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推广,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这一教学方式正是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为出发点,顺应和调动了人格中的积极因子,激发了学生内驱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质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应付式学习到有兴趣学习再到有尊严地学习这一知识建构过程中,不断缩短 “同化”,加快 “顺应”,在新的“平衡”中丰富、提高、发展自我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进而增强了自信,增强了责任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国际化、高科技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是其重要特点。由此,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近年来在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中,也多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提倡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向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而今,国内外在研究、探讨、践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则是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翻转课堂”对教育理念、教育秩序、教育方法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诠释,就其内涵和建构模式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决定了这一建构模式覆盖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为了使“翻转课堂”这一模式能在高校教学中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两翼齐飞的效果,真正培养、造就出创新型、个性化复合人才,真正在行为意识上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清晰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氛围,就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并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核心意义、指导价值和需注意的问题等。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和探讨: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凸显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人本观念,众所皆知,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达到提高效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管理者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但这些观念过去常常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而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式中鲜有提及。而“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很好并清晰地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一切从本本出发。这样一来,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转而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练,是流程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答疑解惑的引导者。从学生出发是从学习效果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倒逼教学模式,流程的变革。“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围绕“怎么教”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研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其教案的流程和时间节点都要考虑如何挖掘,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能力、特点,达到“和”的境界: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的沟通、融合、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能。
进一步思考,为何通过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就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模式挖掘和激活了作为自然人格中即“本”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人的自我意识中有两种声音在斗争,一种是“我能行”,另一种是“我不行”。“我能行”这个意识激发人积极挑战自我,克服危机,战胜困难的潜能。通过如此运作,增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形成较好地适应能力,为解决今后发展中的困难提升了平台,提供了可能性。而“我不行”这个意识削弱了自我,阻碍了自己克服障碍,战胜危机的可能性。“翻转课堂”的成功应用、推广,正是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为出发点,顺应和调动了人格中的积极因子,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关注了学生自然人格的深层培养。这看似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环境和人的认知结构的重塑、同化、顺应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蕴含着天地人和相处之道,这一模式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二.翻转课堂的模式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和“培养需求”
人们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有时是呈渐进状的,有时是呈旋转状的,有时是呈突破状的,这是由认识本身的特质和环境要素及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要素所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并运用人类认知规律来指导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流程的改革,其核心价值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并基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建构既注重共性化发展又关注个体需求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学习的形式,关心人,尊重人,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传统的和“翻转课堂”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流程和要素构建的教学模式所折射出来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设计一般的程式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预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顺序是“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其弊端之一是由于时间具有一维性特征,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完全精力集中,如有遗漏或跟不上节奏,抑或因故未能上课则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弊端之二是传统模式的僵化,互动环节一般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点评,而且所提问题概念化,缺少趣味性、批判性、拓展性,枯燥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不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展开联想,拓展整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压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质疑精神。
而翻转课堂的流程之一是将信息传递、知识内化同时前置,在课外或回家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难点重点思考题,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其优点是:1、通过形象思维的感性素材,发挥感知过程中的首因效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2、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时间,掌控学习节奏,轻松自如。3、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帮助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一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互动,生生、师生互动改变了课堂的管理模式,课堂活跃了起来,每位学生都有了话语权,互相争论,相互启发,张扬个性,彼此帮助,人与环境契合的教学情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進学生积极思考,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内化生成为新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能有机会去观察每位学生的知识内化情况,对知识点接受有困难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通过以上流程,学生原有的碎片状、零散状、模糊状的信息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清晰的、较完整的知识链。 三.翻转课堂的模式有助于倒逼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决定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指出这是个系统工程,即从改革教育机制这一根本入手,整合社会资源,对教学理念,教学秩序,课程结构、测评机制,都要具有国际化大视野。
翻转课堂的模式正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试验田,其表现形式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可学习性和可推广性,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一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助于倒逼高校改革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整合社会资源等等。其路径笔者认为要做到一个更新,两个调整,三个提升,四个保障,最终达到五位一体。
一个更新,即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作为纲,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目,纲举目张,贯穿整个教学进程中,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行为有能动性、思维有开拓性、知识有应用性,对社会有用的、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两个调整,即调整培养模式,一是由单一的学校育人调整为与相关部门、公司、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实践平台,使知识与实践联通,培养与需求接轨。二是调整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制订计划、设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与方法以及决定检测和评价的手段。课程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个提升,一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教师要制作、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尤其供学生课前学习的十多分钟的视频中,对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答疑解惑时要有广度深度,体现智慧和人文情怀。二是要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和通力协作的意识。教学视频的制作需要群策群力,优势互补,才能制作出体现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作品。三是要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堂互动环节任课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小组的讨论要既畅所欲言又紧扣主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引导,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扎实。
四个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其一要建立对教师的培训制度,要对教师进行轮训,拓宽眼界,拓宽思路;其二是有科学的测评制度,包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测评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二是硬件保障,学校要抓软硬件环境建设,升级校园多媒体网络应用平台,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之类的教改项目提供网络技术支持。三是经费保障,校园网络建设,教改的实践、总结、推广,教师培训、嘉奖,学生的实习、鼓励都需要经费支持,需要学校划拨一块专款专用。四是人才保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团队精神,要有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有能力和成果,引进这样的人才,高校教改才会生机盎然。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达到“五位一体”:教学理念、教学体制、课程结构、师资质量、测评机制等五个方面一体化,高校教改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成效之路。
参考文献
[1][2]曾德鹏.运用认识规律提升教学水平[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6):108-109
