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跨界”“接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跨界”“接通”势必会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本篇文章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视角探讨,“跨界”“接通”对教育的意义,从四个层次分析“跨界”“接通”如何体现协同融合原则。
关键词:跨界;接通;音乐;中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科“跨界”是突破主位学科的界限,“跨入”客位学科领域借鉴其研究成果与方法,巧妙化解单一学科、单一方法、单一文本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跨界”和“接通”不是新时代的产物,而是从古至今就有现象,只是近年来在音乐学术界被提炼出来。而世界万物本为一体,在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中,社会发展得越来越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提出过:“原始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音乐学科结构也经历了分化,所以“跨界”“接通”也是一种回归原始的现象。2013 年 12 月 5 日至 6 日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专题性的有关“跨界”问题的高层论坛,本次会议聚集了二十多位音乐学家,主要探讨了“学术及学科‘跨界’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跨区域、跨国界、跨族群的音乐学研究”、“学术跨界与学科接通的范畴及方法”等论题,然而学科“跨界”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总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精通多个领域的全能型人才,“跨界”与“接通”式的教育刚好能够实现教育目的,势必会影响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结构变化。
一、“跨界”和“接通”的概念
“跨界”是分界的产物,有界限才能实现“跨”,当人们发现分界的局限性,就会产生扩大视野,综合多个领域探索解决问题的手段,就提出了“跨界”与“接通”。最早在音乐学术界提出“跨界”和“接通”,并对之做出解释和界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院项阳。
“跨界”是指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运作,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学科间界限模糊实现学科结盟,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音樂治疗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心理学等,正是通过跨界,音乐学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接通”是指将某些断裂的事物或现象连接起来使之连贯,“跨界”让学科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而“接通”则是将不通的学科衔接流畅,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跨界”与“接通”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跨界”与“接通”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音乐学术界“跨界”与“接通”的兴起,说明传统的学科意识、方法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万物本为一体,就像地球原本是一整块大陆,随着地壳的运动分裂成现在的几大洲,现在所提倡的“跨界”“接通”无疑是将已经独立的几个大洲结盟,合作的力量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新时代的学科变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无穷的。跨界也称为跨学科,必然会影响学校教育学科结构的变动。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不分学科的,比如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安排没有明显的科目划分,只是将课程分为了五大领域,其中将美术、音乐、舞蹈归纳到艺术领域,一节艺术活动包含这三项活动,表现为综合艺术课程,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分科教学,小学的分科程度还不算细致,比如科学课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的融合,到了初中才开始完全分开。而艺术课程则是将美术独立成科,音乐学科是集合诗歌、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高中阶段科目划分的越发精细,文理分科选课,音乐学科也只有鉴赏一个模块;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较强学习科目单一,除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会继续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学习音乐。
综合来看,学校的培养是从不分科的综合性教学,到精细化的分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术业有专攻,市场需求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与学校培养的模式有一定矛盾,“跨界”“接通”能够突破矛盾点,打破学科界限吸收多个学科的精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跨界”“接通”体现协同融合原则
协同融合是音乐教学原则的一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在音乐教育中保持一种大局观念,促进各方面合作、互补、协调,这一概念与“跨界”“接通”不谋而合,融合式教学是多层次的交织碰撞,在这里归纳到四个层次。
1.第一层音乐教学领域
歌唱、欣赏、器乐、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等音乐学科内部领域属于第一层,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枯燥乏味的原因就是结构单一,只涉及一个层次的教学,学生无法多角度感受音乐的背景,理解音乐文化多元性。
2.第二层是音乐与其姊妹艺术
姊妹艺术是指与音乐相关的,同属于艺术领域的学科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这一层的范围相比第一层扩大了,在音乐课堂上歌唱、欣赏、器乐表演课程的中心,舞蹈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会丰富音乐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七年上册《青春舞曲》一首典型的维吾尔族歌曲,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完整演唱歌曲,整个教学活动还是以歌唱为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设计为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教学过程可以加入新疆舞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舞蹈中进一步体验新疆的异域风情,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德彪西的《月光》,一首印象派的作品,是初中欣赏课的内容。可以为同学们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感受音乐和美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好的感受印象派的风格。单纯的聆听未免有些枯燥,姊妹艺术间的“跨界”与“接通”,可以扩大艺术视野,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
3.第三层是音乐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
