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不断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提升。因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应引起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应尽量规避这些安全隐患,以及在发生时可以科学应对。本文就是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的规避与应对策略进行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隐患 规避与应对 探讨
现在小学校园里,时常有事故发生,特别是体育课上,小学生们都爱运动,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给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对于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减少发生。让孩子们树立更强大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可以做到更少的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正确第一时间处理方式。
一、 安全教育的意义
安全教育的主要意义就是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总所周知,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的机会,说它坚强,但有时候它又很脆弱;脆弱到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像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推动一般。其实,归根结底,還是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小孩子是没什么分寸,他们一味的怎么好玩怎么来,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体育授课时,必须随时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制止,同时进行批判教育,予以警示。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同时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敢再做此类危险的事情。这就好比猴子摘香蕉的故事,起先猴子们拼命去摘香蕉,后来发现每次摘香蕉都会引来高压水枪的“痛打”。于是它们一致不再去摘香蕉,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规则。孩子们也一样,看到有同学挨批评就不会去做之前同学做的危险事情,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 正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因为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很多学校提到体育课就闻风丧胆,不敢让学生们去上体育课,让他们在教室上自习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面对频发的安全事故,我们只需做到建立学生会们安全意识即可,不用以所谓的过度保护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更不能因为对安全事故的惧怕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问题。这是逃避问题的表现,但是并不能一劳永逸,遇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去解决。面对事故频发我们应该做到下文所诉的方面,便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体育教学中的器材安全:定期检查学校各项体育器材的安全性,遇到安全隐患应予及时排除。比如单杠对于小学生而言都很危险,基本上是事故多发地带,那么我们上课时一定提前准备好安全护垫放在下面,这样教学依然能够顺利进行,学生们也能玩得尽兴。体育教学中使用的器材也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有尖角的地方要做好包角,金属器材也应尽量少使用,或者在老师陪同下使用。结合天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雨天就不应让学生到户外进行活动,雨天地面多滑,小学生又喜欢追逐打闹,户外运动容易引发各种安全隐患。可以选择到室内活动室带他们打打乒乓,羽毛球、篮球等室内项目。增设巡逻人员:增加老师在操场等地的巡逻次数,以便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予以制止。同时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小学生都是很怕老师的,看到有老师时常巡逻,便也不敢做出特别危险的事情。起到一种默认的规则效应。
三、 用以安全事故予以警示
小学生都喜欢打打乒乓,爬爬树,爬爬单双杠等。比如看到学生为了一个球台而发生争执,老师应及时制止,给予批评教育,教育完之后还可以讲一些经典的事故让他们为之后怕。比如看到学生为了乒乓台而争执,可以举例:就在咱们学校有人为了争台子而发生斗殴事件,一个同学一脚踢到另一同学肚子上,就这样把人家内脏震坏了,家里人赔的倾家荡产,以至于书都没得念。同时也给受害方带来了永久性的乃至一生的伤害。这个时候可以结合道德教育,告诉他们同学们应该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谦让。所以,用实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还顺便对他们进行了道德素质教育。总之,实例教学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四、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保护和老师保护一般都是受条件限制的,当危险事故发生时,不可能及时出现并杜绝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学生们有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于此同时学生还应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多讲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比如,看到有同学带有管制刀具在学校玩时,应及时提醒同学这种做法危险,远离他并及时告诉老师。运动场地上单双杠摇摇晃晃应远离,并及时告诉老师等等。
总而言之,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很脆弱,于是小学体育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校每个体育老师不容忽视的事情,要认真学习和领悟新课改的要求,在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爱护学生,合理地选择教育方法。在体育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元华.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西部. 2017(2)
[2]阿拉腾苏布德. 小学体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才智. 2015(2)
[3]周峰. 理论篇 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D].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6)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隐患 规避与应对 探讨
现在小学校园里,时常有事故发生,特别是体育课上,小学生们都爱运动,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给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对于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减少发生。让孩子们树立更强大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可以做到更少的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正确第一时间处理方式。
一、 安全教育的意义
安全教育的主要意义就是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总所周知,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的机会,说它坚强,但有时候它又很脆弱;脆弱到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像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推动一般。其实,归根结底,還是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小孩子是没什么分寸,他们一味的怎么好玩怎么来,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体育授课时,必须随时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制止,同时进行批判教育,予以警示。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同时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敢再做此类危险的事情。这就好比猴子摘香蕉的故事,起先猴子们拼命去摘香蕉,后来发现每次摘香蕉都会引来高压水枪的“痛打”。于是它们一致不再去摘香蕉,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规则。孩子们也一样,看到有同学挨批评就不会去做之前同学做的危险事情,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 正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因为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很多学校提到体育课就闻风丧胆,不敢让学生们去上体育课,让他们在教室上自习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面对频发的安全事故,我们只需做到建立学生会们安全意识即可,不用以所谓的过度保护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更不能因为对安全事故的惧怕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问题。这是逃避问题的表现,但是并不能一劳永逸,遇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去解决。面对事故频发我们应该做到下文所诉的方面,便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体育教学中的器材安全:定期检查学校各项体育器材的安全性,遇到安全隐患应予及时排除。比如单杠对于小学生而言都很危险,基本上是事故多发地带,那么我们上课时一定提前准备好安全护垫放在下面,这样教学依然能够顺利进行,学生们也能玩得尽兴。体育教学中使用的器材也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有尖角的地方要做好包角,金属器材也应尽量少使用,或者在老师陪同下使用。结合天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雨天就不应让学生到户外进行活动,雨天地面多滑,小学生又喜欢追逐打闹,户外运动容易引发各种安全隐患。可以选择到室内活动室带他们打打乒乓,羽毛球、篮球等室内项目。增设巡逻人员:增加老师在操场等地的巡逻次数,以便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予以制止。同时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小学生都是很怕老师的,看到有老师时常巡逻,便也不敢做出特别危险的事情。起到一种默认的规则效应。
三、 用以安全事故予以警示
小学生都喜欢打打乒乓,爬爬树,爬爬单双杠等。比如看到学生为了一个球台而发生争执,老师应及时制止,给予批评教育,教育完之后还可以讲一些经典的事故让他们为之后怕。比如看到学生为了乒乓台而争执,可以举例:就在咱们学校有人为了争台子而发生斗殴事件,一个同学一脚踢到另一同学肚子上,就这样把人家内脏震坏了,家里人赔的倾家荡产,以至于书都没得念。同时也给受害方带来了永久性的乃至一生的伤害。这个时候可以结合道德教育,告诉他们同学们应该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谦让。所以,用实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还顺便对他们进行了道德素质教育。总之,实例教学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四、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保护和老师保护一般都是受条件限制的,当危险事故发生时,不可能及时出现并杜绝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学生们有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于此同时学生还应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多讲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比如,看到有同学带有管制刀具在学校玩时,应及时提醒同学这种做法危险,远离他并及时告诉老师。运动场地上单双杠摇摇晃晃应远离,并及时告诉老师等等。
总而言之,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很脆弱,于是小学体育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校每个体育老师不容忽视的事情,要认真学习和领悟新课改的要求,在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爱护学生,合理地选择教育方法。在体育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元华.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西部. 2017(2)
[2]阿拉腾苏布德. 小学体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才智. 2015(2)
[3]周峰. 理论篇 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D].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