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 以读促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y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重要。如何将读写结合,从中形成一种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扎实学风?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我们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使学生加强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三年级读写训练的重点
  读和写是一对孪生兄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力地说明了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读和写的训练重点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事物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过程也各自体现着渐进性的科学发展规律。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应体现科学发展规律。三年级读写训练的重点同样应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说来,学习语文必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螺旋上升。
  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好词、好句,多读几遍,逐渐形成对词句优美的鉴赏能力,对好词好句形成一定的直觉,通过多读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全班交流所勾画的好词,一起品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读准,理解其意,而且还要深入地了解词语,进入词语所表达的情感状态,才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否则好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还会用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说一句话,或者是说说自己今后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词,让更多人了解词汇的使用技巧和范围。这样全班交流能使好词的收集更全面,并能提高全体的鉴赏水平,丰富词汇量。
  2.在句子的学习中,对于修辞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句子所使用的手法上,多样化的追求争取达到更有实效性的效果。对比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未用的句子,突出修辞手法使内容更鲜活动人。增加对比:如果不使用这种手法,句子该如何描述?增加体验:这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增加拓展:如果是你来写,你会怎样写?体验修辞手法的好处,是更为直接地引导他们今后有意识地使用修辞手法。拓展的方式是增添文本表达的多样性,活学活用。
  3.在段和篇的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形成主动积累、自觉背诵好段的习惯。然后对特别精彩或有借鉴意义的部分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用直接学习的方式进行直观借鉴,直接学好段又比学全篇容易把握。所以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致力于培养写好一段精彩的话。根据不同课文的特性采取灵活的学习方法,将学会整段的描写作为主攻方向。
  二、挖掘文本读写训练的资源
  “活用文本,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习作资源,以读促写”是攻克小学生作文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模仿性强,读了一篇范文,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文章;它还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
  1.从文本的观察入手,迁移渗透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首先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课文中渗透观察方法是必要的。在讲授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一定的观察方法:(1)要按顺序。在上《燕子》时,我就抓住作者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燕子的外形,向学生渗透一种观察的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2)要抓重点。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观察事物时应遵循事物的规律,根据事物的特点重点观察。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的脚与其他植物就有很大区别,我通过分析“巴、拉、贴……”这些动词,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他们认识事物、社会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从中不断得到提高。
  2.从文本的内容入手,以读促写形式多样
  (1)补充式。捕捉文本空白,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待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并补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有留白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言而未尽之处,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精心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写练。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课文对于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痛苦的表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然后写道“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到底是怎么安慰小男孩的呢?文章没有写,这就是课文的一处留白,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时机。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想象医生可能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之后再将医生的话写下来。这样的想象练笔,依托于课文阅读,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开展小练笔,可以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2)续编式。有些课文有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尾留有一定的悬念。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故事延续下去,从而进行说写训练。如《太阳》一课,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后故事结束时,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一说。这时教师可以设疑:如果没有太阳,我们能每天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和可爱的动物吗?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会怎么样呢?我们吃的粮食、蔬菜等会怎么样呢?请学生想想这几个问题,接着把故事讲下去,先说后写。
  (3)改写。在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诗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在学生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意思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进行写的训练。如《咏柳》一诗,虽只有短短四句,28个字,却生动地描写了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教学时,在指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想象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还要想象出它们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春风剪开柳树的动态景象,然后把它改编成一则小故事。
  (4)仿写式。丁有宽先生曾经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仿写是一种显性的结合,学了就练,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知识内化,又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找到写作的门径,促进知识外化,从而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在迁移性仿写中完成对课文语言和构段方式的内化,并加以运用。
