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大,做为培养机械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学校和学生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就是学习和就业。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将专业定向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适当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基于此,本文就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企业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企业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许多企业中的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和新的崗位群。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械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及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企业对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面向高职机制专业的企业工作岗位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部门人员组成基本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少数优秀的高职生通过努力凭借自身才能也可成为其中一员。其生产车间拥有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主要能力要求是先进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对工艺、品质和生产管理人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和维修员等工作岗位人员需求量大,需要高职机制专业学生承担企业车间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走技术工人的上升路线,这些企业一般都设置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种大师→全能大师或主任技师)的上升通道。此外,高职生的另一上升通道是基层管理人员,从技术工人到班长、工段长、部门经理等。
对于国有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机制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生产一线,主要工作岗位是生产和加工工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这些岗位要求操作能力较强,专业知识面较广,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此外,从近三年机制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宽泛,制造业的工作均有参与。对于非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设备维护、调试等工作。对于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就业面可以覆盖“产品设计→产品实现→技术服务”的全过程,其中约80%的学生参与产品实现阶段的工作,2%的学生参与产品设计阶段,8%的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阶段,这些都与企业提供的适合高职学生工作岗位相对应,大多数学生都在企业生产一线承担技术工作。
综合以上,高职机制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车间生产一线的机械加工工艺员和品质管理员、技术部门的绘图员、设备管理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与维修员、现场生产组织与管理员等工作。
(二)岗位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
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企业要求其具有机械识图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熟悉各种机加工设备的操作和常规要求,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制造行业质量检验及管理,熟练使用各种计量器具,熟悉技术资料文件档案的分类管理,熟悉电脑办公软件操作。此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责任心强,自我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可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轮换,成为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二、如何加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是最大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最终目标,高职院校要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办学条件,让理论和实践比例合理,增强实践质量和数量,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一是要大力完善校内实训、企业顶岗、校外实训等制度,让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企业需求,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沿着“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校内提高→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路子走下去,成为双证型高技术人才。二是要努力改善实践条件,尤其是校内的实践条件,通过机械加工等实训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实际接触金属切削、焊接、铸造、锻压等工作环境,从而做到工学整合、优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素质得到提高。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教师是教学革新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只有一支理论基础好、技能实践强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带出一届又一届的双证型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聘请企业有多年丰富经验的高学历工人,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让他们指导学生的机械制造实训,为学校建设服务。二是培养现任教师的实践技能,让他们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锻炼,培养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知道理论的缺陷、实践的不足,成为“双证型人才”,让他们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存在的不恰当的工艺路线或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并让他们对社会主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有所了解,及时向学生传播。
(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支持教改工作
不同于人文管理学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对设备、技术、资金等物质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做好课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定、课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以保证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改工作顺利深入进行。比如在绩效考核方面,就要让薪酬向一线教师尤其是双证型教师倾斜,把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职称、待遇、住房等方面都给予优惠,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开展教改。
三、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进行集中学习与管理
在建立车间与课堂的一体化学习体系后,教师要保证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每周的集中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天,从以往学生的企业实习经历中可以得到,集中解疑相关专业知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集中解疑和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是难见成效的。例如,成都电子机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时,就采用在企业集中学习和管理的办法,他们一周的学习中有两天是将学生们集中到一起,让学生们自由讨论问题,最后将不懂的问题上报给老师,由老师集中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以便于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
(二)建立课堂与车间一体化学习体系
以往的企业教学是把学生送到企业,由企业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然后教学部门就很少管此事了。然而学生可以在企业体会工人的工作,但他们却并没有真正脱离学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而只是暂时性的在外学习。由于企业对学生没有很大的责任,因此他们教学生做的一般都是些简单的工作,不能让学生们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候,企业可能既没有安排师傅指导,也不会给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对这种企业实习生活产生一种失落感,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车间与课堂一体化学习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车间与课堂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企业,而是要把对学生的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引入企业,学校不能仅仅考虑成本问题,还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要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学校要真正建立的课堂。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这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芹,伦翠芬,孙磊.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导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2,61:172-173.
[2]宋欣颖.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34:208-209.
[3]张庆阳.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237-238.
