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0日下午,借“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闭幕之机,山东博物馆邀请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文化部非遗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市发改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家具设计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就“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主题研讨会展开研讨,为长达半年之久的沉香文化展画上句号。
  研讨会就近年来的沉香热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推广和复兴香文化的发力点到底在哪里,以及中国沉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把脉。笔者受邀参会,这里摘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马福:
  为加强野生沉香种群的保护与科普宣传,推动沉香人工资源培育工作,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沉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香文化复兴,近年来,我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沉香保育为主题的工作和活动。2012年,我会分别授予广东省中山市和东莞市寮步镇为“中国沉香之乡”称号。同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通过鼓励和引导沉香产业健康发展,全国沉香资源的人工培育产业质量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影响不断深入。沉香的保育与利用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自2012年开始,我会沉香保育委员会还联合相关部门,成功举办两届沉香文化博览会暨沉香文化讨论,该活动的持续开展对沉香保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沉香文化产业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
  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我对“唐代的香囊”的认识。唐代香囊多为金属香囊,银质较多,按照记载还有铜、金、铁质者,结构奇妙,靠两个活环及自身重量调节,无论香球如何转动,里面的香平衡,香灰不遗漏。
  法门寺、何家村考古出土有香囊,法门寺出土一大一小两枚香囊。唐人称香囊“熏球”、“熏炉”,法门寺地宫发掘以后确证叫香囊,《慧琳音义》里两处提及香囊。称“香球”突出的是其形制特点,宋金元明清代都称为“香球”。《唐六典·少府监》记载唐代香囊在中尚署制作,腊月进香囊暖手,白居易有诗句“拂胸轻粉絮,暧手小香囊”。《西京杂记》记香囊出现“不晚于西汉”。唐代香囊传入日本,奈良正仓院北仓藏有唐代囊。据学者马文宽研究,香囊还传到中东。《宋史》《金史》《元史》都有香囊的记录,《老学庵笔记》还描述过当年贵妇用的小香球,明代《金瓶梅》也有大量记载。
  唐代香囊有两种,一种可以燃烧,一种不可以燃烧。不能燃烧的香囊有两种,丝绸制、玉制。玉香囊材质珍惜,文献纪录很少,形状结构异于银香囊,清代玉香囊存世较多。丝绸香囊形制像《慧琳音义》所称“斜口香袋”,文献记载较多。最有名的是杨贵妃的香囊,“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改葬杨贵妃,他看到杨贵妃的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丝绸香囊最早记录见张祜《太真香囊子》,写到香囊的做法,记有“蹙金妃子小香囊”。
  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常务馆长黄毅:
  先秦时期已有用香习俗,包括祭祀、生活中熏蚊虫等。文字记载用香是在汉代,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进入中国,代替先秦时期以草本、木本香料,使用香方式、用香器具等出现很多变化。
  汉晋至隋唐,沉香因高贵、独特、稀缺等诸多美好特性,成为上流社会权贵阶层使用的奢侈品,尤其是隋唐时期,一方面是权贵、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奢侈品,另一方面因此时宗教的成熟、发展和融合,用香方式和器具有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宋代文人阶层崛起,对香文化发展功不可没,赋予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才真正形成中国用香文化。宋之后,经历元明清,香文化一直在发展、在成熟,元以后用香方式又有更多发展,线香出现,新的用香方式更加简便,便于携带和使用,成本更低。明清还衍生出配合香使用的更多新型器具,用香行为向全社会蔓延。
  用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变迁、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演变,大多数这些东西都可以涵盖到香文化的发展脉络里来,是一个浓缩的元素。时至今日,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当代人呼唤传统文化回归,其中就包括沉香文化。近年来文化市场、投资领域沉香都很热。这是民族自信心的重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归。
