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快速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要具备这两种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时,也需把视线投向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课之前,我们可以搜集一些新闻素材,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新闻联播”的活动,播放一则新闻报道或新闻短评,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音频,拿起笔记录下其中的关键词,提取重要的信息。
新闻素材: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对象)用布带固定下巴,悬空吊挂在公园的大树上摇晃、摆动(行为),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这种锻炼方法,究竟可不可取?
答案显然是否定(评价)的。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但是,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进而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可能造成的伤害)
学生需认真倾听,记录关键词,提取重要信息,再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新闻短评或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文本的美,培养审美能力。一般来说,教师会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来创设情境。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或各种肢体动作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在讲解《周南·芣苢》时,教师可以一边诵读诗歌一边模仿诗中女子采摘芣苢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女子先是半蹲着,用两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动作缓而轻;之后完全蹲下来,成把成把地摘取,动作快且幅度大;等到手上拿不下了,又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用衣服将芣苢兜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女子的喜悦和激动。有的学生说道:“诗歌的第二章、第三章是对第一章的重复,诗人只改动了其中的几个动词。也就是说,全诗十二句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的内容全是重复的,这首诗很美,也很特别。”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需要,组织他们开展小组交流活动,以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参与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讲解《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
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汇总,然后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概念类问题,即与“拿来”“闭关”“送去”“送来”四个概念相关的问题;二是结构类问题,即与“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再写……”相关的问题;三是观点类问题,即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关的问题。
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主动地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给一些提示。学生在组内讨论出答案之后,就可以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的结果。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思考、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互动能力。
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红烛》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
这几个问题与诗歌的主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布置學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他们阅读经典作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素养。在此之前,教师需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专题研究表,让他们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将表格填写完整。
示例:
专题名称
《诗经》中的爱情观
研究对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
前期准备
阅读《诗经》;找出其中的爱情诗;收集、整理资料
主要活动
赏读爱情诗;合作研究《诗经》中的爱情观;撰写研究报告;汇报研究结果
部分解读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梦中总是见到她,梦醒后又无法追求到她。面对悠悠的河水,他看着水中浮动的荇菜,想到了姑娘美丽的模样。这使他更加的痛苦。他多么希望能与那个姑娘结成情侣,共同享受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啊!《周南·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表明人们应该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不可过分强求。
……
研究结果
1.《诗经》中的爱情诗:《卫风·氓》《卫风·木瓜》《卫风·有狐》《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2.《诗经》中展现的爱情观:不拘“礼”法,凭心而动;坚定忠贞,矢志不渝;及时止损,当断即断……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诗经》中的爱情诗与现实生活联系得很紧密,感情真挚自然,毫不掩饰地歌颂了先民们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质朴的爱情观。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语文课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快速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要具备这两种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时,也需把视线投向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课之前,我们可以搜集一些新闻素材,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新闻联播”的活动,播放一则新闻报道或新闻短评,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音频,拿起笔记录下其中的关键词,提取重要的信息。
新闻素材: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对象)用布带固定下巴,悬空吊挂在公园的大树上摇晃、摆动(行为),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这种锻炼方法,究竟可不可取?
答案显然是否定(评价)的。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但是,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进而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可能造成的伤害)
学生需认真倾听,记录关键词,提取重要信息,再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新闻短评或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文本的美,培养审美能力。一般来说,教师会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来创设情境。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或各种肢体动作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在讲解《周南·芣苢》时,教师可以一边诵读诗歌一边模仿诗中女子采摘芣苢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女子先是半蹲着,用两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动作缓而轻;之后完全蹲下来,成把成把地摘取,动作快且幅度大;等到手上拿不下了,又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用衣服将芣苢兜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女子的喜悦和激动。有的学生说道:“诗歌的第二章、第三章是对第一章的重复,诗人只改动了其中的几个动词。也就是说,全诗十二句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的内容全是重复的,这首诗很美,也很特别。”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需要,组织他们开展小组交流活动,以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参与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讲解《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 什么是拿来主义?
- 作者为什么先交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 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
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汇总,然后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概念类问题,即与“拿来”“闭关”“送去”“送来”四个概念相关的问题;二是结构类问题,即与“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再写……”相关的问题;三是观点类问题,即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关的问题。
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主动地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给一些提示。学生在组内讨论出答案之后,就可以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的结果。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思考、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互动能力。
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红烛》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 闻一多为什么要将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作为本诗的引子?
- 这句诗与《红烛》之间有什么联系?
- 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 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
这几个问题与诗歌的主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布置學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他们阅读经典作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素养。在此之前,教师需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专题研究表,让他们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将表格填写完整。
示例:
专题名称
《诗经》中的爱情观
研究对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
前期准备
阅读《诗经》;找出其中的爱情诗;收集、整理资料
主要活动
赏读爱情诗;合作研究《诗经》中的爱情观;撰写研究报告;汇报研究结果
部分解读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梦中总是见到她,梦醒后又无法追求到她。面对悠悠的河水,他看着水中浮动的荇菜,想到了姑娘美丽的模样。这使他更加的痛苦。他多么希望能与那个姑娘结成情侣,共同享受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啊!《周南·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表明人们应该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不可过分强求。
……
研究结果
1.《诗经》中的爱情诗:《卫风·氓》《卫风·木瓜》《卫风·有狐》《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2.《诗经》中展现的爱情观:不拘“礼”法,凭心而动;坚定忠贞,矢志不渝;及时止损,当断即断……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诗经》中的爱情诗与现实生活联系得很紧密,感情真挚自然,毫不掩饰地歌颂了先民们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质朴的爱情观。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语文课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