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呢?我想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说。知识不能简单地出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活动,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2,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3,创造性:创造性强调的是人格,是性格上的品质。即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而不是其成就。例如大胆、勇敢、自主性、明晰、自我认可等等。
二、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为此,要明确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在被教。而学生在被教中,也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及其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必须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诸如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及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探究师生“对话”和“双向互动”作用的过程中,要体现:
1 问题互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回答)。接着,通过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例如,对于初中物理“奥斯特的发现”一课。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2 讨论互动
大胆重新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一课,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先熟悉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讨论表达式可以有哪几种变形,课堂交流时。学生发言踊跃,这时我们可以让部分学生前来板演,然后老师提出教学目标即想知道一个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有哪些方法?如果没有电流表只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或没有电压表只有电流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该怎么办呢?这些方法的原理、电路图、实验器材、数据表格等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探究是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
在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时,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经历了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乐于尝试创新活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研究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作出等大的努力。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说。知识不能简单地出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活动,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2,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3,创造性:创造性强调的是人格,是性格上的品质。即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而不是其成就。例如大胆、勇敢、自主性、明晰、自我认可等等。
二、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为此,要明确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在被教。而学生在被教中,也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及其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必须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诸如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及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探究师生“对话”和“双向互动”作用的过程中,要体现:
1 问题互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回答)。接着,通过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例如,对于初中物理“奥斯特的发现”一课。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2 讨论互动
大胆重新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一课,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先熟悉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讨论表达式可以有哪几种变形,课堂交流时。学生发言踊跃,这时我们可以让部分学生前来板演,然后老师提出教学目标即想知道一个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有哪些方法?如果没有电流表只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或没有电压表只有电流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该怎么办呢?这些方法的原理、电路图、实验器材、数据表格等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探究是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
在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时,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经历了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乐于尝试创新活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研究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作出等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