  我们怎样把这种美好的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它有生命力的去走下去,是完全照搬古代的方式还是去拷贝国外文化的方式?可能都不是最有生命力或者最有发力点的做法。我们应该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把它和现代人的审美、生活方式进行更好的结合,能让它走进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去体验,它可能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命力和传承的方式。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研究馆员万秀锋:
  清官沉香依赖藩属国进贡,如安南、暹罗国等,其次是中国亚热带地区产沉香,比如说海南、两广地区,还有是采买。
  沉香是有机物,对其保管有比较高的要求。从档案记载来看,清官主要是由光储司茶库、户部颜料库和造办处库房,茶库和颜料库负责收储各藩属国进贡的沉香,造办处库房主要收储地方官员不定期进贡的沉香。
  清代是中国宫廷用沉香的顶峰,特别是乾隆时期集历代之大成,不管是香料还是香具、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管理制度也非常严格,有月例用香、熏香、入药、祭祀、赏赐、成做器物等专门的制度,即便剩余沉香的处理也有制度可循。
  宫廷的沉香器具包括两类,一是存储器具,二是熏燃器具。存储器具包括香盒、香袋等,然香器具包括香炉、香熏、香筒、香盘、香插。清宫中用香活动频繁,因而香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基本上囊括了中国传统的各类香具形式,而且在承继前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家具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朱小杰: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以,要想沉香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香文化能够让生活变得有品位,要坚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坚持自己的文化。沉香文化要走进生活,首先要有手艺人的参与。手艺人把艺术通过手艺如何带给生活,让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丢了,把西方的文化放进去,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面就是混沌的,我们就有可能把自己丢了。比如中西方人喝茶,我们要设计一个茶杯,西方人肯定是大口喝茶,他一定是要大的茶壶和大的茶杯,我们完全不同,小茶壶小茶杯,不仅要喝,还要品,东西文化截然不同,我们不可以融合。我们的设计必须让我们自己的民族买单,才有可能走向世界。那么,沉香也是一样——只有我们的老百姓喜欢它,它才可以走向世界,它本来就是我们的文化。   设计师冷岩:
  非常支持朱小杰老师的提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我们每天说的语言有很多习惯是西方的,比如说“曲径通幽”,每天可能都会说出来一些。还有一些词汇比如说“少许、适量、酌情”,这些不可量化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我们和西方语境不同,这种不同的语境决定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如果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做起,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就有机会制定游戏规则,会按照我们的赛事做自己的事情。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佘文涛:
  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九大生活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之一,为什么要有一个名字叫“室”,“茶室”“香室”。“室”是我们的一种生活行为,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把生活过的更诗情画意一些。香更多时候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效果,可以达到心灵之安静,可以升华一种智慧,甚至于它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可以渐入佳境,可以顿悟,这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载体。我是一个设计师,更多地可能会从空间环境和生活本身去考量。香室的空间和生活之间,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品质,通过安静、品香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享受,或者说它有一种引导,也可以在烟的形态上,达到一个心境的升华,到最后是一种“雅生活”的提升。香器是一种以物载道的东西,承载了很多中国人的德行、品格修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宋向光:
  沉香文化是一种高品位文化,与雅文化、精英文化结合得更紧密,与卫生香差距比较大。沉香文化要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以前体现出来的方法,符合当时特有的文化现象。明清以后直接向文人文化、精英文化转变,现在也需要和当代的精英文化以及想体现自己是高雅人士的人的追求和需求结合。在推广和设计沉香文化的产品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如何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附载在沉香上,怎么样走向世界,中国的茶文化、书画,西方已经比较熟悉。西方人用香与中国人用香不一样。中国人注重自我修身养性、怡情上,将香作为表达沟通的工具,西方人用香注重的是实用性。
  北京近几年建设文化都市,成立了若干文化联盟、博物馆联盟,如果沉香文化博物馆发展到北京,建议:第一,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观众、活动范围、活动领域等的定位。博物馆可以作为一个窗口和渠道,作为整个集团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支撑。第二,根据定位和发展目标,设计一套活动。第三,文化产品开发要围绕着香抓紧做,围绕着现代人的用香习惯来做,围绕着用户的档次来做。