这一层与“跨界”“接通”的概念更相近,中小学非艺术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音乐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他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接通”的过程就是将两个相似而不通的事物连接起来。《司马光砸缸》是一节小学歌唱教学,这节课讲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将语文课本中有关于司马光的故事“接通”到音乐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进审美感知。 小学音乐教材中《送别》是学堂乐歌时期的作品,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广泛应用“跨界”“接通”的时期,那时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西方的音乐曲调。因此,在讲到特殊时期的音乐作品,例如红色经典歌曲等很容易将音乐与历史“接通”。
4.第四层是音乐课堂教学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途径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校内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本位一致是音乐;主体一致是学生;价值一致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他们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校内音乐课堂可以将他们“接通”起来,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沟通的亲社会人格。
协同融合原则描述了音乐教学方面的“跨界”与“接通”,层次清晰,丰富了中小学音乐课堂,与其他领域协调、合作、互补,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持全局观念,“跨界”“接通”容易模糊各科界限,但是作为音乐教师切不可喧宾夺主,忽视音乐本位,选择与其他科目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会丰富音乐文化肢体,不断扩充音乐相关文化。中小学音乐课程结构综合性越来越强,音乐课堂不再一味追求能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课程标准也将“音乐与相关文化”列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这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来说也是双赢,音乐与其他学科需要“跨界”需要“接通”;新时代音乐课程是多元的丰富的,在未来多学科的合作结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才的培养需要“跨界”需要“接通”;学科的融合发展一定会给世界创造价值,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会有“跨界”“接通”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项阳.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J].音乐研究,2004( 01) .
[2]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3]项阳.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1).
[4]王小盾. 音乐学学科结构变动的意义:以汉文化区音乐研究为例[J]. 音乐研究,2014(03).
[5] 陈荃有. 跨界 接通 整体观——音乐学“跨界”问题高层论坛述评[J]. 人民音乐,2014(03).
[6] 张伯瑜. “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J]. 音乐研究,2014(01).
[7] 伍国栋. 音乐学的学科跨界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为例[J]. 音乐研究,2014(01).
[8] 郭树群. 中国古代律学史研究需要“接通”的思维向度[J]. 音乐研究,2014(01).
作者简介:邹磊(1998.3.12),女,汉族,山东威海,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鲁东大学,单位所在省:山東省、烟台市市
关键词:跨界;接通;音乐;中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科“跨界”是突破主位学科的界限,“跨入”客位学科领域借鉴其研究成果与方法,巧妙化解单一学科、单一方法、单一文本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跨界”和“接通”不是新时代的产物,而是从古至今就有现象,只是近年来在音乐学术界被提炼出来。而世界万物本为一体,在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中,社会发展得越来越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提出过:“原始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音乐学科结构也经历了分化,所以“跨界”“接通”也是一种回归原始的现象。2013 年 12 月 5 日至 6 日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专题性的有关“跨界”问题的高层论坛,本次会议聚集了二十多位音乐学家,主要探讨了“学术及学科‘跨界’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跨区域、跨国界、跨族群的音乐学研究”、“学术跨界与学科接通的范畴及方法”等论题,然而学科“跨界”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总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精通多个领域的全能型人才,“跨界”与“接通”式的教育刚好能够实现教育目的,势必会影响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结构变化。
一、“跨界”和“接通”的概念
“跨界”是分界的产物,有界限才能实现“跨”,当人们发现分界的局限性,就会产生扩大视野,综合多个领域探索解决问题的手段,就提出了“跨界”与“接通”。最早在音乐学术界提出“跨界”和“接通”,并对之做出解释和界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院项阳。
“跨界”是指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运作,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学科间界限模糊实现学科结盟,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音樂治疗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心理学等,正是通过跨界,音乐学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接通”是指将某些断裂的事物或现象连接起来使之连贯,“跨界”让学科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而“接通”则是将不通的学科衔接流畅,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跨界”与“接通”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跨界”与“接通”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音乐学术界“跨界”与“接通”的兴起,说明传统的学科意识、方法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万物本为一体,就像地球原本是一整块大陆,随着地壳的运动分裂成现在的几大洲,现在所提倡的“跨界”“接通”无疑是将已经独立的几个大洲结盟,合作的力量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新时代的学科变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无穷的。跨界也称为跨学科,必然会影响学校教育学科结构的变动。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不分学科的,比如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安排没有明显的科目划分,只是将课程分为了五大领域,其中将美术、音乐、舞蹈归纳到艺术领域,一节艺术活动包含这三项活动,表现为综合艺术课程,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分科教学,小学的分科程度还不算细致,比如科学课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的融合,到了初中才开始完全分开。而艺术课程则是将美术独立成科,音乐学科是集合诗歌、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高中阶段科目划分的越发精细,文理分科选课,音乐学科也只有鉴赏一个模块;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较强学习科目单一,除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会继续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学习音乐。
