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性的工具。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实现课程改革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影响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
1.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的指导。20世纪教育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已经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实现了教育与技术的结合,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同样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依据“学与教”的理论,教师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信息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时,要特别重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环境建设很重要。有人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比作路(网络)、车(网站)、货(资源)、司机(教师与学生)和红绿灯(标准和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否则,有了路、车和驾驶员,如果没有货,那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专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学软件的开发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全面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
3.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通常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组成。(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存在、价值、作用的认识,以及信息的伦理、道德等。即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知道如何找到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利用信息,以及在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2)信息知识与技能,包括掌握有关信息的知识和能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处理信息,科学地评价信息和准确地使用信息等。(3)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
4.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进程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树立如下教育观念:(1)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既强调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了所有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学习掌握了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专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符合教师职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
2.教师要由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把教师的工作变为创造性劳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与研究,教师应努力提高如下能力:(1)科学地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则转化成对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决策过程。(2)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操作技术,具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的能力。(3)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技术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必须具备利用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引起我国教育的深刻变革。当前,校园网站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都在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新发展、新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责编 张晶晶)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
1.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的指导。20世纪教育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已经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实现了教育与技术的结合,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同样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依据“学与教”的理论,教师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信息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时,要特别重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环境建设很重要。有人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比作路(网络)、车(网站)、货(资源)、司机(教师与学生)和红绿灯(标准和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否则,有了路、车和驾驶员,如果没有货,那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专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学软件的开发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全面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
3.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通常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组成。(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存在、价值、作用的认识,以及信息的伦理、道德等。即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知道如何找到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利用信息,以及在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2)信息知识与技能,包括掌握有关信息的知识和能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处理信息,科学地评价信息和准确地使用信息等。(3)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
4.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进程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树立如下教育观念:(1)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既强调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了所有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学习掌握了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专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符合教师职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
2.教师要由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把教师的工作变为创造性劳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与研究,教师应努力提高如下能力:(1)科学地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则转化成对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决策过程。(2)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操作技术,具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的能力。(3)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技术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必须具备利用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引起我国教育的深刻变革。当前,校园网站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都在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新发展、新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