到伦敦的好学校去读书;当前来造访的谋得斯通说大卫怪僻、叛逆、脾气横暴,又不听话,不服管教,逃避了他的朋友和体面的职业时,姨婆愤怒地谴责了他们对大卫的虐待;在大卫谋职时,她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在律师事务所谋了个见习生的位置。在她的抚养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位著名作家。而在姨婆的道德影响下,大卫也能用善良、真诚、仁慈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狄克是贝特西姨婆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把他当作疯子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特西姨婆出于高尚的同情心挺身而出,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善良、最随和的人,每逢有大的事情都坚持要他在场,并正式地把他介绍给客人。每次需要拿主意的时候,贝特西姨婆都会征求他的意见,并欢欣鼓舞地采纳他的意见。正是贝特西姨婆的鼓励、赏识和尊重,狄克才具有了健全的人格,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也影响了大卫。到姨婆家不久,大卫就与狄克成了好朋友,他发现了狄克的善良和真诚。
狄更斯用孩子的眼睛看狄克先生,也让我们获得一种体恤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这大概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要义吧。
三、社会教化:理想社会以道德完美为榜样
《大卫·科波菲尔》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英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根据自己的利益规范人们的行为,英国资产阶级祭出了“道德”这个法宝。但是,英国统治阶级提倡的道德是一码事,他们实际遵循的道德又是另一码事。比如,小说中对于教育的描写,萨伦学堂对学生的打骂;英国法庭与监狱的黑暗,法制人员的腐败等。
《大卫·科波菲尔》对于希普的描写极其成功,我们时时能感受到那双湿漉漉的瘦长的手,听到他的口头禅“我很卑贱”。而希普是如何变坏的呢?狄更斯告诉了我们:“一个处在我这种地位的人,卑微是有道理的,这一点你考虑得太少了!我父亲跟我都是在慈善学校受的教育,我母亲也是慈善机构出身。他们从早到晚教我们的都是谦卑——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我们对这位要自认卑微,对那位要自认卑微;在这儿要脱帽,在那儿要鞠躬。永远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在比我们高级的人面前,永远要低声下气。比我们高级的人可真多啊!我父亲由于谦卑,得到班长奖章。我也是这样。我父亲靠了自认卑微,做上了一个教堂的小职员。在上流人中间,他有着行为循规蹈矩的名声,所以他们决定拉他一把。‘要自认卑微,乌利亚,’父亲对我说,‘这样你才会发迹’。这是学校里再三叮嘱你我的,也是最有用处的。要自认卑微,……‘人家喜欢待在你上头,’我父亲说,‘那你就留在下头好了’。直到现在,我一直都自认非常卑微,科波菲尔少爷,不过我也得到一点权力了!”
希普的变坏,与他的出身、地位、他所处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狄更斯通过他的原生家庭试图告诉我们,他是英国慈善机构结下的毒果:施舍使受施者屈辱,导致仇恨与报复。因此,我们要从道德角度批判希普的行为,更要看到社会秩序、社会制度和整个社会道德的不完善。
《大卫·科波菲尔》中也有一些美好的小圈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它们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比如佩格蒂小圈子,在实践中他们既没涉足政治活动,也没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然而,他们仁慈、善良、忠诚、慷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狄更斯用大量类似的事实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理想世界的雏形,一个道德完美的榜样,以供世人仿效。狄更斯相信衣衫褴褛的人们也会呈现美德,像穿紫着红的人一样。“我相信每天吃最小的一块面包的最穷苦的穷人,也多少会欣赏美德和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我相信美德有时穿着鞋,有时也会赤着脚。我相信美德通常在小街陋巷中,而不是在厅堂里。”他呼吁培养人们的“健康的原则性,优良的品质、希望、信心和仁慈”,号召人们“当众揭露各种各样的卑鄙、虚假、残暴和压迫”。这些观点和信念,成为他的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他努力在小说中把它们表现出来,以实现对社会的教化。
从对《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千万不要伤害那些在一切情况下,不管他们穿戴什么服饰,在一切时代里都茁壮成长着的脆弱心灵。相信人性、怜悯和宽恕是人们身上最美好的美德;相信亲密、豪爽、温情和眼泪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评价其为“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也会懂得,在生活的苦难面前,选择做一个好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宋兆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 赵炎武.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各抒己见
