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教育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演示实验,更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但由于受到实验室实验资源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开展,这就需要寻找一种能代替分组实验的形式。而课堂中的小活动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小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开展。而且小活动的实验器材都是极其普通,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学生在小活动中比较自由,容易开展,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十分有效的。虽然小活动不太正规,但如果运用合理,照样能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照样能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生辉。因此本文重点阐述开展有效的小活动的途径。
1 在引入中注入小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在新课的引入处应该好好下功夫。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物理会有一种“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感觉,学生的印象不深,因此我们应该借助小活动,让学生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种压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气体的压强。虽然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基础,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缺乏直接感受,理解上仍有一定的困难。课本中的设计是这样的:(1)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2)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瓶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灌口;(3)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让学生观察现象。这样的设计只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当对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还是没有感受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创新,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小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备一空牛奶盒,一根吸管,让学生试试有什么办法使其瘪掉?学生很快找到了可以用手捏,还可以用吸管吸。通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更加深刻体验到大气压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在重点处引入小活动,突破难关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发生困难,说白了就是缺乏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导致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减弱。而加入小活动不仅可以分散教学中的某些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本节课中,我们在讲授马德堡实验后,可以加入小活动: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式挂钩相互压紧,再将它们沿轴的方向拉开,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大气压强很大,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来估测大气压的数值: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再利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算出SV/L,最后带人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学生对于大气压的测量这个重点自然领会的深一些。
3 在自主探索处加入小活动,激活思维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而小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小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结论。这样既达到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比如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总结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这个结论,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矿泉水瓶,让学生从中部剪开,用上部的漏斗和乒乓球进行小活动。先将漏斗倒置,将乒乓球放在里面用手托住,分别向上、向左、向下吹气,发现乒乓球均不下落。学生肯定感到不可思议,然后让学生思索乒乓球为什么没有被吹跑?进而总结出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诚然,我们在进行小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宽松的活动氛围能够让学生的回答得到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能自由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能产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2)活动过程要注重参与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细致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让参与度更高此。
总之,活动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法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源进行各种物理小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彰显灵动。
1 在引入中注入小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在新课的引入处应该好好下功夫。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物理会有一种“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感觉,学生的印象不深,因此我们应该借助小活动,让学生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种压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气体的压强。虽然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基础,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缺乏直接感受,理解上仍有一定的困难。课本中的设计是这样的:(1)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2)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瓶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灌口;(3)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让学生观察现象。这样的设计只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当对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还是没有感受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创新,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小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备一空牛奶盒,一根吸管,让学生试试有什么办法使其瘪掉?学生很快找到了可以用手捏,还可以用吸管吸。通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更加深刻体验到大气压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在重点处引入小活动,突破难关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发生困难,说白了就是缺乏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导致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减弱。而加入小活动不仅可以分散教学中的某些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本节课中,我们在讲授马德堡实验后,可以加入小活动: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式挂钩相互压紧,再将它们沿轴的方向拉开,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大气压强很大,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来估测大气压的数值: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再利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算出SV/L,最后带人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学生对于大气压的测量这个重点自然领会的深一些。
3 在自主探索处加入小活动,激活思维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而小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小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结论。这样既达到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比如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总结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这个结论,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矿泉水瓶,让学生从中部剪开,用上部的漏斗和乒乓球进行小活动。先将漏斗倒置,将乒乓球放在里面用手托住,分别向上、向左、向下吹气,发现乒乓球均不下落。学生肯定感到不可思议,然后让学生思索乒乓球为什么没有被吹跑?进而总结出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诚然,我们在进行小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宽松的活动氛围能够让学生的回答得到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能自由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能产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2)活动过程要注重参与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细致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让参与度更高此。
总之,活动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法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源进行各种物理小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彰显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