  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岳青:
  如果沉香文化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了解“非遗”侧重于人的探索、实践、技术和精神层面,“非遗”项目具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向性,很少出现什么什么的文化这样的名字,相对来说都是出现像“陶瓷的烧制技艺”或者“绸缎的制造技艺”,或者某一种舞蹈、某一种民歌,都是指向性很明确的。沉香文化相关的包括香器具的制造、香粉或者线香的制法等,是不是包括在所说的沉香文化里面,“非遗”强调要活态传承,只有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能够被人们继续使用、理解、喜爱,才能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的。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周正义:
  沉香和沉香木两个概念现在市场上是混淆的。为什么混淆?沉香价格不菲,沉香木可以张冠李戴。从文物保护这个角度上来讲,当然应该保护沉香。
  沉香不能跟香混在一起,否则就把一个比较高的东西大众化了。沉香本来是一个高端的东西,正因为它高高端,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大家才看重它。而且沉香稀有,对人们的养生、优化环境、去灾除病起作用。别看很多人手里有沉香,但是他不清楚沉香跟沉香木的关系。为什么要玩这个东西?多数就认为沉香值钱,表明一种身份。文化特别重要,沉香一定要讲文化,要解读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才可以进入百姓家庭,进入到高档层次。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杨守民:
  香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很多产业,如医药研究,很多中草药里面加了香料,同时催生了香具,比如陶瓷、青铜器、玉器,都是艺术的开发。可以把愉悦身心、艺术享受和鉴赏品位结合起来的,可能只有沉香才能起到这种作用。当然还要定位,是沉香还是香文化,这里泛指香文化,不定位为沉香文化,沉香毕竟太少、太稀有了,清官慈禧太后一年才用四斤,平民老百姓闻一闻都感到很好,怎么有可能越发展越大?种植不可能?个人手里存的才有多少?别说走向世界,我们自己用还不够呢,怎么走向世界?通过展览和对香文化的推广,从香的广泛的概念去推广,沉香只是香文化的一部分。
  有什么样的机遇使中国香文化走向世界?我个人思考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第二,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第三,与电影、电视剧人物能够接受的艺术结合起来。第四,与动漫结合起来。第五,继续研发传统香品。第六,与故事结合起来。第七,与年轻人结合起来。
  复兴中国香文化的动力是喜爱,喜爱是第一位的,喜欢就会购买,就会去消费。
  北京市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处长蔡春雷:
  发展沉香文化和香文化,实质上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要继续挖掘保护好。沉香博物馆是一个平台,中国香文化历史悠长,比中国茶文化还要悠久,要好好挖掘,包括东南亚的日本、韩国。比较欣慰的是,产品创新方面已经有一些新的,有品茶,品香的体验。要挖掘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朱小杰设计师提出来,民族的东西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第二,产品创新。现在经济发展了,刺激消费方面,比如沉香手串,作为一个消费品大家比较清楚。还有要创新文艺作品,像《甄嬛传》里面就有大量的香文化,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产品宣传香文化,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冯广平:
  关于沉香研究的相关的工作,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已经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目前进展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项研究,山东馆和天津馆研究完成了厘定沉香作为木本的香料在中国开始用作燃香的时间,将时间推进到汉武帝早期,据文献研究,博山炉是燃烧沉香的专用器具。
  第二项研究,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科院植物所对文献记载早期的沉香原产地和它的原植物类型做了研究。沉香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早期沉香就是越南东部的沉香。唐至五代结束以前,中国当地使用的沉香主要来自于越南和泰国以及我国的南部广东、广西。现代有沉香分布的地方,宋朝由于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宋朝国力在南洋地区的影响,都已经开发殆尽了,尤其是在南宋时期。明朝完全继承了宋朝的遗产,朱元璋明太祖列出了13个不征之国,这些国家都是产沉香国。
  第三项研究,目前我们与博物馆联合整理发掘历史上跟沉香相关的诗文典故和文化。
  为了把沉香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一个更高的层次,各种沉香文化主题活动将不断举办。9月25日至28日,“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暨首届艺术生活空间展”还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即是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八世纪末至几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落丁五代。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