关键词:高尚人格道德整本书阅读《大卫·科波菲尔》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分别是《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百年孤独》和《老人与海》。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描写同名主人公一生命运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容量巨大,内涵非常丰富。如何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文学巨著的教学,引领学生体察千变万化的人类心灵,感受多样化的小说风格,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等多方面把握小说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小说鉴赏的能力?在“心灵成长”主题的统辖下,笔者将《大卫·科波菲尔》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大卫的成长对于学生的启示与引领。大卫从小成了孤儿,受尽欺负与冷遇;他天真幼稚,曾被假象欺骗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他遇到过忠实的朋友,也目睹了骇人听闻的出卖;他受命运的捉弄,在颠簸的一生中,多少次险些沉沦,但始终保持着纯朴正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大卫一步步的成长,狄更斯探索了人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命题。因此,在综合考量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后,笔者从人性与道德入手,展开此次《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阅读教学。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所谓“多元”,是指小说是由多个叙事单元组合而成的。故事本身是完整的,具有自己大致稳定的人物、比较完整的情节和一定的思想意义。同时,很多故事并不包含在其他任何一个故事之中,而是单独存在,与其他故事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狄更斯小说中的叙事单元又是“整一”的。它们相互联系、交叉、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小说的整一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各个叙事单元的人物通过错综复杂的联系串联而成的。
福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写道:“狄更斯的书属于他所谓的‘人物小说’一类。这类小说在形式上与其说接近戏剧,不如说更接近芭蕾舞。因为在一个戏剧里,人物是要变化发展的;而在舞蹈里,人物只在空间中移动……一群人物和谋德斯通联系在一起;另一群和亚茅斯联系在一起;另一群和萨伦学堂;另一群和杜佛和坎持伯雷联系在一起。随着主人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每一组就进行舞蹈。到了小说结束时,我们对于这每一个规定好的精彩演出的节目都很熟悉了。”因此在《大卫·科被菲尔》中,小说叙述的重点不在大卫本人而在他周围的世界,以大卫为叙述者,通过人物“舞蹈式”的空间移动,串联起了七个家庭。
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与参与,叙述了谋德斯通、佩格蒂、威克菲尔、米考伯、斯蒂福斯、希普、贝特西姨婆等七个家庭的故事,而大卫本人的经历、性格则在与这些家庭及其成员的交往关系中表现出来,大卫也在与这些人物的相处中,一步步地成长、成熟。因此,可以说,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讨论的是大卫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性与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一、个体成长:人物命运以道德品质为准绳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道德是评判人物的基本标准。当我们梳理出的大卫与七个家庭的关联后,便会发现,以上七个家庭中存在着鲜明的二元对立。其中,科波菲尔一家、佩格蒂一家、贝特西姨婆一家是正面人物,斯蒂福斯一家和米考伯一家是中间人物,谋德斯通一家和希普一家是反面人物。而狄更斯确定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标准便是道德。
正面人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呢?贝特西姨婆曾经嘱咐大卫:“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免除这三种罪恶,特洛,我可以永远对你怀抱希望。”姨婆的这句叮嘱堪称小说的点睛之笔,卑劣、作假、残忍的反面是高尚、诚实、仁爱,而这三点是狄更斯道德体系的核心。狄更斯小说中的完美的正面人物基本都有这三种品质,反面人物都违反这些道德原则,中间人物则兼具好与坏两种道德因素。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狄更斯的笔下,人物的道德与人物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狄更斯强调扬善惩恶,他不能容忍道德低劣者有幸福的结局,他总是把好的命运赋予那些道德上的正面人物。如果把人物的道德與人物的命运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将《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重点人物填入坐标系中,就会得到如图1所示的人物道德与命运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1就会发现,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命运一般是与其道德品质成正比的:道德正,命运也为正,如小说中的特雷德尔,靠自己的勤奋获得了成功和幸福;道德负,命运也为负,像斯蒂福斯最终死亡,希普和克里克尔进了监狱;少数人物道德为正,而命运为负,如汉姆,他与暴风雨搏斗救人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但道德为负的,命运上很少为正,这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身上其他层次的因素可以变化,但基本道德却是不会变换的。从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本质便被确定下来,而人物本质的确定化导致了人物性格静止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发展没有根本的质变,只有量变和部分的质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讨论和争鸣的是:浓厚的道德因素会不会导致人物的“扁平”?
