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净沙·秋思》的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育教学实施“高效课堂”是主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这篇课文四首古诗中的一首。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写能力,我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其进行了以下主要的尝试(实例一):
  ……
  学生因生活条件不同,对古代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离愁别绪感受不深,于是,我创设意境,碰撞学生想象的火花。要求与原诗比较,为自己理解诗意做准备。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瘦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分小组,争取每人发言,说出诗的大意。
  我有意流动坐阵含“两类”学生的小组。一类是以张秋洪等同学为主的“双差生”组,二类是以李丽娟等同学为主的“双优生”组。一类学生代表发言(小组、全班),只能勉强用不怎么通顺的语言叙述诗意;不能比较。二类学生代表能积极发言(小组、全班),能用比较通顺的语言说出诗意,并能比较:老师把人物画面摆在了前面,加了一些想象的内容。
  点拨:1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先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处处写景,却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人物——游子最后出场,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得到了集中体现。全诗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高度统一,仅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悲哀。诗人不愧为“秋思之祖”。2 老师创设的意境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景物;游子生活凄苦,耳畔又想起歌声,想念家乡也是自然的。一个“又”字,不禁使人联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此景此情,彼景彼情,可谓情景交融。结尾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老师利用想象:将画面稍加调整;这首歌本来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加些想念家乡、亲人的内容。这些都显得恰到好处。从这些可看出:想象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它可使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所写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
  下一个环节:以前老师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目,起草一篇文章。要求:字数在4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我有意抽查一、二类学生(发言):一类学生大多只写了一两百字,叙事简单,写不出思考等内容;二类学生多数写300字以上;能叙清人和事,有的有场面描写,有的有景物描写,有的能思考些较现实的问题,有的能表达思念之情。
  通过写这个实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类学生进入初中之前所受的家庭、社会教育,要比二类学生贫乏些。
  针对这一现实,我在一类学生身上花了一定的功夫: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各方面要求适当降低,给予平等的展示平台,发现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做好个别辅导……这样做效果较好:如张秋洪同学,各方面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成绩由17—21—43—50分逐步上升。
  实例二 我从事初中教育已32年。在家,我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1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2 多陪孩子学习,并检查辅导;3 多陪孩子玩游戏、观察、思考等,寓教育于孩子的家庭生活、课外生活中,使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除教育学生怎样科学地学习外,在家访及家长会上,引导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要求家长为社会教育做些贡献。在社会,我争做文明市民。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唯一能做到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人有礼貌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爱护环境,不打骂人,远离对自己不利的场所……
  我的老家与现在居住的家,可以说迄今为止,(除我的孩子外)没有一个孩子考上一本。我知道环境对培养我的孩子很不利,于是我注重了上面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接受社会教育,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小学以180分的成绩升入重点初中,初中以608分的成绩升入重高,高中以文科525分的成绩升入重点大学,大学被推荐读研,现工作能力较强。
  实例三 现我在带刚满一岁的孙子。从三个月开始,我就在给孙子听“右脑潜能音乐”,平时,寓浅显的教育于孙子的生活中……与同龄幼儿比,孙子现各方面表现良好。
  实例四 早年,我看过一篇报道,大意是:1985年,有7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在巴黎召开学术会议。记者采访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问:你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主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答:是在幼儿园学到的。比如:把自己吃的东西的一半分给小朋友,不吃零食,午饭后要休息,饭前便后要洗手,对人要有礼貌……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赞同……这个实例足以说明:幼儿教育-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是义务教育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
  实例五 32年的初中教学生活,我逐步证实了:教“双差生”难度大,教“双优生”确实容易些。
  综合以上几个实例,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如果我们每个市民都为家庭、社会教育多做点贡献,那……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搞好“高效课堂”这个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去潜心研究一下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去潜心研究一下家庭、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并尽心为这两种教育做些贡献,那……
  人人为家庭、社会教育做贡献,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人人为家庭、社会教育做贡献,不管是幼儿教育也好,还是义务教育也好,还是……送进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肯定要高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去实施“高效课堂”,那效果肯定是可佳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天净沙 秋思》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更多更深的教学思考!
  (责任编辑 )
其他文献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评论诗词文章时要注意联系作者写作此诗文时特殊的人生遭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见地与实用价值的观点。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古诗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遭际,学生感同身受,理解起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来就会容易、深刻得多。事实上,广大的语文教师也一直在这样做着。但问题
一、变换背景  1.现在的学生爱读网络小说,喜欢其新鲜、刺激的情节,而对选入教材中的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文言小说则不屑一顾。  2.按部就班地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模式教小说,学生的情感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即使在课堂上回答了几个问题,也只是干瘪的死板的条条框框,难以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高考“语言知识运用”板块常设有拟写对联这样一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意义重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己闭门改得很辛苦,而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误区之一,教师忘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说得非常清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加强批改的实践性,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误区之二,忽视了作文的主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作为教师,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乘着改革的浪潮,迎风破浪,扬帆起航。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
随着中考作文分值不断攀升,大大小小的作文指导书、辅导班顿成轰炸之势汹涌而来。结果,财力花了不少,收效却甚微。这一来,家长急,学生忙,语文老师压力无形加大。毕竟写作文不是背单词,一篇好文章来源于一定的语言积累,生活感悟和灵巧的思维,非一蹴而就。  随着电脑、投影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学活动更丰富,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唤起了学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分量不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读以养目,鉴以养心”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尽管人教版教材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但是它的编写也还尚未达到尽善尽美,仍存在着缺憾与不足,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表达交流”部分。笔者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表达交流”单元中的“演讲”为例,对教材中这部分安排的“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两个环节,从其理论指导与活动实践两方面所设计编排的教学内容,来具体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在“表达交流”部分教材编
生活是阅读的支撑。阅读,其实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自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才能解读文本,对话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生生、师生交流对话的课堂态势。  一、回归生活,消除阅读障碍,让对话真实  《错过》是一篇说理的文章,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对于这个观点,许多学生并不太理解,于是在课堂中,笔者设法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以下是教学的
说起阶段性的测试,无论是应试的昨天还是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师都经历了无数,只是身份不同而已。测试的目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为了检验并查缺补漏。因此,阶段性测试在整个教学中是很重要和关键的。但这重要性和关键性往往在讲评课上被师生们“大打折扣”,不妨回放一下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学生认真在听,课堂肃静无声,忽指名回答,学生窘迫站立,不知所云。教师怒形于色,学生诚惶诚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