期刊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先秦青铜器34件,文物来源包括考古发掘、废品仓库拨交、查抄物中选留、单位和个人上交等途径,时代从西周至战国。笔者认为可从器物分类描述、文化背景分析、典型器物解读三方面考证、论述。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分类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按器物功能作用分类主要可分为乐器、兵器、工具三大类。乐器类最少,只有两件春秋战国甬钟。  甬钟同为1975年鄞县韩岭公社上水大队龙口山
期刊
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及丰镐两京,为周人宫室、宗庙所在,所以陕西西周铜器独领风骚,陕西也因此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就出土铜器,时至今日,出土铜器约400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器,在清末出土轰动一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宝”。近几十年来新的发现不断,淳化县史家塬出的兽面龙纹大鼎,其他如扶风强家出的师鼎、长安下泉村出的多友鼎
期刊
玉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八千年来绵延不绝,遍及中华大地,然而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尽管我们今天已具有许多实物和考古成果,但仍在揣测玉器的起源。将一颗圆润的石头紧握手中,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继而获得精神上的强大,这可能就是玉器诞生的瞬间。这种初始状态的偶然延续,逐渐加强而日益丰富,久而久之终于成就了中华民族系统的玉器文化。  以可见的实物论,兴隆洼文化中的玉器乃目前发现的中华玉器之鼻祖。兴隆洼玉器
期刊
国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找到了彩虹的落脚点,就能够得到永恒的幸福。彩虹常见,而人们却总也找不到它的起始点。  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的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一种宝石,闪耀着七彩霓光,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这藏在彩虹落脚处的宝石,被后人称为“碧玺(Tourmaline)”,亦被誉为“落人人间的彩虹”。  何为碧玺  碧玺在中国的各种叫法都是音译,据传“碧玺”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又称碧霞玺、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实造型的框架下,构成了联系中西绘画平面性与空间感的纽带,在将写实人物画从过分注重素描的倾向拉回到民族性的道路上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
期刊
形制断代  讲到书画鉴定与收藏,首先就要讲到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的问题。所谓主要依据,主要指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等。这里先谈谈时代风格中的一个小点,就是形制断代问题。形制包括对联、屏条、扇面等。通过形制的断代,有时候不开卷也能知道真伪。对联  对联最初叫楹联,是刻在木头上的文字,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明代后期演变为写在宣纸、绢本上,既可以挂在厅堂,又可以挂在门上做春联用,融实用性、艺术性与观赏
期刊
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从极其遥远的年代开始,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帝王以玉祭天地四方,因其神圣而高贵。君子以玉自比、自省、自励,因其温润而坚韧,灵透而纯洁,如同人之仁、义、礼、智、信。凡从玉的汉字,关涉玉的词语,都蕴含着珍贵与高尚。长久以来,在中国人心中,玉已被赋予了人格化、道德化的意义。  中国人雕琢了玉。玉,也雕琢了中国人。  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期刊
2014年9月28日,适逢炎黄艺术馆建馆23周年之际,馆里举办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黄胄和他的时代大型文献展”,使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黄胄和他的作品。  笔者积年累月收藏黄胄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包括绘画、书法、信札手稿等,借此机会,捡出几件小品文献与大家共赏。  贺卡双驴图。黄胄曾与驴为伍、与驴为友,对驴倾注了无限深情。黄胄曾说过:“驴的美德,温良恭顺,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胄画驴,天下皆名
期刊
首届厦门国际艺术品投资博览会圆满完成,四天的短暂相聚和交流,让艺术圈牢牢地记住了厦门,也看到了厦门作为东南重镇在艺术市场中的潜力。厦门艺博会,发挥了厦门的地缘优势,抓住了第18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文化艺术主战场这个关键词,共吸引约15000人次参观,其中不乏出席98投洽会的高端客商和众多专业藏家。厦门艺博会搭建起的平台,实现了藏家与艺术机构的互动,在艺术、金融之间实现了跨界,促进了国际间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