综合来看,学校的培养是从不分科的综合性教学,到精细化的分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术业有专攻,市场需求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与学校培养的模式有一定矛盾,“跨界”“接通”能够突破矛盾点,打破学科界限吸收多个学科的精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跨界”“接通”体现协同融合原则
协同融合是音乐教学原则的一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在音乐教育中保持一种大局观念,促进各方面合作、互补、协调,这一概念与“跨界”“接通”不谋而合,融合式教学是多层次的交织碰撞,在这里归纳到四个层次。
1.第一层音乐教学领域
歌唱、欣赏、器乐、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等音乐学科内部领域属于第一层,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枯燥乏味的原因就是结构单一,只涉及一个层次的教学,学生无法多角度感受音乐的背景,理解音乐文化多元性。
2.第二层是音乐与其姊妹艺术
姊妹艺术是指与音乐相关的,同属于艺术领域的学科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这一层的范围相比第一层扩大了,在音乐课堂上歌唱、欣赏、器乐表演课程的中心,舞蹈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会丰富音乐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七年上册《青春舞曲》一首典型的维吾尔族歌曲,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完整演唱歌曲,整个教学活动还是以歌唱为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设计为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教学过程可以加入新疆舞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舞蹈中进一步体验新疆的异域风情,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德彪西的《月光》,一首印象派的作品,是初中欣赏课的内容。可以为同学们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感受音乐和美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好的感受印象派的风格。单纯的聆听未免有些枯燥,姊妹艺术间的“跨界”与“接通”,可以扩大艺术视野,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
3.第三层是音乐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
这一层与“跨界”“接通”的概念更相近,中小学非艺术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音乐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他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接通”的过程就是将两个相似而不通的事物连接起来。《司马光砸缸》是一节小学歌唱教学,这节课讲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将语文课本中有关于司马光的故事“接通”到音乐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进审美感知。 小学音乐教材中《送别》是学堂乐歌时期的作品,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广泛应用“跨界”“接通”的时期,那时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西方的音乐曲调。因此,在讲到特殊时期的音乐作品,例如红色经典歌曲等很容易将音乐与历史“接通”。
4.第四层是音乐课堂教学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途径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校内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本位一致是音乐;主体一致是学生;价值一致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他们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校内音乐课堂可以将他们“接通”起来,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沟通的亲社会人格。
协同融合原则描述了音乐教学方面的“跨界”与“接通”,层次清晰,丰富了中小学音乐课堂,与其他领域协调、合作、互补,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持全局观念,“跨界”“接通”容易模糊各科界限,但是作为音乐教师切不可喧宾夺主,忽视音乐本位,选择与其他科目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会丰富音乐文化肢体,不断扩充音乐相关文化。中小学音乐课程结构综合性越来越强,音乐课堂不再一味追求能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课程标准也将“音乐与相关文化”列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这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来说也是双赢,音乐与其他学科需要“跨界”需要“接通”;新时代音乐课程是多元的丰富的,在未来多学科的合作结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才的培养需要“跨界”需要“接通”;学科的融合发展一定会给世界创造价值,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会有“跨界”“接通”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项阳.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J].音乐研究,2004( 01) .
[2]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3]项阳.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1).
[4]王小盾. 音乐学学科结构变动的意义:以汉文化区音乐研究为例[J]. 音乐研究,2014(03).
[5] 陈荃有. 跨界 接通 整体观——音乐学“跨界”问题高层论坛述评[J]. 人民音乐,2014(03).
[6] 张伯瑜. “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J]. 音乐研究,2014(01).
[7] 伍国栋. 音乐学的学科跨界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为例[J]. 音乐研究,2014(01).
[8] 郭树群. 中国古代律学史研究需要“接通”的思维向度[J]. 音乐研究,2014(01).
作者简介:邹磊(1998.3.12),女,汉族,山东威海,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鲁东大学,单位所在省:山東省、烟台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