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种逐渐普及的社会语言现象,网络英语热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语用者的角度出发,概括了政治领域内的网络英语热词的使用情况,由此来探讨该领域内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身份的构建情况。从文化、语用等方面着手,对网络英语热词的使用者进行身份分析,为在政治场合使用较合适的网络热词提供适当参考。
【关键词】 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121-02
一、引言
网络英语热词指的是人们在使用网络英语词汇时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部分词汇,同时也包括因热点时事而广为传播的网络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主要集中在网络英语新词,热词的产生和发展与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基本同步。与此同时,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其高频率使用与传播丰富了英语词汇,“Tuha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有时,使用一些人们不了解的网络英语热词会导致一些误解。因此,有必要加深理解网络英语热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英语热词,探讨有关网络英语热词对进行语用者的身份构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第二部分总结了语用身份建构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在政治领域内的语用身份建构。
二、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对于网络语言,国内学者有以下的定义,李千驹在《网络语言失范的表现及影响》一文中表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的载体”。众多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对网络英语的定义多为以下几种:指与网络相关的英语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使用的英语。
网络英语热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三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群体的飞速扩大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创造性。
(一)互联网迅猛发展。自诞生以来,互联网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是用英语编写和传播的。新的网络英语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汇已经成为网民们在网络生活中抒发己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前世界上所有新的科技发明与科学理论都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一方面,大量的新词被创造了出来,将不同的词汇进行组合或者合成,或对一些旧有的词汇加以改造;另一方面,一部分原来的旧词在互联网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网络英语热词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网民群体迅速扩大。网民群体迅速扩大给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供了主要的动力。在互联网生活中,人们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会追求与众不同,这就是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动力。年轻人是互联网生活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創造力,而互联网自由的环境就给年轻人们提供了一片完美的土壤。同时,网民群体中文化程度处于高中至本科阶段的占90%以上,这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也推动了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样一来,网民群体就会迅速扩大,不断地给创造网络英语热词带来新的驱动力。
(三)互联网环境创造性。互联网环境自由宽松、创造力强的特点会推动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创造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自由宽松的虚拟世界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天堑鸿沟,人际关系中的壁垒在虚拟世界中十分薄弱甚至不复存在,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宣泄和想象空间,网络用语的创造也就十分自由。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理所当然的具有网络世界的各种特点,网络英语热词自然也有发展的土壤。
三、语用身份构建研究现状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和变异研究的奠基人Labov就开始了对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研究。[1]Labov认为社会和语言学的发展和生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研究语言社会因素是变异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异质现象,目的在于诠释语言变异模式和一些社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宗教、性别、阶级、种族、民族等。[2]陈新仁在他的《语用身份论》中提道:在话语交际中影响交际效果和人们亲密度发展进程的除了双方对语码的使用和筛选偏向度以外,对语用身份的选择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交际双方需要根据交际需要和语境走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语用身份,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与此同时,陈新仁进一步提出了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下,一个合适的语用身份会有助于达到行事目的。俞聪提出了在顺应模型之中,建构语用身份需要收集虚拟世界的语料并用来验证和分析该模型的合理性。这为在虚拟世界的网民如何构建身份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曹巍和于秀晶从两个方面出发在策略上探讨了如何处理网络英语用语对学习的影响,分别是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3]而从未有学者研究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领域的语用身份构建现象,因此,本文从语用身份的角度探讨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领域的身份构建。
四、政治领域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身份构建
从2012年开始,网络流行语的行列里多了一群“新成员”:国家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中的用语也开始被收录其中,官方语言越来越在流行语中“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肯定,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英语热词的逐渐增加。比如,2013年的“中国梦”源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2017年的“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主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北京市第三届交通委员会的宣传语。可以看到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这一领域的广泛使用,那么,政治领域内的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参与者。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高层领导和知识精英提出意见做出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政治决策。在这不得不提到最近这几年非常火爆的一个网络英语热词——e-government,“e-government”是“electronic government”的缩写,是指运用自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政府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高效而方便地为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组织提供政府政务和服务信息。“e-government”的出现赋予了社会各阶层话语权,使每个公民都能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在政治活动中自由发表和讨论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英语热词的输出效率。