二、人际交往:为人处世以绝对利他为原则
除了个体人生发展中的道德自觉外,大卫从一个命运悲惨的孤儿成长为事业有成、家庭有爱的作家,这与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影响密不可分。《大卫·科波菲尔》让我们极其难忘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绝对利他性。
整本书中,七个家庭与大卫的交往如图2所示。
上述关系中,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是,佩格蒂一家和贝特西姨婆对大卫的道德引领。
大卫被毒打关禁闭的时候,佩格蒂深夜偷偷溜到大卫的门外,去看望大卫,隔着一扇门用最不易察觉的声音对大卫说一些体贴疼惜的话;因为吻不到大卫,佩格蒂只能不舍地吻了吻锁孔。老渔民佩格蒂收容了孤儿、寡妇组成了新的家庭。这一家人展现出了淳朴、善良、无私的品性。 贝特西姨婆的爱与教导让她在大卫的成长中充当了类似“父亲”的角色。“我父亲曾经多次说起,说我姨婆的行为举止,跟常人颇不相同。”“她一直坐在石子铺的小径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我。一见我开始放声大哭起来,她便急忙站起身子,揪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小客厅。她到了那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一个高柜子的锁,拿出好几个瓶子,把瓶子里的东西各往我嘴里倒了一些。我想,这些瓶子她一定是随便拿的,因为她倒进我嘴里的东西,我尝出有茴香水、鱼酱、色拉调料。”这样一个穿戴古怪、举止古怪的人,对待大卫,却表现得非常仁慈、高尚。当孤苦无告的大卫来投奔时,她收留了大卫,并送他到伦敦的好学校去读书;当前来造访的谋得斯通说大卫怪僻、叛逆、脾气横暴,又不听话,不服管教,逃避了他的朋友和体面的职业时,姨婆愤怒地谴责了他们对大卫的虐待;在大卫谋职时,她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在律师事务所谋了个见习生的位置。在她的抚养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位著名作家。而在姨婆的道德影响下,大卫也能用善良、真诚、仁慈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狄克是贝特西姨婆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把他当作疯子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特西姨婆出于高尚的同情心挺身而出,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善良、最随和的人,每逢有大的事情都坚持要他在场,并正式地把他介绍给客人。每次需要拿主意的时候,贝特西姨婆都会征求他的意见,并欢欣鼓舞地采纳他的意见。正是贝特西姨婆的鼓励、赏识和尊重,狄克才具有了健全的人格,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也影响了大卫。到姨婆家不久,大卫就与狄克成了好朋友,他发现了狄克的善良和真诚。
狄更斯用孩子的眼睛看狄克先生,也让我们获得一种体恤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这大概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要义吧。
三、社会教化:理想社会以道德完美为榜样
《大卫·科波菲尔》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英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根据自己的利益规范人们的行为,英国资产阶级祭出了“道德”这个法宝。但是,英国统治阶级提倡的道德是一码事,他们实际遵循的道德又是另一码事。比如,小说中对于教育的描写,萨伦学堂对学生的打骂;英国法庭与监狱的黑暗,法制人员的腐败等。
《大卫·科波菲尔》对于希普的描写极其成功,我们时时能感受到那双湿漉漉的瘦长的手,听到他的口头禅“我很卑贱”。而希普是如何变坏的呢?狄更斯告诉了我们:“一个处在我这种地位的人,卑微是有道理的,这一点你考虑得太少了!我父亲跟我都是在慈善学校受的教育,我母亲也是慈善机构出身。他们从早到晚教我们的都是谦卑——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我们对这位要自认卑微,对那位要自认卑微;在这儿要脱帽,在那儿要鞠躬。永远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在比我们高级的人面前,永远要低声下气。比我们高级的人可真多啊!我父亲由于谦卑,得到班长奖章。我也是这样。我父亲靠了自认卑微,做上了一个教堂的小职员。在上流人中间,他有着行为循规蹈矩的名声,所以他们决定拉他一把。‘要自认卑微,乌利亚,’父亲对我说,‘这样你才会发迹’。这是学校里再三叮嘱你我的,也是最有用处的。要自认卑微,……‘人家喜欢待在你上头,’我父亲说,‘那你就留在下头好了’。直到现在,我一直都自认非常卑微,科波菲尔少爷,不过我也得到一点权力了!”
希普的变坏,与他的出身、地位、他所处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狄更斯通过他的原生家庭试图告诉我们,他是英国慈善机构结下的毒果:施舍使受施者屈辱,导致仇恨与报复。因此,我们要从道德角度批判希普的行为,更要看到社会秩序、社会制度和整个社会道德的不完善。
《大卫·科波菲尔》中也有一些美好的小圈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它们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比如佩格蒂小圈子,在实践中他们既没涉足政治活动,也没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然而,他们仁慈、善良、忠诚、慷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狄更斯用大量类似的事实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理想世界的雏形,一个道德完美的榜样,以供世人仿效。狄更斯相信衣衫褴褛的人们也会呈现美德,像穿紫着红的人一样。“我相信每天吃最小的一块面包的最穷苦的穷人,也多少会欣赏美德和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我相信美德有时穿着鞋,有时也会赤着脚。我相信美德通常在小街陋巷中,而不是在厅堂里。”他呼吁培养人们的“健康的原则性,优良的品质、希望、信心和仁慈”,号召人们“当众揭露各种各样的卑鄙、虚假、残暴和压迫”。这些观点和信念,成为他的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他努力在小说中把它们表现出来,以实现对社会的教化。
从对《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千万不要伤害那些在一切情况下,不管他们穿戴什么服饰,在一切时代里都茁壮成长着的脆弱心灵。相信人性、怜悯和宽恕是人们身上最美好的美德;相信亲密、豪爽、温情和眼泪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评价其为“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也会懂得,在生活的苦难面前,选择做一个好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宋兆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 赵炎武.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