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问要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要有层次,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亲切并富于手势,要符合学生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提问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提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提问的面要尽量广,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游以下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要让其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的问题,提问的对象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的进行。要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有帮助,要有助于检查或督促提问对象掌握相应知识,不能无目的的随意进行。设计的问题是难一点,还是简单一点。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还是直接一点的。设计的问题是具有层次一些,还是跨度大一点。提问的对象是基础好一点的,还是差一点的。是很容易就回答上的,还是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回答的。这些方面问题都要在课前备课时就事先考虑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是纯填空式问答;也不能是纯判断式发问;更不能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搞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怎样的提问才能具有启发性呢?
(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要么演示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3)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物体浮沉”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还是浮上来,铁块却还是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 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课堂提问要因材施教
下列的做法值得商榷:①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②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③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几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不仅起不到点睛的作用,还会挫伤差生的热情,都是不可取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这样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充分发挥提问的激励、检查、调动、督促等方面的作用
六、课堂提问要抓住重点
一堂课40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問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重详简略,提高课堂效率。
七、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启发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与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提问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提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提问的面要尽量广,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游以下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要让其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的问题,提问的对象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的进行。要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有帮助,要有助于检查或督促提问对象掌握相应知识,不能无目的的随意进行。设计的问题是难一点,还是简单一点。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还是直接一点的。设计的问题是具有层次一些,还是跨度大一点。提问的对象是基础好一点的,还是差一点的。是很容易就回答上的,还是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回答的。这些方面问题都要在课前备课时就事先考虑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是纯填空式问答;也不能是纯判断式发问;更不能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搞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怎样的提问才能具有启发性呢?
(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要么演示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3)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物体浮沉”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还是浮上来,铁块却还是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 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课堂提问要因材施教
下列的做法值得商榷:①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②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③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几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不仅起不到点睛的作用,还会挫伤差生的热情,都是不可取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这样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充分发挥提问的激励、检查、调动、督促等方面的作用
六、课堂提问要抓住重点
一堂课40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問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重详简略,提高课堂效率。
七、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启发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与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