(二)政府监督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英语热词获取政治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反馈,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行政理念,促进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如poverty line(贫困线)、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精准扶贫)和lifted out of poverty(脱贫摘帽),这一系列网络英语热词就是对我国脱贫攻坚政策产生监督作用的产物,不仅起到一个对政府官员行为上的监督作用,还做到了对政府绩效结果的可信度质疑,对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和治理能力是一剂良药,与此同时,在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和公共政策议程来源方面也有所拓展,群众实现了更方便快捷、多渠道地监督政府工作。大家用共同决策的方式,政府增强了在公共政策上的理性因素,促进了实施效果,实现有效监督政府权力机制的合法运行。[4]类似的词还有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耕地保护制度)、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up(促进改革开放)、clean governance(廉洁从政)等。
(三)政治文化傳播者。文化身份是文化的认同,它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品牌和自身文化价值的界定,而网络英语热词往往与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上。比如,2013年风靡一时的Chinese dream(中国梦)就是政治文化的代名词,它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作为底蕴,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内涵,其中包含的政治文化意义深远。再如,Peking opera (京剧)、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Chinese Kung Fu(中国功夫)等词都彰显着我们文化大国的深刻底蕴,而政治家们在这些网络英语热词的广泛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外交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中总是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成语,外媒记者将这些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播。[5]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网络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发展,网络热词的出现就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无论你的年龄、职业或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英语热词。然而,语言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存在的特性,网络英语热词当然也不例外,有时使用不恰当的网络英语热词会使人感到尴尬。本文从政治方面探讨了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建构,可以看到,语用者有不同的身份:在政治领域,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可以是政治参与者、政府监督者或政治文化传播者。
尽管许多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英语热词和语用身份建构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将这两个主题融为一体。本文对政治领域内的网络英语语用者的身份构建进行分析,对这个领域内语用者的身份定位有更多借鉴意义,对人们在该领域内正确使用网络英语热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远远不止提出的这几种,为语用身份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张亚玲.中英文的相互借词现象比较与分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2007,(31):20-33.
[3]赵永刚.英语中的汉语介词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0-91.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112.
[5]周芬芬.论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2):124-127.
作者简介:
陈睿,女,湖南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功能语言学。
【关键词】 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121-02
一、引言
网络英语热词指的是人们在使用网络英语词汇时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部分词汇,同时也包括因热点时事而广为传播的网络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主要集中在网络英语新词,热词的产生和发展与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基本同步。与此同时,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其高频率使用与传播丰富了英语词汇,“Tuha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有时,使用一些人们不了解的网络英语热词会导致一些误解。因此,有必要加深理解网络英语热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英语热词,探讨有关网络英语热词对进行语用者的身份构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第二部分总结了语用身份建构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在政治领域内的语用身份建构。
二、网络英语热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对于网络语言,国内学者有以下的定义,李千驹在《网络语言失范的表现及影响》一文中表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的载体”。众多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对网络英语的定义多为以下几种:指与网络相关的英语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使用的英语。
网络英语热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三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群体的飞速扩大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创造性。
(一)互联网迅猛发展。自诞生以来,互联网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是用英语编写和传播的。新的网络英语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汇已经成为网民们在网络生活中抒发己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前世界上所有新的科技发明与科学理论都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一方面,大量的新词被创造了出来,将不同的词汇进行组合或者合成,或对一些旧有的词汇加以改造;另一方面,一部分原来的旧词在互联网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网络英语热词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网民群体迅速扩大。网民群体迅速扩大给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供了主要的动力。在互联网生活中,人们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会追求与众不同,这就是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动力。年轻人是互联网生活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創造力,而互联网自由的环境就给年轻人们提供了一片完美的土壤。同时,网民群体中文化程度处于高中至本科阶段的占90%以上,这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也推动了网络英语热词的诞生。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样一来,网民群体就会迅速扩大,不断地给创造网络英语热词带来新的驱动力。
(三)互联网环境创造性。互联网环境自由宽松、创造力强的特点会推动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创造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自由宽松的虚拟世界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天堑鸿沟,人际关系中的壁垒在虚拟世界中十分薄弱甚至不复存在,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宣泄和想象空间,网络用语的创造也就十分自由。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理所当然的具有网络世界的各种特点,网络英语热词自然也有发展的土壤。
