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史之乱,彻底粉碎了唐皇君臣、士大夫们的“风流温柔乡”。当人们从迷梦中清醒之后,贞观、开元那样的“治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严重的社会危机呈现在以救国为己任士大夫们面前。藩镇割据,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瓦解都深刻影响着唐王朝的各个阶层。两税法实行,曾对唐王朝国力恢复起到巨大作用,但是随后的弊端也很明显。简述陆贽的经济思想,以及其思想对唐中后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陆贽;经济思想;中晚唐 ;影响
陆贽(公元七五四—八0五年)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代宗大历六年(771年)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后又任渭南县主薄,升监察御史。德宗即为,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随德宗逃往奉天(治今陕西乾县),转考功郎中。次年七月转中书舍人。贞元七年(791年)任兵部侍郎。八年任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十年冬罢相,任太子宾客。十一年被贬为忠州别驾。陆贽宰忠州十年,“常闭关静处,复避谤不著书。家居瘴乡,人多癘疫乃抄撮方书,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代”。①顺宗即位(805年),王叔文等任事,准备起用陆贽,而诏未至而卒,时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宣”。著作有《陆宣公集》,他的奏议等也被编为《陆宣公奏议》行世。
陆贽虽然身为宰辅,但是他的经济思想对当时时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经济思想基本上在其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
一、民本思想
陆贽认为“国本于人”、“民为邦本”,其将儒家传统思想体系中原属于道德范畴的“民本”思想引入经济领域,从而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养民”。所以说“民本”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探讨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限田减租论
均田制可以保证自耕农有一份私有土地,并向国家纳税。所以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中唐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以占田为例,指出:“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对贷种其地,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②
陆贽认识到“夫欲施教化,立度程,必先域人,使之地著”③。他认为均田制能够使“人无废业,田无旷耕,人力田畴,二者适足”⑤,并且可以“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法事立均”④。
⑵货币思想
他认为货币是用来轻重敛散之权、调节物价贵贱的重要工具,必须由国家来垄断铸造。他说:“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敛散弛张,必由于是。”⑥他提出:“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做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⑦”。是古代典型的货币数量论。
二、税制思想
陆贽推崇唐初以来所实行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苛捐杂税又出现。建中三年陈少游奏:本道税钱每千请增二百。五月丙戍,诏增他道税钱皆如淮南,又盐每斗价皆增百钱⑧。第二,两税法中户税征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了“钱重物轻”的现象。
陆贽主张征税应按丁征税:“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贫空。是以先王之制赋入也,必以丁夫为本,无求于力分之外,无贷于力分之内……如是然后能使人安其居,尽其力。”而两税法对富人有利,他曾说:“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筐,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蒲屯仓,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⑨。
农业税要求农民交钱,而中唐后“钱重物轻”现象,加重负担。“葢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至是四十年。当时为绢二匹半为八匹,大率加三倍”⑩。所以他认为:“然则谷帛者,人之所为也;钱货者,官之所为也。人之所为者,故租税收焉;官之所为者,故赋敛舍焉。此又事理著明者也”{11}。
三、财政思想
在财政思想上,陆贽重申“量入以为出”原则,是针对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纵欲无度,苛捐杂税与日俱增的事实而触发,不利于统治。所以他告诫统治者,切莫“但忧财力之不足,罔虑安危之不持”{12}。
但是陆贽把两税法实行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全部归结于量出以制入的原则,并企图用量入以制出来解决问题,则是片面的。
注释:
①《旧唐书·陆贽传》
②《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③《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条
④《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⑤《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⑥《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⑦《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⑨《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⑩《旧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
{11}《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12}《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作者简介:杜 勋(1985-), 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关键词:陆贽;经济思想;中晚唐 ;影响
陆贽(公元七五四—八0五年)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代宗大历六年(771年)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后又任渭南县主薄,升监察御史。德宗即为,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随德宗逃往奉天(治今陕西乾县),转考功郎中。次年七月转中书舍人。贞元七年(791年)任兵部侍郎。八年任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十年冬罢相,任太子宾客。十一年被贬为忠州别驾。陆贽宰忠州十年,“常闭关静处,复避谤不著书。家居瘴乡,人多癘疫乃抄撮方书,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代”。①顺宗即位(805年),王叔文等任事,准备起用陆贽,而诏未至而卒,时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宣”。著作有《陆宣公集》,他的奏议等也被编为《陆宣公奏议》行世。
陆贽虽然身为宰辅,但是他的经济思想对当时时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经济思想基本上在其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
一、民本思想
陆贽认为“国本于人”、“民为邦本”,其将儒家传统思想体系中原属于道德范畴的“民本”思想引入经济领域,从而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养民”。所以说“民本”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探讨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限田减租论
均田制可以保证自耕农有一份私有土地,并向国家纳税。所以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中唐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以占田为例,指出:“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对贷种其地,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②
陆贽认识到“夫欲施教化,立度程,必先域人,使之地著”③。他认为均田制能够使“人无废业,田无旷耕,人力田畴,二者适足”⑤,并且可以“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法事立均”④。
⑵货币思想
他认为货币是用来轻重敛散之权、调节物价贵贱的重要工具,必须由国家来垄断铸造。他说:“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敛散弛张,必由于是。”⑥他提出:“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做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⑦”。是古代典型的货币数量论。
二、税制思想
陆贽推崇唐初以来所实行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苛捐杂税又出现。建中三年陈少游奏:本道税钱每千请增二百。五月丙戍,诏增他道税钱皆如淮南,又盐每斗价皆增百钱⑧。第二,两税法中户税征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了“钱重物轻”的现象。
陆贽主张征税应按丁征税:“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贫空。是以先王之制赋入也,必以丁夫为本,无求于力分之外,无贷于力分之内……如是然后能使人安其居,尽其力。”而两税法对富人有利,他曾说:“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筐,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蒲屯仓,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⑨。
农业税要求农民交钱,而中唐后“钱重物轻”现象,加重负担。“葢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至是四十年。当时为绢二匹半为八匹,大率加三倍”⑩。所以他认为:“然则谷帛者,人之所为也;钱货者,官之所为也。人之所为者,故租税收焉;官之所为者,故赋敛舍焉。此又事理著明者也”{11}。
三、财政思想
在财政思想上,陆贽重申“量入以为出”原则,是针对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纵欲无度,苛捐杂税与日俱增的事实而触发,不利于统治。所以他告诫统治者,切莫“但忧财力之不足,罔虑安危之不持”{12}。
但是陆贽把两税法实行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全部归结于量出以制入的原则,并企图用量入以制出来解决问题,则是片面的。
注释:
①《旧唐书·陆贽传》
②《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③《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条
④《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⑤《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⑥《陆宣公全集·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⑦《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⑨《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⑩《旧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
{11}《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12}《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作者简介:杜 勋(1985-), 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