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长沙

来源 :生活经典·晨报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二,长沙五一路与蔡锷路交汇处的东南角长沙大饭店,为庆祝春节,南区大队的腰鼓队在饭店门前为市民表演腰鼓。长沙饭店当时名气很大,那个时候的长沙基本沒有什么饭店,一般就是旅店和招待所,宾馆更少。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长沙饭店开始没落。
其他文献
在一个云霞满天的傍晚,第一次收到冰风暴预警。小城范围内所有学校关闭。不用上学,朗颜和我在家呆了一整天。笑。最终也没风,也没雪,也没冰,只是天沉沉的。很谨慎地白捡了闲暇一天。  接下來的周末,应该是在夜里,冰来了。  早晨,那辆银灰色DOGE,停在窗外,整个车身一层硬滑的光,闪闪发亮。走出去,即不动声色的刺骨之寒。周一,稍回暖,还是阴雨天。也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也不上课。他们说这儿的冬天,一
期刊
“石头房子好啊,可以防土匪,枪打不进来,还防火。”老会计说。像他们这一辈的扪岱村人都会凿石,都凿过石。1950年代初,虽然土匪剿灭了,但后来砌的房子,大多数还是石头、石块堆叠起来的。  湘西偏西,平均海拔700余米的扪岱村,山上石多树稀,不像是南方的山,南方的山一年四季是深浅不一的绿,而扪岱,已经是3月初了,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主色调是灰的。  在扪岱村新寨,我没有见到那个叫石老珍的老人。  “他
期刊
我的外公姓李,名福星,跟他家附近的菜场同名。  在他死前,我们一家与他住在一起。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房子是老式的,双层,靠厅堂角落有一木制的楼梯通往同样木制的二楼夹层,再往上,你可以用一个活动的架梯上平台,平台是水泥造的,上面种了些合时宜的金橘盆景。外公就住在盆景底和我们的头之间的夹层里。  那时候我爸妈还没离婚,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我和哥哥与外公生活。外婆死得比外公早几年,她在我的印象
期刊
真正走进森林的时候,她们才发现,几乎所有孩子都不会爬树,他们只会画五片花瓣的花,不知道酸枣可食,也不知道真正的毛毛虫是没有腿的。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仅来自绘本,动画片,而那罩面的毛毛虫不仅有腿,还穿着鞋。  长沙有森林,跑山锻炼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愿意带自己的孩子走小路进入密林,进行真正鼓舞人心的户外教育。我们采访了几位森林教育课程没计者,本地特色浓厚,其实你也可以发起。  3月11日,长沙小雨,这一
期刊
隆回虎形山,以“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闻名的花瑶,很多人惊叹于花瑶女人的艳丽服饰,但更迷人、更让人稱奇叫绝的,却不仅于此,例如,还有他们的草药师和巴梅(法师)。他们大多数时候游走于偏远山乡,他们大多数年岁已高,他们脚下的路越来越逼仄,他们曾去过远方,精彩却只在生养他们的山水问展现,年复一年。  来妹和停妹这对瑶族母女,我是6月1 7日在洞口的竹市找到她们的。当时离赶苗(指湘西南腹地隆回县
期刊
拜消费风潮、点评功能所赐,现在人人都当上了食评家,在朋友圈晒菜就跟晒娃一样热。  2017年1月5日,我去拜访72岁的湘菜大师王墨泉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如今人人都是美食家”。美食家门槛被拉低,标准又没跟上来,有时候会发生对一道菜、一家菜馆评价截然相反的情况,品味之争由此产生。  我年幼时吃过善烹饪的爷爷做的长沙版大杂烩,嘴巴吃刁了,至今不敢在朋友圈晒的各种馆子里的“全家福”图片下面留言评论,我毫不
期刊
小时候看《食神》我想到的就是社饭  采访去湘西扶贫的大学生,有若干不能说,不可说,倒足味觉深深植入记忆,野菜清香,稻花鱼鲜嫩,用湘西的酸辣几味来調和,真怕足再也吃不到的美味。  记者从花垣吃了鸭脚板、接客菜出来,掉头回家乡吉首,找到通晓蒿菜和蕨菜制作秘密的田姨、唐姨,湘西生活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有她们最清楚。  殳俏说,“再顽固的肉食主义者,也会被咬春时节的这些新鲜野味打动,生出一种全新的蔬菜观来。
期刊
我父亲很勤奋,写的东西很多,我现在能够找得到的,和湖南有关系的,是他在攸县写的《古屋》。我姨妈在攸县的保育院,是借了一个老屋,《古屋》中有一部分内容写的就是保育院的故事。我母亲在老年的时候讲过,解放初期,作家是不得了的:一是社会地位高;二是别个都没有第二职业,都赚不到钱,只有作家,有稿费。我父亲的工资是200多块钱一个月,他出版一本书,少则几千,多则几万。那个时候的作家,就像现在追星一样,是有女学
期刊
你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已经离世了。  2017年1月7日下午,星期六,腊月初十,电台里的主持人说“距离鸡年只有20天了”。长沙八一桥旁和府五楼的“熬吧”里,人们在讨论怎么出一本书。楼下是年关将近的现实世界,车里和路上的人们在考虑去哪里买年货,还有几天快递就要放假。楼上,是一个理想国。  再过几天就是马小平离世五周年的日子。2012年秋天,马小平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以《叩响命运的门》的书名出版
期刊
大陆和台湾没恢复探亲前,龙应台回过一次湖南。她是从香港那边过来的。她丈夫是德国人,她可能拿了美国的居留证。那是1985年,她回衡东找她从没见过的哥哥。我当时正想要出龙应台的书,虽然《丑陋的中国人》这本台湾书惹了些麻烦。我给龙应台写了封信,请她授权《野火集》交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觉得她应该会同意授权,她应该知道我们湖南已经出了柏杨和三毛的书了,再就是我觉得她应该有很浓的乡情。  《丑陋的中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