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课改新理念、新思想,致力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但对课堂生成的质量关注不够。笔者在课堂教学或听课活动中,有几点感触。
精彩的生成,始于精心预设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很有意义。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课堂已很难驾驭。因此,课堂需要的是善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教师,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胸有成竹的教师。在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进行充分的真正的预设,这样才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预设的终点,就是生成的起点”,这句话不无道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探索“特征”的过程中,改变了教材原有的安排,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在每组上提供若干枚(5枚至12枚不等)围棋子及一张数位表,由学生合作利用围棋子在数位表上摆出多位数。学生将摆出的数记录在纸上,并将它们按“是不是3的倍数”分成两类。通过操作,学生猜测围棋子枚数有关:有6个、9个、12枚棋子的小组,随便怎么摆都能组成一个3的倍数的数;其他组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能得到3的倍数的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调整围棋子的枚数进行验证,并引导思考:摆出的数与所用的围棋子的枚数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交流与研究,自然而然地生成结论:刚才摆出的每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正好是所用棋子的枚数。这一结论的生成,与学生最终要掌握的“特征”仅一步之遥。
由此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灵动、越有效。
灵动的生成,获于及时捕捉
叶澜教授曾对关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说过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她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追求“行程”的终点,还要善于捕捉过程中的“意外通道”,这样才会有“美丽图景”呈现。
笔者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曾偶遇过这样的“美丽图景”。教学中,组织学生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完成后,有学生提出:如果一个分数能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完全出乎笔者原来的设计,不过面对这个“节外生枝”,仍组织学生展开有序研究。首先通过举例验证,发现以上说法是有道理的。然后提出:为什么分母是6、14等这样的最简分数无法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呢?通过讨论、分析,大家的思维慢慢聚焦到分母含有的质因数上来。最后,一起发现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有时即便是错误的观点,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合适的时机,就能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显灵动。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会收获“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有效的生成,成于合理调控
课堂是动态的,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对未知的渴望。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不着边际的无效生成时,那么就需要教师积极应对、善于调控,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并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数》时,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画面——庆祝国庆节的一些画面,并且标着相应的数据。教师的意图显然是让学生关注那一个个数据。画面定格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飞机、导弹、坦克,还有解放军。”老师表扬他善于观察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于是第二个学生说:“解放军还分为海军、陆军和空军,还有那东风导弹是我们最厉害的导弹。”老师表扬他观察细致。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补充有关飞机的信息,有的学生说飞行表演时排成的漂亮的队形,还有的学生说一架坦克里一般要几个人……三四分钟过去了,课堂气氛依然高涨,仍有许多小手不肯放下。面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终于忙着收场。在表面热闹过后,我们不禁思考:数学课应该有怎样的生成?这样的生成有效吗?
在上述案例中,正因为教师对第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当,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以致于出现了教师无法控制的局面。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评价,那么师生的对话才会走向数学的本质。因此,有效的对话也是调控有效生成的重要保证。
一个灵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对学情、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并且敏锐地捕捉时机,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促成学生的灵动生成;需要教师善于调控课堂,机智地处理信息,以保证生成的有效性。总之,无论教师怎样追求动态生成,“有效的课堂”应是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姑苏实验小学)
精彩的生成,始于精心预设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很有意义。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课堂已很难驾驭。因此,课堂需要的是善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教师,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胸有成竹的教师。在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进行充分的真正的预设,这样才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预设的终点,就是生成的起点”,这句话不无道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探索“特征”的过程中,改变了教材原有的安排,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在每组上提供若干枚(5枚至12枚不等)围棋子及一张数位表,由学生合作利用围棋子在数位表上摆出多位数。学生将摆出的数记录在纸上,并将它们按“是不是3的倍数”分成两类。通过操作,学生猜测围棋子枚数有关:有6个、9个、12枚棋子的小组,随便怎么摆都能组成一个3的倍数的数;其他组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能得到3的倍数的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调整围棋子的枚数进行验证,并引导思考:摆出的数与所用的围棋子的枚数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交流与研究,自然而然地生成结论:刚才摆出的每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正好是所用棋子的枚数。这一结论的生成,与学生最终要掌握的“特征”仅一步之遥。
由此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灵动、越有效。
灵动的生成,获于及时捕捉
叶澜教授曾对关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说过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她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追求“行程”的终点,还要善于捕捉过程中的“意外通道”,这样才会有“美丽图景”呈现。
笔者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曾偶遇过这样的“美丽图景”。教学中,组织学生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完成后,有学生提出:如果一个分数能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完全出乎笔者原来的设计,不过面对这个“节外生枝”,仍组织学生展开有序研究。首先通过举例验证,发现以上说法是有道理的。然后提出:为什么分母是6、14等这样的最简分数无法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呢?通过讨论、分析,大家的思维慢慢聚焦到分母含有的质因数上来。最后,一起发现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有时即便是错误的观点,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合适的时机,就能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显灵动。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会收获“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有效的生成,成于合理调控
课堂是动态的,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对未知的渴望。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不着边际的无效生成时,那么就需要教师积极应对、善于调控,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并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数》时,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画面——庆祝国庆节的一些画面,并且标着相应的数据。教师的意图显然是让学生关注那一个个数据。画面定格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飞机、导弹、坦克,还有解放军。”老师表扬他善于观察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于是第二个学生说:“解放军还分为海军、陆军和空军,还有那东风导弹是我们最厉害的导弹。”老师表扬他观察细致。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补充有关飞机的信息,有的学生说飞行表演时排成的漂亮的队形,还有的学生说一架坦克里一般要几个人……三四分钟过去了,课堂气氛依然高涨,仍有许多小手不肯放下。面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终于忙着收场。在表面热闹过后,我们不禁思考:数学课应该有怎样的生成?这样的生成有效吗?
在上述案例中,正因为教师对第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当,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以致于出现了教师无法控制的局面。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评价,那么师生的对话才会走向数学的本质。因此,有效的对话也是调控有效生成的重要保证。
一个灵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对学情、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并且敏锐地捕捉时机,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促成学生的灵动生成;需要教师善于调控课堂,机智地处理信息,以保证生成的有效性。总之,无论教师怎样追求动态生成,“有效的课堂”应是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姑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