  人无模仿,无以立世;作文没有模仿,就会感到笔滞。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创造。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5)想象式。《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中留下了空白,如果能抓住某个词或某个片段加以补充,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凭借文本回顾,悟得谋篇布局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谋篇布局上各有千秋。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一篇文章该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这些都是学生困惑的问题。对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为手段,以习作能力为目的,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在阅读的基础上,以整体回顾课文为契机,指导学生悟得一些谋篇布局的方法,在仿写训练中提高习作能力。
  三年级教材中,最常见的构段方法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点面式、概括与具体式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
  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结束新授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后,归纳总结出这一课的表达顺序是“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然后让学生仿照这样的表达顺序,以《美丽的校园》和《我的家乡》为题进行全文仿说仿写训练。
  仿,是为了最终的不仿。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坚持课课有回顾,让学生课课有所悟,学生一定会逐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最终扔掉“仿”这根拐杖,下笔渐有神。
  总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习作训练方法,可以补充式,可以改写式,可以想象式,可以仿写式……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是基础,是模仿;无法是提高,是创新。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文本,活用文本,挖掘文本切入点,以读促写,就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课题组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肖体乔研究组、国际合作者,定量研究了压片过程中同一药物、不同晶型的晶体形变行为,原位测定了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种晶型的晶体颗粒压片前后的三维结构变化,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报告》。该研究建立了基于SR-μCT技术的定量、可视化、跨维度的药物晶体结构分析方法,加深了片剂内部微结构的认知,高精度的定量结构参数揭示了压力作用下药物多晶型的形变规律。通过三维
[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课文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的精妙,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感受生命的珍贵,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发掘课题资源,初悟生命多变  1.瞧,小鱼儿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出示课件)可是有一天,大海涨潮了,许多小鱼伴随着海水一起涌上了沙滩。第二天
2015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款遥操作随动机器人与日本大阪大学的情感机器人、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类人机器人等作品一起作为先进研究成果在大会的未来展区进行了展出,出席大会的国家领导人先后观摩了遥操作随动机器人的展演。这款机器人就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国玉的机器人团队瞄准世界机器人前沿技术历时多年研究的成果。  科研筑梦路  27年前,左国玉从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安徽电子科学研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刺激了几何学与拓扑学的发展,通过与天文学、力学、物理等领域及数学其他分支,如分析与代数的交叉应用,代数拓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学领域,几乎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拓扑学,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与化学奖也与拓扑研究息息相关。  国际著名拓扑学专家、河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全职特聘教授吴杰,从一个专科生出发,打开了拓扑数学研究的大门,30多年逐梦前行,最终浇灌出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苏教版第九册)时一位教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你能求出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3=12(平方厘米)。  生:三角形的面积是:4×3÷2=6(平方厘米)。  师:你们能回忆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吗?  生:我们是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再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生:我们是
如何把散文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呢?我觉得,充分进行文本体验,把握散文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读写结合,适时的小练笔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之一。    一、从情感表达入手    散文作为一种文质兼美的文体,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因此在阅读时,更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之时设计小练笔。  首
我国西部的甘肃省会宁县是三军会师的地方。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却因每年培养出很多大学生而成为西北教育名县、高考状元县。贫穷,限制了本地孩子的发展,贫穷,也铸就了这些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出生在会宁县的徐仰仓就是这样一个缩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徐仰仓自求学以来人生道路百转千回,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深造,便在家乡中学任教两年。自强不息的他在攒足学费后,于1990
笔者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活动中执教四年级(下册)“旋转”一课(后文简称“课A”),虽荣获一等奖,但感觉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无独有偶,在次年的同项活动中,江阴市杨颖老师执教此课也获得了一等奖(后文简称“课B”)。对比同一课题的两次教学,我深感要上好一节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度的挖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片段、分析及点评。  
策划人语:  “借助案例进行反思”是数学新课改实施九年后的普遍趋势,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通道。下面的文章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和她的团队以“课后访谈”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后的反思。文章不但展示了在平淡无奇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捕捉其闪光点、遗憾点、创新点或疑惑点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更体现了他们深刻阐述这些“点”的特色的理性思考。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你会感受到他们教研活动的形式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从科学活动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马来平在《文史哲》2001年第4期撰文指出,科学精神的核心应当理解为“求真”,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围绕求真,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蔡德诚先生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起码包括了六个方面: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