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寻找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等。
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诗文名句导课
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利用名篇佳句可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 设疑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3. 用讲故事作导语
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入选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 》时,可以在课前把课文情节系统地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果教师心中没有火苗,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之火?因此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魅力。
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教师激越深情的话语感染的一定是一颗火热的青春心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饱含深情的讲述,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把他们的情感带起来,他们或一起动情地朗读,或对文章深刻地思索,或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热情
我们知道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发言踊跃,举手积极,可是年级越高,课堂气氛越冷静,学生们没有交流的欲望,这一方面与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学生越来越有青春的活力、旺盛的精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捕捉他们的灵感,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许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样,教师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许的表情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学生联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教师要调控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的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 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者可在范读的过程中配以阿炳的《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领悟作者深爱祖国大陆的感情。又如在教学《背影》《孔乙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等。
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诗文名句导课
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利用名篇佳句可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 设疑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3. 用讲故事作导语
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入选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 》时,可以在课前把课文情节系统地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果教师心中没有火苗,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之火?因此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魅力。
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教师激越深情的话语感染的一定是一颗火热的青春心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饱含深情的讲述,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把他们的情感带起来,他们或一起动情地朗读,或对文章深刻地思索,或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热情
我们知道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发言踊跃,举手积极,可是年级越高,课堂气氛越冷静,学生们没有交流的欲望,这一方面与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学生越来越有青春的活力、旺盛的精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捕捉他们的灵感,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许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样,教师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许的表情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学生联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教师要调控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的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 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者可在范读的过程中配以阿炳的《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领悟作者深爱祖国大陆的感情。又如在教学《背影》《孔乙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领悟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