[4]张玉兰,隗东伟,王鑫秀.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1-12.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企业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许多企业中的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和新的崗位群。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械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及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企业对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面向高职机制专业的企业工作岗位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部门人员组成基本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少数优秀的高职生通过努力凭借自身才能也可成为其中一员。其生产车间拥有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主要能力要求是先进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对工艺、品质和生产管理人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和维修员等工作岗位人员需求量大,需要高职机制专业学生承担企业车间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走技术工人的上升路线,这些企业一般都设置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种大师→全能大师或主任技师)的上升通道。此外,高职生的另一上升通道是基层管理人员,从技术工人到班长、工段长、部门经理等。
对于国有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机制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生产一线,主要工作岗位是生产和加工工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这些岗位要求操作能力较强,专业知识面较广,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此外,从近三年机制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宽泛,制造业的工作均有参与。对于非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设备维护、调试等工作。对于机械制造业,本专业的就业面可以覆盖“产品设计→产品实现→技术服务”的全过程,其中约80%的学生参与产品实现阶段的工作,2%的学生参与产品设计阶段,8%的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阶段,这些都与企业提供的适合高职学生工作岗位相对应,大多数学生都在企业生产一线承担技术工作。
综合以上,高职机制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车间生产一线的机械加工工艺员和品质管理员、技术部门的绘图员、设备管理员、高技术高精度设备操作与维修员、现场生产组织与管理员等工作。
(二)岗位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
对于高职机制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企业要求其具有机械识图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熟悉各种机加工设备的操作和常规要求,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制造行业质量检验及管理,熟练使用各种计量器具,熟悉技术资料文件档案的分类管理,熟悉电脑办公软件操作。此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责任心强,自我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可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轮换,成为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二、如何加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是最大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最终目标,高职院校要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办学条件,让理论和实践比例合理,增强实践质量和数量,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一是要大力完善校内实训、企业顶岗、校外实训等制度,让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企业需求,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沿着“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校内提高→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路子走下去,成为双证型高技术人才。二是要努力改善实践条件,尤其是校内的实践条件,通过机械加工等实训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实际接触金属切削、焊接、铸造、锻压等工作环境,从而做到工学整合、优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素质得到提高。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教师是教学革新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只有一支理论基础好、技能实践强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带出一届又一届的双证型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聘请企业有多年丰富经验的高学历工人,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让他们指导学生的机械制造实训,为学校建设服务。二是培养现任教师的实践技能,让他们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锻炼,培养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知道理论的缺陷、实践的不足,成为“双证型人才”,让他们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存在的不恰当的工艺路线或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并让他们对社会主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有所了解,及时向学生传播。
(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支持教改工作
不同于人文管理学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对设备、技术、资金等物质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做好课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定、课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以保证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改工作顺利深入进行。比如在绩效考核方面,就要让薪酬向一线教师尤其是双证型教师倾斜,把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职称、待遇、住房等方面都给予优惠,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开展教改。
三、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进行集中学习与管理
在建立车间与课堂的一体化学习体系后,教师要保证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每周的集中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天,从以往学生的企业实习经历中可以得到,集中解疑相关专业知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集中解疑和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是难见成效的。例如,成都电子机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时,就采用在企业集中学习和管理的办法,他们一周的学习中有两天是将学生们集中到一起,让学生们自由讨论问题,最后将不懂的问题上报给老师,由老师集中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以便于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
(二)建立课堂与车间一体化学习体系
以往的企业教学是把学生送到企业,由企业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然后教学部门就很少管此事了。然而学生可以在企业体会工人的工作,但他们却并没有真正脱离学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而只是暂时性的在外学习。由于企业对学生没有很大的责任,因此他们教学生做的一般都是些简单的工作,不能让学生们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候,企业可能既没有安排师傅指导,也不会给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对这种企业实习生活产生一种失落感,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车间与课堂一体化学习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车间与课堂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企业,而是要把对学生的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引入企业,学校不能仅仅考虑成本问题,还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要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学校要真正建立的课堂。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这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芹,伦翠芬,孙磊.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导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2,61:172-173.
[2]宋欣颖.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34:208-209.
[3]张庆阳.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237-238.
[4]张玉兰,隗东伟,王鑫秀.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