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5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实施。60年来,我国已经实施了11个五年规(计)划,第12个五年规划也进入第3个年头。今天,当我们回顾11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是学习苏联发展模式;“六五”到“九五”计划则强调中国式发展,“十五”到“十二五”规划则提升为科学发展。在发展战略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重点实施工业化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六五”到“九五”计划重点实施市场化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十五”到“十二五”规划则转向完善市场化,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筚路蓝缕中寻求兴邦之道,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探索前行的“计划”,到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下的科学“规划”;六十年一甲子,见证了奋进,见证了危机,见证了转折,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征途步伐。
6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11个小故事来回顾并纪念已经完成的11个五年规(计)划,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触摸时代的脉搏。
工业化奠基之役
一五计划(1953~1957)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在国民党旧政权遗留下的百孔千疮的经济烂摊子上,开始建设新中国的伟业。1951年,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
当时,陈云是中财委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亲自组织,精心策划,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并计划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试编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等发展计划。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中苏双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几经修改,但仍没成熟。进入1953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还在谈判中,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了,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了。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一五”计划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1953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的鞍钢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
从筚路蓝缕中寻求兴邦之道,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探索前行的“计划”,到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下的科学“规划”;六十年一甲子,见证了奋进,见证了危机,见证了转折,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征途步伐。
6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11个小故事来回顾并纪念已经完成的11个五年规(计)划,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触摸时代的脉搏。
工业化奠基之役
一五计划(1953~1957)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在国民党旧政权遗留下的百孔千疮的经济烂摊子上,开始建设新中国的伟业。1951年,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
当时,陈云是中财委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亲自组织,精心策划,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并计划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试编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等发展计划。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中苏双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几经修改,但仍没成熟。进入1953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还在谈判中,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了,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了。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一五”计划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1953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的鞍钢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