三、语用身份构建研究现状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和变异研究的奠基人Labov就开始了对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研究。[1]Labov认为社会和语言学的发展和生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研究语言社会因素是变异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异质现象,目的在于诠释语言变异模式和一些社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宗教、性别、阶级、种族、民族等。[2]陈新仁在他的《语用身份论》中提道:在话语交际中影响交际效果和人们亲密度发展进程的除了双方对语码的使用和筛选偏向度以外,对语用身份的选择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交际双方需要根据交际需要和语境走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语用身份,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与此同时,陈新仁进一步提出了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下,一个合适的语用身份会有助于达到行事目的。俞聪提出了在顺应模型之中,建构语用身份需要收集虚拟世界的语料并用来验证和分析该模型的合理性。这为在虚拟世界的网民如何构建身份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曹巍和于秀晶从两个方面出发在策略上探讨了如何处理网络英语用语对学习的影响,分别是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3]而从未有学者研究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领域的语用身份构建现象,因此,本文从语用身份的角度探讨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领域的身份构建。
四、政治领域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身份构建
从2012年开始,网络流行语的行列里多了一群“新成员”:国家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中的用语也开始被收录其中,官方语言越来越在流行语中“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肯定,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英语热词的逐渐增加。比如,2013年的“中国梦”源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2017年的“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主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北京市第三届交通委员会的宣传语。可以看到网络英语热词在政治这一领域的广泛使用,那么,政治领域内的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参与者。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高层领导和知识精英提出意见做出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政治决策。在这不得不提到最近这几年非常火爆的一个网络英语热词——e-government,“e-government”是“electronic government”的缩写,是指运用自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政府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高效而方便地为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组织提供政府政务和服务信息。“e-government”的出现赋予了社会各阶层话语权,使每个公民都能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在政治活动中自由发表和讨论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英语热词的输出效率。
(二)政府监督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英语热词获取政治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反馈,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行政理念,促进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如poverty line(贫困线)、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精准扶贫)和lifted out of poverty(脱贫摘帽),这一系列网络英语热词就是对我国脱贫攻坚政策产生监督作用的产物,不仅起到一个对政府官员行为上的监督作用,还做到了对政府绩效结果的可信度质疑,对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和治理能力是一剂良药,与此同时,在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和公共政策议程来源方面也有所拓展,群众实现了更方便快捷、多渠道地监督政府工作。大家用共同决策的方式,政府增强了在公共政策上的理性因素,促进了实施效果,实现有效监督政府权力机制的合法运行。[4]类似的词还有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耕地保护制度)、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up(促进改革开放)、clean governance(廉洁从政)等。
(三)政治文化傳播者。文化身份是文化的认同,它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品牌和自身文化价值的界定,而网络英语热词往往与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上。比如,2013年风靡一时的Chinese dream(中国梦)就是政治文化的代名词,它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作为底蕴,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内涵,其中包含的政治文化意义深远。再如,Peking opera (京剧)、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Chinese Kung Fu(中国功夫)等词都彰显着我们文化大国的深刻底蕴,而政治家们在这些网络英语热词的广泛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外交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中总是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成语,外媒记者将这些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播。[5]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网络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发展,网络热词的出现就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无论你的年龄、职业或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英语热词。然而,语言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存在的特性,网络英语热词当然也不例外,有时使用不恰当的网络英语热词会使人感到尴尬。本文从政治方面探讨了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建构,可以看到,语用者有不同的身份:在政治领域,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可以是政治参与者、政府监督者或政治文化传播者。
尽管许多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英语热词和语用身份建构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将这两个主题融为一体。本文对政治领域内的网络英语语用者的身份构建进行分析,对这个领域内语用者的身份定位有更多借鉴意义,对人们在该领域内正确使用网络英语热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英语热词语用者的身份远远不止提出的这几种,为语用身份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张亚玲.中英文的相互借词现象比较与分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2007,(31):20-33.
[3]赵永刚.英语中的汉语介词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0-91.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112.
[5]周芬芬.论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2):124-127.
作者简介:
陈睿,女,湖南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