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应运而生,IT类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都应随之发生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新确立同样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明确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IT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09-01
一、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大量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育部门将其中一部分院校定格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现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
但是教育仅仅停留在院校的升级和合并上,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矛盾。还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重新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来体现教育改革的本质,彰显改革成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是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据,更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二、构建本专业新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成熟的职业素养。因此,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提起高度注意。IT专业要求人的全面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内容:较强的学习能力,因为该专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合作精神,IT领域的绝大部分工作都由多人协作完成,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由于IT类的工作性质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允许有丝毫懈怠和疏忽,必须按照规则严格执行。
(二)学科教学规律的需求
IT专业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极强的动手实践性。因此,专业理论必须系统、扎实,这些只能来源于课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上解决,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市场对IT类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更加与时俱进的要求,比如要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谐的沟通能力、更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及抗打击能力等。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通用型技术,又要有在不同领域掌握特殊技能的要求。如何在校内培养出较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也是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四)学科发展的需求
IT类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极快,教师如果单纯按照课本来讲,教程的产生是需要周期的,那么教科书的内容已稍显落后。因此,应用型的IT类专业教学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高,需要更新快。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定期出去学习是很必要的提高途径。
综上所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IT类专业,其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
三、对本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
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模型。无论是哪种评价模型都有其优缺点,各有其侧重点,具有可行性上的差异。
本文认为,无论使用哪种评价体系,都要体现如下原则:
1.评价主体应范围更广,才能更客观地反映本专业的教育质量。除了校内的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还应扩大到社会用人单位等。
2.评价手段多样化,避免单一评价手段,致使评价结果不全面。
3.评价过程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应做到有章可循、科学有据。
4.评价结果要有反馈,及时地与被评价主体进行交流;使主体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主体主要就是施教人员,包括教學计划的制定者、授课教师、教辅人员等。有反馈,才会有调整,经过不断地调整,应形成较为固定的培养流程。
针对IT专业,有其特殊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两端延伸,过程拓展”战略。两端是指教学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收尾工作。在开展教学过程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尤其是周边地区对IT类的哪些学科和技术正处于急需状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后期收尾就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以后,还要继续跟踪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以达到更好的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制定更利于在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拓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实训手段多样化,这样更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蕾.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6.
[2]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34,40.
[3]耿慧,孙艳玲.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6(3):30-33.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IT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09-01
一、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大量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育部门将其中一部分院校定格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现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
但是教育仅仅停留在院校的升级和合并上,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矛盾。还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重新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来体现教育改革的本质,彰显改革成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是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据,更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二、构建本专业新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成熟的职业素养。因此,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提起高度注意。IT专业要求人的全面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内容:较强的学习能力,因为该专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合作精神,IT领域的绝大部分工作都由多人协作完成,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由于IT类的工作性质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允许有丝毫懈怠和疏忽,必须按照规则严格执行。
(二)学科教学规律的需求
IT专业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极强的动手实践性。因此,专业理论必须系统、扎实,这些只能来源于课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上解决,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市场对IT类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更加与时俱进的要求,比如要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谐的沟通能力、更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及抗打击能力等。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通用型技术,又要有在不同领域掌握特殊技能的要求。如何在校内培养出较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也是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四)学科发展的需求
IT类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极快,教师如果单纯按照课本来讲,教程的产生是需要周期的,那么教科书的内容已稍显落后。因此,应用型的IT类专业教学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高,需要更新快。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定期出去学习是很必要的提高途径。
综上所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IT类专业,其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
三、对本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
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模型。无论是哪种评价模型都有其优缺点,各有其侧重点,具有可行性上的差异。
本文认为,无论使用哪种评价体系,都要体现如下原则:
1.评价主体应范围更广,才能更客观地反映本专业的教育质量。除了校内的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还应扩大到社会用人单位等。
2.评价手段多样化,避免单一评价手段,致使评价结果不全面。
3.评价过程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应做到有章可循、科学有据。
4.评价结果要有反馈,及时地与被评价主体进行交流;使主体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主体主要就是施教人员,包括教學计划的制定者、授课教师、教辅人员等。有反馈,才会有调整,经过不断地调整,应形成较为固定的培养流程。
针对IT专业,有其特殊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两端延伸,过程拓展”战略。两端是指教学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收尾工作。在开展教学过程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尤其是周边地区对IT类的哪些学科和技术正处于急需状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后期收尾就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以后,还要继续跟踪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以达到更好的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制定更利于在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拓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实训手段多样化,这样更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蕾.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6.
[2]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34,40.
[3]耿慧,孙艳玲.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6(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