[3][4]赵兴龙.翻转课堂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5]张文颖,王文勋.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2011-21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项“新时代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項目编号:17ZTB00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王莹,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学)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国际化、高科技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是其重要特点。由此,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近年来在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中,也多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提倡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向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而今,国内外在研究、探讨、践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则是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翻转课堂”对教育理念、教育秩序、教育方法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诠释,就其内涵和建构模式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决定了这一建构模式覆盖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为了使“翻转课堂”这一模式能在高校教学中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两翼齐飞的效果,真正培养、造就出创新型、个性化复合人才,真正在行为意识上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清晰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氛围,就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并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核心意义、指导价值和需注意的问题等。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和探讨: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凸显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人本观念,众所皆知,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达到提高效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管理者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但这些观念过去常常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而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式中鲜有提及。而“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很好并清晰地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一切从本本出发。这样一来,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转而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练,是流程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答疑解惑的引导者。从学生出发是从学习效果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倒逼教学模式,流程的变革。“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围绕“怎么教”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研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其教案的流程和时间节点都要考虑如何挖掘,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能力、特点,达到“和”的境界: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的沟通、融合、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能。
进一步思考,为何通过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就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模式挖掘和激活了作为自然人格中即“本”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人的自我意识中有两种声音在斗争,一种是“我能行”,另一种是“我不行”。“我能行”这个意识激发人积极挑战自我,克服危机,战胜困难的潜能。通过如此运作,增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形成较好地适应能力,为解决今后发展中的困难提升了平台,提供了可能性。而“我不行”这个意识削弱了自我,阻碍了自己克服障碍,战胜危机的可能性。“翻转课堂”的成功应用、推广,正是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为出发点,顺应和调动了人格中的积极因子,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关注了学生自然人格的深层培养。这看似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环境和人的认知结构的重塑、同化、顺应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蕴含着天地人和相处之道,这一模式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二.翻转课堂的模式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和“培养需求”
人们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有时是呈渐进状的,有时是呈旋转状的,有时是呈突破状的,这是由认识本身的特质和环境要素及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要素所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并运用人类认知规律来指导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流程的改革,其核心价值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并基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建构既注重共性化发展又关注个体需求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学习的形式,关心人,尊重人,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传统的和“翻转课堂”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流程和要素构建的教学模式所折射出来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设计一般的程式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预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顺序是“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其弊端之一是由于时间具有一维性特征,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完全精力集中,如有遗漏或跟不上节奏,抑或因故未能上课则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弊端之二是传统模式的僵化,互动环节一般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点评,而且所提问题概念化,缺少趣味性、批判性、拓展性,枯燥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不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展开联想,拓展整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压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质疑精神。
而翻转课堂的流程之一是将信息传递、知识内化同时前置,在课外或回家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难点重点思考题,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其优点是:1、通过形象思维的感性素材,发挥感知过程中的首因效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2、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时间,掌控学习节奏,轻松自如。3、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帮助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一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互动,生生、师生互动改变了课堂的管理模式,课堂活跃了起来,每位学生都有了话语权,互相争论,相互启发,张扬个性,彼此帮助,人与环境契合的教学情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進学生积极思考,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内化生成为新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能有机会去观察每位学生的知识内化情况,对知识点接受有困难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通过以上流程,学生原有的碎片状、零散状、模糊状的信息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清晰的、较完整的知识链。 三.翻转课堂的模式有助于倒逼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决定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指出这是个系统工程,即从改革教育机制这一根本入手,整合社会资源,对教学理念,教学秩序,课程结构、测评机制,都要具有国际化大视野。
翻转课堂的模式正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试验田,其表现形式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可学习性和可推广性,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一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助于倒逼高校改革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整合社会资源等等。其路径笔者认为要做到一个更新,两个调整,三个提升,四个保障,最终达到五位一体。
一个更新,即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作为纲,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目,纲举目张,贯穿整个教学进程中,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行为有能动性、思维有开拓性、知识有应用性,对社会有用的、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两个调整,即调整培养模式,一是由单一的学校育人调整为与相关部门、公司、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实践平台,使知识与实践联通,培养与需求接轨。二是调整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制订计划、设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与方法以及决定检测和评价的手段。课程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个提升,一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教师要制作、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尤其供学生课前学习的十多分钟的视频中,对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答疑解惑时要有广度深度,体现智慧和人文情怀。二是要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和通力协作的意识。教学视频的制作需要群策群力,优势互补,才能制作出体现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作品。三是要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堂互动环节任课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小组的讨论要既畅所欲言又紧扣主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引导,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扎实。
四个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其一要建立对教师的培训制度,要对教师进行轮训,拓宽眼界,拓宽思路;其二是有科学的测评制度,包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测评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二是硬件保障,学校要抓软硬件环境建设,升级校园多媒体网络应用平台,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之类的教改项目提供网络技术支持。三是经费保障,校园网络建设,教改的实践、总结、推广,教师培训、嘉奖,学生的实习、鼓励都需要经费支持,需要学校划拨一块专款专用。四是人才保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团队精神,要有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有能力和成果,引进这样的人才,高校教改才会生机盎然。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达到“五位一体”:教学理念、教学体制、课程结构、师资质量、测评机制等五个方面一体化,高校教改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成效之路。
参考文献
[1][2]曾德鹏.运用认识规律提升教学水平[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6):108-109
[3][4]赵兴龙.翻转课堂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5]张文颖,王文勋.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2011-21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项“新时代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項目编号:17ZTB00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王莹,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